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50年代院系调整对江苏高等教育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17 11:01
【摘要】:本研究对比江苏高等教育在50年代院系调整前后在院校、学科专业、师资、学生、教学设备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客观分析50年代院系调整对江苏高等教育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研究借用社会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主要有:1、文献研究法。以文献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载体,并以此作为主要证据,通过搜集、鉴别、整理,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而形成科学认识的方法。在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注意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用真实而丰富的资料和数据为研究的深入提供基础和佐证。2、历史比较研究法。运用历史资料,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对历史研究对象展开纵向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资料的挖掘和细致的分析对比,发现研究对象的具体变化。通过上述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内容主要表现为:1、进行50年代院系调整发生的背景研究。从政治、经济、思想的角度发掘建国初期全国范围内院系调整的产生原因及动力。另外,从江苏的地域背景出发,分析江苏地区院系调整的特殊性。2、分析接管前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通过对接管前江苏高等教育格局的梳理,还原出那一时期江苏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3、50年代院系调整中江苏地区的调整过程回顾。将院系调整分为四个阶段:1949年至1950年的调整前奏阶段;1951年的初步调整和准备阶段;1952年至1953年的全面展开阶段和1955年至1957年的局部调整阶段。回顾四个调整阶段的特征和主要任务,详细分析江苏高等教育的调整和改革情况。4、分析50年代院系调整后江苏高等教育的变化。从教育理念、管理体制、高等院校、系科专业、师生和教学七个视角来剖析调整前后江苏高等教育方面的具体变化。5、分析50年代院系调整对江苏高等教育的影响。立足于江苏的视角来分析院系调整的正面、负面及后续影响。本研究通过对50年代的院系调整的发生背景、过程、变化进行研究,从而客观地得出院系调整对江苏高等教育的影响。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出下述结论:1、50年代院系调整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受到政治、经济、社会主流思想等多方因素的推动。政治决策奠定了院系调整的大局,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决定了院系调整的实施内容,而社会主流思想的认同和引领则为院系调整奠定了思想基础。此外,江苏地区的敏感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江苏地区的高校院系调整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2、建国前江苏的高等教育处于较为发达、全国领先的状态,这种状态也一直维持到被接管后。接管前江苏地区的高等学校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立足于社会服务、社会发展,但发展中也存在办学质量层次不齐,分布不合理、不均衡等问题。中国共产党也在建国前通过革命根据地的办学积累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经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等优良传统延续到建国后的教育实践当中。3、江苏地区50年代院系调整是分四个阶段有计划、按步骤开展的。1949年开始的对江苏高等教育全方位的接管、对旧教育的初步改造和调整可视作50年代院系调整的前奏。前奏阶段,以方针、政策的酝酿和形成为基础、以维持高等教育稳定为前提、以逐步调整和改造为方法,确保了政权更迭时高等教育的平稳过渡。1951年为院系调整的初步开展阶段,这一阶段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对江苏地区的高校进行了初步调整,也为院系调整的全面展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952年至1953年为全面调整阶段,这一阶段的调整历时短、范围广,1952年的调整历时两个月,涉及江苏地区几乎所有高校,只有三所学校在调整中维持原状。调整秉持“全国一盘棋”的理念,围绕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力量培养的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是此次调整的重点。1955年至1957年为局部调整阶段。这一阶段是以配合国家建设发展需要,支援内地高校建设作为中心工作,进一步调整和发展自身的重点专业。4、江苏高等教育在50年代院系调整前后的变化表现于多个方面,且变化的幅度较大,其中有些变化带有较为明显的江苏特色。江苏高等学校和系科专业的变化是院系调整工作直接所致,而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师生情况、教学等方面的变化则是院系调整的连锁效应。在全国的共性变化之下,江苏地区的调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5、从江苏的视角,以客观、公允的态度对待和评价50年代院系调整的影响。从正面影响来看,通过院系调整,实现了江苏高等教育的平稳过渡;适应了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推动了江苏高等教育的平民化路线;也一度改善了江苏高等教育的地域不均衡情况。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调整方式的简单粗暴,彰显出不少负面效应。例如:导致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僵化、师生的各种负面情绪、打开了国家行政权力干预高校的缺口,致使高校自主权丧失,也使得江苏的高等教育遭受折损等。第二,院系调整工作为实现教育的中心方针,导致人才培养急功近利。具体表现为:招生人数快速增长、人才培养口径狭窄、重工轻文情况明显、“拔苗助长”现象频现。第三,通过院校迁出合并、系科外迁、教师抽调、毕业生分配等渠道对外省市进行支援。过度的支援导致江苏高等教育“元气大伤”。第四,高校、系科“震荡”剧烈,伴随江苏政治、经济、教育地位的下降。第五,院系调整后期的局部调整,导致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再现,涉及高校数量和高校学科的区域分布不均衡。50年代院系调整对于江苏高等教育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当时,部分影响甚至延续至今,这场调整不仅奠定了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也使得江苏高等教育昔日的地位难以再现,调整造成的江苏省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差距至今仍旧明显。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9.2


本文编号:2717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17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6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