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30 19:57
【摘要】: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进入到网络社会时代。随着社会生活网络化的日渐深入,传统的现实社会空间发生了分化,突出表现为:在现实社会之外,分化出了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中,其生成逻辑——人与人的交往并未缺场,而是以虚拟人际交往的形式呈现,并对现实社会的交往方式及现实社会的交往形态发挥着影响,日益凸显出重大的实践价值与研究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对大学生的虚拟人际交往加以引导,是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与发展的重大课题。其内在蕴含的学理基础和应用指向,不仅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切入点,更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成长,不仅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目的的实现,更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本研究从近年来中国跃升为世界网络大国的时代背景出发,抓住中国社会网络化进程中,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方式从“现实—虚拟”的转换所引发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将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问题导向法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展开研究,借鉴了网络社会学、网络心理学、人际交往理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成果,以“思想认识问题—交往行为问题—载体建构问题”三个问题为研究的问题视域,从“问题提出—问题探因—应对策略”的逻辑展开研究,以期从整体上全面、客观地考察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问题,从而提出一个与当下虚拟社会相契合的、与开展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教育相适应的“思想—行为—载体”的分析框架和应对体系。对于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的现状与问题,研究既纵向地分析其形成的内在原因,也横向地阐释其重大的现实关联;既有中外相关理论发展轨迹的梳理,也格外注重虚拟人际交往引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以期在考察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问题的总体现状和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除第一章绪论外,本研究共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即论文的第二章。主要界定了虚拟人际交往概念内涵。对交往、虚拟及虚拟人际交往的内涵,进行了多维诠释和理论梳理,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的生成依据和特点。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角,阐释了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出了“思想—行为—载体”的研究视域。第二部分,即论文的第三章。主要考察了应对虚拟人际交往问题的思想来源,分别从理论指导、思想借鉴、文化基础的维度,对虚拟人际交往的思想来源进行了回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理论指导的维度,对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对交往问题的理论发展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分析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问题的立场和观点;二是从“洋为中用”的思想借鉴维度,对现代西方交往理论中的若干代表性理论观点进行了借鉴;三是从“古为今用”的文化基础维度,对中国古代交往思想中蕴含的宝贵文化遗产进行了整理。第三部分,即论文的第四章—第六章。本部分是论文的重点。论文的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别针对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的“思想问题—行为问题—载体问题”三个问题视域展开讨论,并按照“问题提出—原因分析—策略应对”的思路,聚焦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的思想问题、行为问题、载体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中的思想问题与应对。对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中的思想问题,例如:个体价值取向与主流价值观的矛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断裂、大学生话语意识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矛盾,从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性、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断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不足的角度,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注重科学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的应对策略。二是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中的行为问题与应对。对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中的行为问题,例如:网络暴力、网络成瘾和网络从众行为,从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的冲突、自我认同危机、自律与他律冲突的角度,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交往教育、努力拓展生活世界的应对策略。三是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中的载体问题与应对。对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的载体问题,例如:“红色网站”吸引力弱化、网络平台监管能力不足、思政队伍自媒体建设不完善,从“红色网站”发展内涵质量不足、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尚不完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队伍人才匮乏的角度,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红色网站”建设、开展网络安全综合治理、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队伍建设的应对策略。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我国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型进程中,关涉中国网络空间治理成效的重要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问题的回应与破解,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实现现实人际交往与虚拟人际交往的“虚实和谐”,不仅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必然出路,亦将对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设计,提供积极借鉴与有益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1
,
本文编号:2607987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1
,
本文编号:2607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607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