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与网络文化
发布时间:2020-05-25 09:51
【摘要】:本文选取转型期成长起来的80后网民和网络文化为研究对象,将视角投向80后不同于其他代际群体的特殊成长背景(尤其是80后与网络同步成长的经历)和既保守又开放的矛盾成长现实,对80后网民在网络传播中的主体身份进行了审视。从嬗变、认同和异化三个维度论述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80后与网络文化的关系。 核心词之一:嬗变。一方面,作为网络文化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80后从文学领域进军网络最终创造了“80后文化消费景观”,形成了纷繁的“80后文化现象”。本文从纷繁的文化现象入手,揭示了80后网民文化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轨迹。文章通过对80后使用率较高的网络应用的分析,认为:博客私人日志建立在交往目的之上将“公共空间私人化”和“私人领域公开化”的行为带来了80后网民从传统内敛型受众到开放展示型传播者的蜕变与转型;播客视频利用视觉图像的“娱乐超意识形态”打造了80后的娱乐化消费景观和身体消费奇观;恶搞文化则在80后的簇拥下一再从边缘颠覆主流,最终形成徒有游戏形式没有游戏灵魂的“空心戏仿”和狂欢趋势。诸种现象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单一向多元的转变、时空性的延伸、虚拟与现实的对弈、主流与边缘的龃龉、区域化向全球化的扩张。其带来的文化心理的变化是:自我意识中“自我”、“私我”的上升,尚和心态中对“异”的追求,审美心态中审美泛化和娱乐化的新趋向。另一方面,作为网络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转向中不可逆转地也遭遇从现代到后现代、从理性到感性、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从语言到图像的转向,最终带来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冲突。 核心词之二:认同。认同包括两个方面,对“同一性”的认同和对“差异性”的认同。虽然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冲突不断,但是二者在和谐、虚静、仁爱等传统文化精神气质上产生同一性的认同。反过来,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中的文学形式、文化生产、传播媒介、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文化反哺,达到了同一的交流互动。对80后网民而言,他们对于自己所属的历史文化环境和现实环境一方面表现出同一性的认同,一方面对历史、政策、文化、技术的变迁过程也产生“差异性”的流动认同,形成特有的文化心态、政治心态和经济心态。 核心词之三:异化。本文的核心在于揭示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相互异化关系和80后网民的异化本质。对于网络文化,其异化过程以大众文化由通俗文化走向消费文化为背景,通过网络文化前期的通俗化、大众化发展,培养市场、积聚人脉,最终在网络文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消费化中走向异化。这种异化的路径实则是一条按照商品和市场规律进行运作的文化工业之路,其直接后果促成了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相互背离。而对于80后网民的异化,本文通过对80后网民文化心理嬗变的国际语境的分析和对80后网民的文化姿态的分析,认为:全球化进程为80后提供的是冲突的文化语境,西方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遭遇断裂时的入侵,必将异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基调”;80后网民的意识形态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建立在后现代传播基础之上的网络主导的机器意识形态,80后网民通过网络所进行的抵抗和批判实则是机器意识形态批判;80后网民所属的青年亚文化对文化的抵抗也不过是一种仪式的抵抗。80后网民正在网络中迷失与异化,道德的沦陷和主体的丧失使他们成为物的附庸,“大写的科技”和“小写的人”使80后网民陷入“技术异化”之中。 最后,针对80后网民和网络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一方面需要树立传统文化“中心之中心”的文化地位,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别,使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和谐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摆正80后网民与网络的关系。本文的建议是:既要确立80后网民的主体地位,又要促成主体间性的生成;同时避免“技术丰腴精神萎缩”的趋向,实现道德的重建和信仰的复归;逐步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建立积极的媒介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以抵制机器意识形态的侵袭。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122
本文编号:2679970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沛;对近代大国崛起的文化思考[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2 曾耀农;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赵莉;;十年来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的进步与不足——对1996-2005年网络传播研究的实证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6年11期
5 欧阳友权;网络艺术的后审美范式[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刘宏勋;;鲍德里亚由现代“符号-物”到后现代(拟真)类象的社会批判理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陈泳华;网络人际传播中网民的分裂心态及自我调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
8 杨魁;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特征与大众传播[J];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石培龙;;“80后”文学——第二媒介时代的文学景观[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张守信;;我国网络电视台平台建设的现状考量与出路探析[J];南方电视学刊;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永亮;网络传播消费主义现象批判[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2 聂德民;网络舆论与社会引导[D];上海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799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679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