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办报与重新办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政治动员比较研究(1942-1945)
本文关键词:延安办报与重庆办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政治动员比较研究(1942-1945),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延安《解放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是中共党报历史上的两份里程碑式的报纸,在20世纪40年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1949年以后,《解放日报》的办报模式被更多地运用于建国后的中共党报。但总的来说,《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是中共农村办报和城市办报经验的集中体现,在不同的程度上为之后的中共党报提供了参考。同作为中共党报,由于分别在延安和重庆出版,《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在办报模式和风格上呈现了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二者所处的不同地域环境,进一步可以归纳为农村办报和城市办报、解放区办报和国统区办报的不同环境的作用。作为肩负宣传动员任务的党报,它们在政治动员上的差异是两种办报模式的集中反映,能够以小见大地窥视出延安《解放日报》和新华《新华日报》办报模式的差异所在。本文选择了两份报纸所共同进行的抗战动员、面向农村与执政需要的《解放日报》大生产动员、面向城市与斗争需要的《新华日报》工人阶级动员为具体分析对象,进而分析和总结出两份报纸不同的动员策略及其背后的区域环境因素。本文研究了在延安与重庆不同社会图景和办报环境之下,延安《解放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在政治动员的对象、方式、目的和思维等方面呈现了哪些差异,延安与重庆办报环境是如何形塑了这些差异。而政治动员上的差异实质是两种不同党报办报模式的集中体现,因而本文还对延安办报模式和重庆办报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探索它们的历史意义,也为当下党报的发展提供启发和反思。第一章是对《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办报环境与角色呈现的分析。这两份报纸在办报环境上的差异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媒介环境等方面,归结起来是农村办报与城市办报,解放区办报与国统区办报的差异。不同的政治氛围、经济水平、物质资源和居民的文化水平都形塑了不同的办报环境。两份报纸也因而在不同的办报环境中承担了不同的角色和任务。第二章是对《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抗战动员的对比研究。《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在发刊词中都将动员抗战作为报纸的目标和宗旨之一,但是二者在抗战动员的方式和思路上却有着显著区别。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以一种锋芒毕露的态度对国民党的战时政策进行批判,以居高临下的教导者的身份总结观点、引导舆论,用直白通俗、情绪鲜明的文风展现抗战主题,动员边区读者。与此同时,在当时的大城市重庆,《新华日报》以团结抗战和统一战线为旗帜,以“嘤鸣求友”的方式表达观点,广泛团结社会各界人士、群体,助力抗战动员。第三章选择了《解放日报》的大生产动员为研究对象。除了抗战动员外,大生产动员是《解放日报》的重要动员内容。大生产运动与当时延安边区的物质经济环境紧密相关,同时也隐含着中共在当地的执政需要。《解放日报》的大生产动员依托和符合当地的社会环境,深入群众和农村生活,通过营造竞争调动生产积极性,善于使用符合当地文化风俗的文风和文体,紧随党的政策,从而达到良好的动员效果。第四章研究《新华日报》在重庆所进行的工人阶级动员。在当时的重庆,工人阶级是重要的社会力量,也是《新华日报》的主要读者群,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工人阶级动员也是《新华日报》在重庆获取广泛支持和进行舆论斗争的途径。因而,对城市工人阶级进行政治动员一直是《新华日报》的重要工作。《新华日报》高举抗战大旗,在统一战线的背景下团结工人群体,反映他们的生活困境,帮助他们争取权利,通过对工人组织、工人运动的报道增强他们的群体意识。同时,《新华日报》还为工人开辟专门的报纸版面用以刊载文章,为工人提供发声渠道。这一系列的动员策略和目的都是符合重庆当地的办报环境的。第五章归纳总结了区域生态因素下的《解放日报》与《新华日报》在政治动员上的具体区别,并将这些区别背后的区域环境因素归纳为农村办报和城市办报、解放区办报和国统区办报两个维度,在这两个维度上进行具体分析。总的来说,《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是中共党报的两次重要探索,代表了农村和城市办报的不同模式,在中共党报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也为后期乃至当下党报提供了启发。同时,在办报环境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当下党报对传统党报模式该作何扬弃也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解放日报》 《新华日报》 政治动员 延安 重庆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19.2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绪论11-20
- 第一节 选题来源11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3
- 一、研究目的11-12
- 二、研究意义12-13
- 第三节 研究综述13-17
- 一、延安《解放日报》相关研究13-14
- 二、重庆《新华日报》相关研究14-16
- 三、中共党报模式相关研究16-17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17-18
- 一、研究思路17-18
- 二、研究方法18
- 第五节 政治动员理论阐述18-19
-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19-20
- 第一章 在延安与在重庆:《解放日报》与《新华日报》办报环境与角色承担20-27
- 第一节 延安办报:《解放日报》的清凉山岁月20-23
- 一、延安《解放日报》办报环境20-23
- 1、农村办报20-21
- 2、解放区办报21-23
- 二、走向“完全党报”:《解放日报》的角色与成就23
- 第二节 重庆办报:《新华日报》的战斗岁月23-27
- 一、重庆《新华日报》办报环境23-25
- 1、城市办报23-24
- 2、国统区办报24-25
- 二、“新华军”的炼成:《新华日报》的角色与成就25-27
- 第二章 《解放日报》与《新华日报》抗战动员对比27-43
- 第一节 抗战报道对比27-33
- 一、《解放日报》:凸显中共抗战27-31
- 1、中共领导:所向披靡28-29
- 2、正面战场:败军之势29-30
- 3、战绩总结:成果丰硕30-31
- 二、《新华日报》:均衡报道彰显团结31-33
- 1、报道维度:综合多元31-32
- 2、国民党军:奋勇抗日32-33
- 第二节 对待国民党抗战的不同策略33-38
- 一、锋芒突出的《解放日报》:批评国民政府33-36
- 1、指责国民党政府抗战失利33-34
- 2、指责国民政府反共行为34-36
- 二、锋芒稍敛的《新华日报》:建构统一战线36-38
- 1、彰显国民党抗日决心36-37
- 2、呼吁团结抗战37
- 3、扩大视角:社会各界的救亡活动37-38
- 第三节 动员方式对比38-41
- 一、宣传说教:自上而下的《解放日报》评论38-40
- 1、文风:直白通俗、情绪鲜明38-39
- 2、态度:指导与说教39-40
- 二、嘤鸣求友:来自各界的《新华日报》文章40-41
- 本章小结41-43
- 第三章 面向农村与执政需要:《解放日报》的大生产动员43-60
- 第一节 边区大生产动员:《解放日报》的重要任务43-46
- 一、轰轰烈烈的生产浪潮:大生产运动的开展43-44
- 二、当务之急:大生产动员的必要性44-46
- 第二节 《解放日报》的大生产新闻报道46-54
- 一、报道主题与态度46-49
- 1、政府行为报道46-47
- 2、工农业大生产状况报道47-48
- 3、部队生产报道48-49
- 二、英雄的建构:典型报道涌现49-54
- 1、农业典型——吴满有49-50
- 2、工业典型——赵占魁50-52
- 3、部队典型——三五九旅52-54
- 第三节 《解放日报》大生产动员策略54-58
- 一、深入群众,反映农村生活54-55
- 二、营造竞争,调动生产积极性55-56
- 三、掌握时机,有的放矢56-57
- 四、通俗文风,贴合读者品位57-58
- 本章小结58-60
- 第四章 面向城市与斗争需要:《新华日报》的工人阶级动员60-77
- 第一节 工人阶级动员:《新华日报》的重要任务60-62
- 一、面向工人:《新华日报》读者群研究60-61
- 二、政治需求:工人阶级动员的必要性61-62
- 第二节 《新华日报》的工人阶级报道62-70
- 一、报道主题与态度62-70
- 1、工人生活和工作情形报道62-66
- 2、工人运动报道66-70
- 二、突破封锁,近距离采访70
- 第三节 《新华日报》的工人动员策略70-75
- 一、高举抗战旗帜,寻求统一目标70-71
- 二、反映生活困境,帮助争取权利71-73
- 三、刊登工人文章,提供发声渠道73-75
- 四、凝聚工人阶级,增强群体意识75
- 本章小结75-77
- 第五章 区域生态下的《解放日报》与《新华日报》动员对比77-84
- 第一节 农村办报与城市办报77-80
- 一、农民与工人市民:动员对象的差异77-78
- 二、自上而下与群众路线:动员方式的差异78-79
- 三、直白通俗与政治隐喻:动员风格的差异79-80
- 第二节 解放区办报与国统区办报80-84
- 一、舆论利器与迂回表达:动员力度的差异80-81
- 二、执政需要与斗争需要:动员目的的差异81-82
- 三、政治权威与统一战线:动员思路的差异82-84
- 结语 延安办报与重庆办报:中共党报历史上的两种模式84-87
- 一、意义84-85
- 1、延安模式之于中共党报史的意义84
- 2、重庆模式之于中共党报史的意义84-85
- 二、启发与反思85
- 三、结论85-87
- 参考文献87-89
- 致谢89-90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辛茹;建党80周年评说《新华日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03期
2 佘辰;热点切入 深度透视——分析改版后的《新华日报》深度报道[J];新闻通讯;2001年01期
3 方晓红 ,陈莉;一曲恢宏的交响乐——评《新华日报》纪念建党80周年报道[J];新闻通讯;2001年08期
4 张莞昀,王君超;典型报道如何润众心于无声——试析《新华日报》近期典型报道[J];传媒观察;2005年06期
5 周正荣;《新华日报》:用“江苏话”讴歌神六[J];中国记者;2005年11期
6 彭鹏;;浅析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群众路线”[J];军事记者;2005年12期
7 秦殿杰;;一篇出色的工作通讯——评《新华日报》通讯《“板凳会议”:老百姓身边的议事会》[J];新闻三昧;2006年04期
8 韩辛茹;;党报的力量来自读者——以当年《新华日报》的实践为例看党报的作用[J];中国报业;2006年07期
9 刘立群;;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纸张从何而来[J];党史博览;2007年02期
10 王晓映;顾雷鸣;;纪念《新华日报》创刊70周年暨在南京出版59周年庆典隆重举行[J];传媒观察;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倩;;简述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2 贺锋;;周恩来领导《新华日报》二三事[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3 刘宗武;;董必武与武汉时期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一辑·下册)[C];2011年
4 周岩;;皖南事变的真相是怎样大白于天下的——追记70年前“重庆”《新华日报》的一次反新闻检查与封锁斗争[A];铁流20——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新四军军部重建70周年、缅怀皖南事变死难烈士[C];2012年
5 雷河清;孙少衡;;李先念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指挥艺术[A];新四军与抗日战争——纪念新四军成立60周年论文集[C];1997年
6 雷河清;孙少衡;;李先念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指挥艺术[A];铁军雄风——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熊红霞;;从《楚光日报》到《新华日报》——董必武在汉口三次办报的革命实践回顾[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一辑·下册)[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桂峰;《新华日报》全部交邮政投递[N];中国邮政报;2006年
2 记者 王薇 杨波;《新华日报》旧址开抄手店 网友:要是失火文物就完了[N];重庆商报;2009年
3 姜静 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中共第一份全国性党报《新华日报》(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姜静 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中共第一份全国性党报《新华日报》(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刘立群;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印纸来源揭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刘汉承;《新华日报》太行版[N];中国商报;2006年
7 沈峥嵘邋陆峰;媒企合作,串起共赢的“红线”[N];新华日报;2008年
8 赵仲达;《新华日报》:一个抗日方面军 [N];中国商报;2002年
9 李贞刚;毛泽东三次为《新华日报》题写刊头[N];中国档案报;2005年
10 ;革命“灯塔”—— 新华日报[N];人民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永恒;媒体的力量[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保君;《新华日报》视野下的战时难民问题[D];西南大学;2009年
2 马娟;《新华日报》对国统区舆论的建构和消解[D];安徽大学;2010年
3 奚冬梅;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反法西斯宣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4 岑博;《新华日报》对国统区的工业报道[D];河北大学;2014年
5 陈寒寒;论武汉时期《新华日报》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江丽娜;重庆谈判时期《新华日报》的话语建构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7 高歌;话语分析视域下的武汉《新华日报》评论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8 李楠;抗战时期中共统战宣传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9 陈雅露;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战争动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陈晓静;延安办报与重新办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政治动员比较研究(1942-1945)[D];安徽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延安办报与重庆办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政治动员比较研究(1942-1945),,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3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63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