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当下中国青年酷儿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4 09:54
【摘要】:“酷儿”最初由特丽莎德劳丽蒂斯在《差异》中发表的名为《女同性恋与男同性恋的性》一文中提出,原名为“queer”。酷儿涵盖了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易装者、虐恋者以及认同并践行酷儿理论的异性恋者等,总之酷儿指代了一切持与异性恋霸权相对立观点的人。所谓“酷儿文化”,则是指“酷儿”这一群体建立在个体差异之上的共同的反抗异性恋霸权体制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但并不像主流文化形式那样有一套自成一体的文化系统。本文从与十九名酷儿的访谈出发分析了当代中国青年酷儿的生存状况,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在异性恋霸权体制下酷儿们个人身份认同与情感面向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酷儿”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成为一种政治身份并且召唤出一种政治实践。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在异性恋家庭体制下酷儿们面临的出柜与婚姻压力并且质疑了异性恋婚姻制度的合法性。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酷儿们在工作经济方面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分析其与目前社会结构之间的关联,并且试图构思可能的政治解决途径。青年酷儿文化不仅仅涉及到青年性/性别少数人群的人权问题,在由资本所驱动的全球化进程中,它还是一种受主导型意识形态操控的亚文化现象。本文主旨之一,正在于探寻当下青年酷儿文化与由资本驱动的消费意识形态及其性别秩序的关联。无疑,这种关联是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反抗、妥协、协商等不同态度,在酷儿文化中都呈现为一种缠绕状态。对于这种多元决定而又充满复杂意味的文化现象,本文以文化研究的方法对之加以审视和反思,既重视对包蕴酷儿观念的文本的解读,更注重对酷儿与现实结构中多重权力对话、协商乃至反抗、妥协的复杂立场的深度发掘;既着力对酷儿文本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相互编织进行解码,更力求揭示酷儿文化与资本的结构性力量之间的复杂关联。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小航;;强迫的异性恋和压抑的女同性恋——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陈晓红;;无法归属的性别身份——对《蓝调石墙T》的一种文化解读[J];名作欣赏;2010年06期

3 亚历山大·多蒂 ,李二仕;怪异理论[J];世界电影;2004年03期

4 凌洁;;华语同志电影 飘摇在不伦与绚丽之间[J];观察与思考;2004年Z1期

5 王雯;;阴暗角落里的孤恋花——论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同性恋书写[J];飞天;2009年18期

6 ;“超级女声”之厉娜——为了聚会的跪别[J];甲壳虫;2007年01期

7 ;孩子们很好 可爱的拉拉双亲[J];电影世界;2010年06期

8 李晶;;被冷落的角落——同性恋侦探小说综述[J];电影文学;2008年10期

9 王丽萍;超越异性主义 摆脱男权枷锁——当代澳大利亚妇女同性恋小说述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个性书籍[J];健康天地;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咏冰;;同性恋群体保护性法律法规的迫切需要[A];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文集[C];2008年

2 何小培;;2008年女同生活状况调查[A];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文集[C];2008年

3 谈大正;;现当代法律对同性恋的宽容趋向及其法理依据[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4 魏峰;;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A];山西省政治学会纪念建党85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蓝若宇;;我们都是“恶搞者”:从文化的身份认同看恶搞[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泓;;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网络游戏的文化体验之反思之一[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华正新;;结构力量与身份认同:农民工中的青年技工[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8 竹琳;;论文化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鲍迎迎;;论《灶神娘娘》中的母女关系与身份认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吴新慧;;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状态分析——以杭州市为例[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学博士 刘伟;身份认同:我们共同焦虑之源[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彭兴庭;身份认同关键在社会转型[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3 复旦大学历史系 赵嗣胤;解读1500年的都市繁华[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邢军;行业协会的身份认同与法律规范[N];中国社会报;2004年

5 记者 杨彦华;华侨文学奖:身份认同与文化还乡[N];中山日报;2009年

6 萧坊;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城市开放[N];福建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昭;华童寻根:走出身份认同困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8 陶东风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的最大危机是什么[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韩玉玲;身份认同是农民工平等就业的前提[N];湘声报;2006年

10 吴挺;请君入“圈”[N];计算机世界;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茂森;自我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丹;仪式音声与执仪者的身份认同[D];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寻阳;我国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邓楠;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D];浙江大学;2004年

7 潘艳慧;《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常勇;商周青铜艺术身份认同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李清雁;教师是谁[D];西南大学;2009年

10 王莹;地方基督徒的身份建构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雪;当下中国青年酷儿文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洋;台湾“同志书写”中的主体认同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3 白相辉;互联网对同性恋互动方式与身份认同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4 黄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份认同感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玉婷;从酷儿理论角度解读《父亲的微笑之光》[D];兰州大学;2012年

6 胡泽英;第二代成年美籍华裔身份认同的特点[D];外交学院;2008年

7 钟慧;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看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之路[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官淑华;理解教师成长中的身份认同:对两位高中英语教师职业生涯的案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9 白杨;酷儿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鑫;草根型民间慈善组织身份认同的社会政策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981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5981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6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