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建国初期上海工农速成中学研究(1950-1958)

发布时间:2020-06-16 17:24
【摘要】:创建工农速成中学是新中国强调教育为工农服务的一大举措。1950年起,工农速成中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其独特的组织模式受到了延安经验与苏联模式的影响。1951年颁布的新学制进一步将工农速成中学定制为崭新、特殊的学校系统。 1950-1954年间,上海市内建成工农速成中学9所,招收学生近5000名,位居全国前列。上海的“速成实验”在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学质量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年来,工农速成中学为新政权培养了一批工人阶级出身的技术专家和建设骨干,更为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顺利升入大学开启了一条捷径。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工农速成中学不可避免地在招生工作、课程教学、毕业升学等方面碰到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尽管新政权不断对速成教育的各项政策进行调适与整顿,“速成实验”的缺点与局限性仍日益显现。1955年,教育部决定停止工农速成中学的招生工作。1958年,最后一届毕业生毕业,工农速成中学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新中国的“速成实验”宣告结束。 当然,工农速成教育的失败避不开“速成实验”本身固有的问题,不顾实际,难以处理脱产学习与生产实践的矛盾、速成教学和教育规律的矛盾、扩张规模与教学资源的矛盾是其效率和质量始终难以提高的根源。在50年代,各种教育传统相互糅合、协调,又不断冲突,处于这一大环境下的工农速成中学带有非常鲜明的阶级性与强烈的政治鼓动性,值得关注。在开展工农教育的同时,如何做到既保持教育的价值和革命精神,又与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接轨,对新中国而言,无疑是一次艰难的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3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明远;论苏联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方海兴;论建国初期的工农教育[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8年02期

3 刘维芳;;新中国建立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2期

4 吴敏先,方海兴;论建国初期的工农教育[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03期

5 陈耀卿;赵鹭;;忆贵州省工农速成中学[J];贵阳文史;2006年06期

6 金铁宽;创业的足迹──忆建国初期的北京市工农教育[J];北京成人教育;1999年07期

7 楼辉;试析工农速成中学停办原因[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8 张礼永;;工农速成中学小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11期

9 高华;试论延安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10 卢常军;;建国初期教育模式与工农速成中学[J];考试周刊;2009年1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向鑫;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速成中学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163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163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f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