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备受学界关注。以何干之为代表的中共学者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同时,也关注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以及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何种姿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成为近代知识分子无法逃避的话题。何干之作为我国著名的中共党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集“战士”与“学者”于一身,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在这一过程中何干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卓荦不凡的成就,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观。概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何干之文化观之根脉,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是其理论渊源,唯物史观是其魂魄。何干之的文化观,经历了从批判中国封建文化的腐朽糟粕,到借鉴西方近代文化,再到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发展情况,逐步实现了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运用到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当下,对何干之文化观的研究可以从文化发展转型的角度管窥到时代思想的变化和中共知识分子文化观的变迁历程。为我们了解中国共产党精神历程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维度。本文正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辨析文化概念以及对何干之文化观所涉范围和影响因素加以阐述。从文化内涵的界定入手,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对文化概念的运用,明确何干之文化观的范围与内涵,对影响其文化观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进行详细分析。第二部分,梳理何干之的文化观如何从20世纪30年代萌芽状态发展至60年代趋于成熟的历史轨迹。我们认为20世纪20年代到九一八事变之间是其文化观形成的萌芽期,亦是信奉教育、提倡民主的时期。继而,在20世纪30年代何干之文化观的建构期中,分为如何对待中西文化、民族文化重建、“新哲学”的运用以及理性主义启蒙观等几个部分,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何干之文化观建构期“抗日救亡的民族自觉”这一主题。最后,在完善期则是何干之关于文化遗产、三民主义、中国社会性质以及文化同政治经济关系的阐释,形成了中国革命前进的动力。第三部分,对其文化观的主要特点和内容进行简要概括。思想观念的形成会受到时代发展的引导,何干之因生活的时代和革命道路的选择,而形成了对思想文化建设、文化教育事业以及大众文艺等问题的独特认识。其中可以看到中共知识分子的现实关怀,旨在从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入手明确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第四部分,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和反思并作简要评价。将何干之文化观与同时代思想家对比,突出其文化观本身是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三者的统一。纵观何干之的一生,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缩影。他少年时期提倡民主,将救国寄托在教育上。抗日战争时期,则将救国寄托在对民众思想的呼唤与号召中,建国之后,将国家的发展寄托在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理论实践中。六十年的人生历程使其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他的思想理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学术支撑,对当下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峥嵘;;何干之在延安的一段革命岁月[J];中华魂;2017年10期
2 宋涛;;我的老师何干之[J];炎黄春秋;2006年09期
3 曹健民;社会科学家何干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05期
4 康桂英;卢光山;;何干之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5 胡华;刘炼;;“用笔和口与侵略者作战”——抗战时期的何干之[J];广东党史;2006年04期
6 刘炼;;何干之传略[J];晋阳学刊;1981年04期
7 余飘;;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教育家何干之[J];中华魂;2006年04期
8 耿化敏;张立艳;;何干之研究述评[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余飘;;回忆何干之老师对我的教诲[J];北京党史;2006年02期
10 刘长明;;正直的“书呆子”——著名教育家何干之为人与为学简述[J];教育;2012年3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刘长明;“大书呆子何干之”不惧康生[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耿化敏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教授;我党文化战线的“大书呆子”何干之[N];北京日报;2017年
3 记者 李亚彬;中国人民大学纪念何干之诞辰一百周年[N];光明日报;2006年
4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杨树标;何干之教我们如何研究历史人物[N];北京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琪琛;何干之文化观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9年
2 宋晶晶;何干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36-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3 梁栋;何干之学术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友鹏;何干之的鲁迅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5 邵家毅;何干之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
本文编号:
2613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613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