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新世纪印度对华文化外交探析

发布时间:2020-03-19 22:59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进一步加强文化联系,国际文化活动频繁。文化作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具有扩大自身影响力,争夺世界市场的作用,甚至“润物细无声般”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由于文化因素在国际政治的作用日益明显,世界各国将文化引入外交政策中,文化为外交注入新的活力,加强文化与外交之间的联系,文化外交成为实现各国对外战略目标的必要工具。伴随着军事、政治等硬实力的作用在国际政治中的减弱,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社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各国政治家和学者将文化外交视为实现本国政治利益和战略目标的重要选择。印度很早就重视文化外交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实施文化外交,改善印度的国家形象,扩大国际话语权,传播印度文化。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印度政府更加重视对华开展文化外交,将其作为文化外交的重要对象国。印度对华实施文化外交会潜移默化地对中印关系产生影响。印度可以通过文化外交,加强两国文化合作和交流,促进双方经贸往来,实现经济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印关系和谐发展,但是,印度的文化外交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对两国关系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客观辩证地看待印度对华文化外交。对于新世纪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我们对文化外交相关理论的分析与认识,维护文化安全,丰富我国文化外交的内容,推动我国文化外交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借鉴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的经验,使中华文化更加自信走向世界,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归纳研究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世纪印度对华文化外交展开研究。正文部分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文化外交的理论分析。这部分首先对文化、文化外交的概念分别进行界定,然后对文化外交的特点、途径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对文化外交的作用进行系统阐释。这样使我们对文化外交理论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国别文化外交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新世纪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的动因与目标。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印度的国内动因与国际动因两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同时,对新世纪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的目标进行了分析,将其概括总结:打造文化名片,重塑中印地缘政治关系下的良好国家形象;通过文化搭台,唱响中国投资的大戏;加强印度文化传播,缓和中印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第三部分,新世纪印度的对华文化外交及其特点。印度对华开展文化外交的过程中,通过人员交流与沟通,丰富对华文化外交的内涵;通过文化艺术展示,扩大对华文化影响力;通过文化产品输出,塑造文化大国形象。同时,概括新世纪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的特点。印度对华文化外交具有政府主导民间合作、凸显本国民族文化特色、重视网络媒介的力量等特点。第四部分,新世纪印度对华文化外交评析。印度通过对华文化外交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就。通过政府人员文化交往活动,增强中印政治互信;通过输出文化产品,深化中印经贸合作;通过文化艺术展示,加深中印民心相通。但是,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的实施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边界问题、印度媒体宣传的片面性、大印度教主义的极端性、印度不理性看待中国发展、以及印度对华文化外交前景展望。总之,本文对新世纪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的分析,使我们对新世纪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的具体实践与目标有一个更加客观清晰的认识。印度对华文化外交,对我国文化外交的开展起到了重要借鉴的作用。我国必须结合自身国情,不断丰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外交机制,使我国外交政策的实施更有成效,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消除中国威胁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使中华文化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125;D822.33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海伦娜·芬恩 ,轩传树;论文化外交[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06期

2 吴月;王琼;;对美国文化外交政策影响之评析[J];理论观察;2005年06期

3 张清敏;;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彭新良;;外交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关于文化外交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4期

5 邓显超;;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兴起的必然[J];天府新论;2006年06期

6 梁红泉;;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外交[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门艳玲;谢桂玲;;文化外交刍议[J];当代经理人;2006年12期

8 孙红霞;;简析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文化外交[J];山东电大学报;2007年01期

9 胡文涛;;解读文化外交:一种学理分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刘乃歌;张中华;徐成芳;王娱;;论中国文化外交的使命与选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鲁世巍;;我国文化外交的机遇、挑战与战略思考[A];公共外交季刊2012冬季号(总第12期)[C];2012年

2 黄颖;;和谐世界构建中的文化外交[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3 龚青;;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外交述论[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2)[C];2009年

4 张根海;;文化外交:向世界传播中国——评《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A];公共外交季刊2011秋季号(总第7期)[C];2011年

5 吴咏梅;;浅谈日本的文化外交[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6 杨国栋;;文化外交视界中的典籍英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正昆 徐庆超;文化外交:构建中国国际形象的有效路径[N];中国信息报;2009年

2 胡文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文化外交: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王学良 实习生 于琦;文化“全球化”,,中国如何搞好“文化外交”[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4 赵可金;开辟文化外交新格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5 湛眉;软实力与文化外交[N];经济观察报;2013年

6 文化部部长 蔡武;文化外交唱响国际舞台[N];人民日报;2013年

7 欧阳安;文化如何从幕后走向外交舞台前沿(上)[N];中国文化报;2014年

8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 李辉;文化外交影响深远[N];人民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张君荣;新时期文化外交展示多彩中国形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10 本报评论员 ;提高文化外交的能力[N];中国文化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2 缪开金;中国文化外交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3 胡文涛;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历史轨迹与个案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4 崔建立;冷战时期富布莱特项目与美国文化外交[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迟殿凤;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余惠芬;文化外交:理论、实践与比较[D];暨南大学;2009年

3 徐小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外交[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4 詹佳;论中国文化外交的世博契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明霞;试论战后日本文化外交[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贺溪;美国私人基金会在美国文化外交中的作用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温利鹏;英国文化外交及其在中国的运用[D];外交学院;2009年

8 赵雯靓;浅析美国对华文化外交及其影响[D];外交学院;2009年

9 潘培杰;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国文化外交探析[D];青岛大学;2010年

10 周美娟;论冷战后中国对欧盟开展文化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908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5908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6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