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工程管理创新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E25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江东;;建国初苏联通过援建项目向中国转移技术的方式及影响[J];沧桑;2009年05期
2 宋书林;李馨;;浅谈毛泽东科技思想[J];沧桑;2011年06期
3 张培富;孙磊;;156项工程与1950年代中国的科技发展[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唐金权;;20世纪60年代中国是如何打破美苏核威胁的[J];党的文献;2012年02期
5 吴慧山,谈成龙;我国核地球物理勘查的若干新进展[J];地球物理学报;1997年S1期
6 吴慧山,,谈成龙;放射性(核)地球物理勘查的进展[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S1期
7 陈东林;“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中国国防核工业的辉煌起步[J];党史文汇;1999年07期
8 王佩连;;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历史考察[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03期
9 刘维芳;;新中国建立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2期
10 张静;;核武器与新中国60年发展历程[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洋;;中苏恩怨的一个缩影——河南焦作中马村竖井建设(1955-1970)[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唐仕春;;他们是谁——新中国建立初期来华苏联法学专家群体考察[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3 王奇;;中国学者有关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华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然;社会学视域下的中苏音乐交流[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勇;“鞍钢宪法”的历史考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陈莉莉;新型萃取剂的合成、表征及其对重金属萃取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4 卢锡超;产业技术扩散的知识重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5 曾令勋;1954年至1965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唐瑞仁;双-(硫代磷酰基)亚胺的合成、结构与萃取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7 双惊华;约翰逊时期的美国对台政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卜晓勇;中国现代科学精英[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张志辉;“科学大跃进”初探(1958-1961)[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10 詹欣;美国情报部门对中国军事的评估(1947—1976)[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芹伟;中苏同盟破裂原因新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志军;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分析与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赵世磊;国营华北制药厂研究(1953-1965)[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利润;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知识在我国的传播[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芳;科技领军人才成长因素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6 廖福生;“两弹一星”工程中的组织传播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吴启;技术引进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8 高巍;同时“萃取”金属盐阳、阴离子的循环型双位配体萃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2年
9 刘艳琼;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经验与启示[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10 袁玉虎;从中苏关系的演变看“大跃进”的动因(1958~1960)[D];外交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2599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599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