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新世纪中国青年导演电影话语建构图景与传播逻辑

发布时间:2020-06-14 09:36
【摘要】:中国电影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产业,青年导演是中国电影的有生力量,承载着传播中国文化、塑造现代精神的重要责任。新世纪以来,中国青年导演的电影话语建构图景与传播逻辑恰恰能够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与趋势,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值得深入研究辨析的传播课题。因此,本论文聚焦新世纪中国青年导演群体,纵轴上以2000  2011年为时间背景,横轴上,以内地、香港与台湾为论述空间,力图打破单一分化的研究视角,以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辩证思路出发,建立起宏观统一的华语电影视野,深入透析三地电影在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消费文化夹击下凸显的话语建构图景与传播逻辑。 本论文主体共有六章,加导言和结语共为八个部分。导言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话语与话语分析的文献回顾与述评,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意义与框架进行阐释。 第一章电影话语分析理论:定义辨析与分析要素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课题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话语”、“电影话语”进行定义辨析,一方面是从“话语”这个核心概念出发,系统清晰梳理本文涉及的重要理论资源  (CDA)批评的话语分析的发展过程及主要理论观点,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一个扎实的理论背景;另一方面是清晰阐释“电影话语”的内涵,初步建立电影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本论文将话语分析应用到电影研究的方向。第二部分是对三地青年导演电影话语的分析要素进行阐释。首先是对其话语主体  三地青年电影导演的群落特征进行阐释。其次是对其电影话语生产与传播的政治、资本、文化、受众语境进行系统论述。 第二章历史话语再读:宏大叙事与主体重塑 本章聚焦历史话语类型进行专题性的话语文本与语境研究,论证归纳出三地青年电影导演的历史话语表达存在宏大叙事历史观映照下的话语调和、文化自审情结透射下的话语混淆、消费文化法则支配下的话语背离这三种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而深入考察其话语表征形成的社会文化动因,立足三地文化融合语境透析青年电影导演的历史话语加工和社会认知,指出其对历史话语的加工策略为意识操纵下的历史主体置换。 第三章写实话语建构:两种外壳与一脉悲歌 本章针对写实话语类型进行专题性话语文本与语境研究。本论文探讨的写实电影话语在内容上基于对当代社会生活细致严谨的观察,通过描绘社会边缘人群的生活处境反映当下社会现状,试图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现实世界。在话语形态上却又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运用纪录片的摄制手法,假借原生态化的演员、方言等非虚构元素创造虚构故事,使得电影呈现出一种粗糙可信的写实风格,节奏上也相对沉重。另一种影像风格可称之为“诗意的写实”。它们不是生活流的细琐铺排,而是精心设计的叙事结构和画面影调,呈现出一种带有个人色彩的风格化诗意。 第四章都市意义生产:双重镜像与空间变奏 本章是对都市话语类型进行专题性话语文本与语境研究。第一节是对两类都市话语表征  梦想舞台与冷酷丛林的辨析;第二节从公共空间理论出发,进入更贴近的话语实践分析,对都市影像中反复出现并具有特定意涵的四类典型空间  酒楼与茶馆(交际空间)、交通工具(游离空间)、大商场与小店铺(消费空间)、城市地标(象征空间)进行细致文本探析,进而审视其空间话语变奏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深切互动。 第五章青春母题书写:叛逆逻辑与多棱视角 本章是对青春话语类型的专题性话语文本与语境研究。在关于青春的话语表达系统中,特立独行的“叛逆”成为凸显的叙事母题,又因社会文化语境的迥异而呈现出多彩的话语表达特征。内地青年导演对于叛逆母题的书写态度更为决绝,以毁灭性的死亡结局与极端化的人物符号来彰显青春话语主体与主流文化体系的彻底决裂;香港青年导演则在消费主义逻辑的掌控下,采用荒诞与冷酷的双面话语策略来书写叛逆母题,折射出香港文化身份的尴尬游离;台湾青年导演则将叛逆母题深埋于压抑晦涩的话语外壳下,以貌似沉默实则激荡的书写姿态回应主流社会对青年主体的高压与操纵。在具体剖析三地导演对于叛逆母题的话语表达策略基础上,本章进入语境透析,审读其母题书写逻辑与三地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六章本土营销与海外传播:商业语境与全球视野 本章着重研究三地青年电影导演电影话语的营销传播状况。一方面是置身于消费文化语境下,青年导演的电影语篇作为大众文化产品,必须适应市场,进行系统有机的营销传播。目前青年电影导演话语本土营销的目的是将电影语篇包装成文化消费热点,成为特定阶段社会传播、人际传播中的公共议题。同时,该议题的设置往往是对某种话语意识的迎合甚至屈膝,能够折射出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另一方面,作为折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状况的重要话语载体,青年导演的电影语篇进入国际传播时承载着重要的时代责任,既要真实揭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层次和多维度,又要避免陷入国际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陷阱,沦为他者文化误读的工具。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9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震;可贵的“第一部”[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2 徐博东;论台湾文化的特点和汉文化在岛内传播发展的历史分期[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丁亚平;20世纪中国电影话语与夏衍[J];当代电影;2000年06期

4 潘秀通;论电影话语及其当代创新[J];当代电影;2001年04期

5 列孚;90年代香港电影概述[J];当代电影;2002年02期

6 张英进;香港电影中的“超地区想象”:文化、身份、工业问题[J];当代电影;2004年04期

7 俞洁;;漂流的青春——关于《青红》[J];当代电影;2006年02期

8 唐榕;;电影投融资:现状透视与体制建设[J];当代电影;2007年05期

9 蒲剑;夏楠;;艺术电影营销策略探讨[J];当代电影;2008年09期

10 蒋德富;沈芸;王家祥;;中影集团电影营销策划分公司的一年间[J];当代电影;2009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商报记者 董昆;[N];北京商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为学;论新闻传播学话语分析理论的建构[D];上海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毛琳;中国电影产业化与审查制度[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本文编号:2712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12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c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