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信任普遍式微的成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0 15:05
【摘要】:政治信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政治系统运行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政治系统的粘合剂,是政策实施的润滑剂。政治信任对于治人者意味着获得统治的合法性,对治于人者意味着获得政治归属感和安全感。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治信任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普遍的下降;虽然政府和政治精英也不断努力提升民众的政治信任水平;但结果却往往是民众的政治不信任不断累积,甚至跌入“塔西佗陷阱”。政治信任因其危机而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试图在理论上解释:政治信任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政治信任普遍式微背后隐含着哪些跨国性的共性原因。本文认为,政治信任危机背后隐含了现代性的危机,政治信任的式微在某种程度上内含于现代政治逻辑之中;同时,全球化、现代大众传媒、后物质主义和当代民粹主义重塑了现代政治,也重塑了政治信任,是政治信任普遍式微的重要因素。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政治信任的普遍下降实际上是现代信任危机的一个镜面,也是现代诸多社会危机的一个面向。现代性使得人们失去了存在的安全感和对生活的掌控感,这就造成了人们的存在性焦虑,这是信任危机的本质。现代性所造成的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信任危机的根源。风险社会以及基于脱域的非当面承诺形成的抽象体系的脆弱性更是加剧了信任的式微。现代政治具有鲜明的世俗化和理性化特征。现代政治社会的公共性与公民个体的私利性之间的二元对立是现代政治信任危机产生的结构性根源;现代民主政治所具有的对于权力的不信任传统是现代政治信任危机的历史性根源;制度化不信任机制在现代政治中被频繁启动弱化了政治信任,恶化了政治不信任;现代国家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但国家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完全用于保护公民权利和提升公民福利,这自然影响了公民的政治信任。全球化的发展削弱了政治体系的权威,模糊了国家之间的界限,限制了国家的权力自主性和治理能力,削弱了国家的文化整合能力。貌似强大的国家能力实际上非常脆弱,这既影响了国家和政府的执政绩效,更使得民众对政府“无能为力”的印象越来越根深蒂固,政治信任的基础也因此而变得脆弱。现代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媒体消解了政府和政治精英的正面形象,强化了民众现实中的不满、焦虑与怨恨,因此其对政治信任总体上影响消极。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使得民众对政府和政治精英有了更高的期待,政府也因此越来越难以获得民众的高度认可与信任,当政府绩效欠佳时,人们对政治体系的质疑和失望就会加剧。民粹主义的兴起,使得民众对政府和政治精英越来越倾向于持否定和反对态度,民众的政治信任空间因此被极大压缩。对于政治信任的普遍式微,我们应予理性的认知:政治信任的普遍下降是现代政治的常态;高度政治信任对于政治共同体并不一定就是福音。要提升政治信任或防止政治信任大幅下降,在治理思维上,要摆脱人治思维,强化制度约束,建立健全制度化不信任体系;从治理方式上,推进协商治理,增强民众的治理参与感;从治理目标上,推动治理的法治化,使法治成为政治信任的基石。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509
本文编号:2688309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5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朋;;政治信任的理论建构:从内涵到功能[J];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10期
2 张书维;景怀斌;;政治信任的制度—文化归因及政府合作效应[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3 裴志军;;自我效能感、政治信任与村民选举参与:一个自治参与的心理机制[J];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07期
4 刘小燕;李慧娟;王敏;赵雨思;;乡村传播基础结构、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政府与乡村居民间的距离”研究报告之二[J];国际新闻界;2014年07期
5 朱丽颖;任鹏;;政府权力悖论下的群体性事件审视[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6 卢春龙;张华;;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居民对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来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查”的发现[J];政法论坛;2014年04期
7 邱杰;张瑞;左希正;;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4年07期
8 张润泽;张燮;;国内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论进路及其发展趋向[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03期
9 任丙强;刘小青;;政治信任研究中的社会愿望偏差的影响及其校正[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年03期
10 李春梅;牛静;翁林;;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基于媒介研究的视角[J];编辑之友;2014年05期
,本文编号:26883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688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