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对列宁“文化革命”思想的发展与偏离
发布时间:2020-06-14 04:41
【摘要】: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开辟道路,文化建设又能反作用于国家经济、政治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党对国家的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在当前形势下,研究与回顾斯大林对列宁“文化革命”思想的发展与偏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列宁是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建设事业的重要创始人和奠基人,斯大林作为苏联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具有争议性的领导人,他对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进行了具有个人风格的阐释,其中既有发展也有偏离。本文从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入手,总结斯大林对列宁“文化革命”思想的发展与偏离,在分析其原因和结果的基础上,从中汲取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包括该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等。1923年初,列宁在《论合作社》一文中首次提出“文化革命”思想。之后,他多次在不同文章中对该思想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在列宁“文化革命”思想的指导下,20年代苏联出现了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斯大林对列宁“文化革命”思想的发展。包括发展的表现、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发展的原因分析。为了发挥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斯大林在列宁“文化革命”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普及教育、扫除文盲、发展科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高等教育。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大学教育得到飞速发展;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高校培养出工程技术人员近37万人,科学技术得以飞速发展。同时,斯大林非常重视马列主义的宣传工作,在他的努力下,苏联的马克思理论建设取得进展。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斯大林对列宁“文化革命”思想的偏离,包括偏离的表现、偏离的后果、偏离的原因分析等内容。苏联在实现政治经济领域的“大转变”后,于1929年11月到1932年底实行了意识形态领域“大转变”。斯大林的思想文化模式在“大转变”中形成。斯大林将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引入文化事业中;对文化事业进行行政化集权化管理;控制知识分子和各种学派。这些行为偏离了列宁“文化革命”思想中民主、自由的部分,对苏联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造成斯大林对列宁“文化革命”思想发生偏离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他们对国际国内形式判断不同、对社会主义建设途径选择不同等方面。第四部分旨在通过分析斯大林对列宁“文化革命”思想的发展与偏离,从中汲取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如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汲取全人类的优秀思想成果;尊重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处理好学术争论与阶级斗争的关系;提倡学术自由与民主等。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A83;A82
本文编号:2712292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A83;A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佳;;前苏联意识形态的变迁及其启示[J];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04期
2 张建华;;红色领袖列宁 布哈林 斯大林——对“文化革命”和苏维埃文化的理解与阐释[J];俄罗斯学刊;2011年01期
3 李国宏;;列宁“文化革命”思想浅析[J];世纪桥;2007年09期
4 陶玉泉;列宁晚年理论创新的认识机制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哲学研究;2002年12期
5 王莉萍;斯大林对培养青年知识分子的探索与启示[J];前沿;1997年06期
6 蔡伟;论斯大林的思想文化模式[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4年04期
,本文编号:2712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12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