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与中国对策—规制理论视角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2 04:27
【摘要】:全球暖化问题,亦即本文研究的核心——气候变化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是遏制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议题领域存在基础性的共识——全球正在暖化,并且有可信的证据说明这种变化与人类活动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息息相关,同时这种暖化能够对人类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构成了当前国际合作的基础,并且相关的国际合作已经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部分内容主要出现在文章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然而,当前国际合作以及相应规制的建立却并不顺利,本文的主要目的即是分析造成这一现实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其中包含中国如何应对。笔者认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的困难有三个:此议题领域中共识的范围与程度难以支持高度的合作,尤其是发达国家提出的减排方案;发展中国家(特指工业化进程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集体行动上面临着两大难题;传统发展模式使得相关合作的参与者有着各自的坚持,而这种坚持又体现为对于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争夺。(对于这些困难的描述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三章)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观念上的问题,笔者这里所指的观念问题并不是对气候变化危害的认识不足或者缺乏一种利他的精神,而是指当前观念中的共识性知识在因果信念(分析性信念)和原则化信念(规范性信念)两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并导致了上述的三个困难,这要归咎于此议题领域中的认知共同体。首先,是因果信念方面。虽然在气候变化的事实、原因以及危害等方面达成了基本的共识,但在具体表现及程度上有着重大缺陷,正是这种缺陷导致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方式上的争议,并表现为减排路径之争,使得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利益分配上更难达成一致。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利益之争,未免流于表面。笔者认为,这还由于当前的认知共同体在科学事实方面的说服力不够。其次,是原则化信念的问题。“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相容的发展权与环境权竟然成了所谓“不可公度”的善,发展中国家被要求在发展与减排之间做出抉择,并且在日益强大的所谓道德压力之下,由原本的受害者变成为了受到指责的对象。而且,由于规范性信念方面的共识被打破,一些背叛问题反而具备了正当性基础。笔者认为,这是当前认知共同体的价值导向出现了问题。对于科学事实上的争议,笔者无能为力,只能探讨观念在规范性信念方面的完善与共识形成,并研究在此基础上的合作问题。目前基础上也可以达成合作,但是这种合作更多的是基于政治功效上的考虑,这也是之前笔者将集体行动中的利益之争归结为认识问题的重要原因。(以上内容主要在第四章)在当前共识基础上,必须仔细分析两种减排路径——这代表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不同的考量:发达国家由于自身已经实现工业化,部分国家如瑞典已经实现清洁发展,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减排的成本并非无法承受,因而这些国家在事实尚未完全清楚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倾向减排,毕竟温室气体排放有着潜在的危害,更何况这种合作能够为其带来潜在的收益。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发展中国家多处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倒U型曲线顶点的左边,处在天然的排放上升期,如果没有适当的支持,减排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必然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两难。发展中国家自然不会在其发展的道路上选择后退,而跨越式发展在没有足够积累的情况下又谈何容易。(第四章,第五章)因此,目前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发达国家对自身责任的担当之上,这种义务在《公约》及其《议定书》以及后续的多次缔约方会议达成的协议中有明确的规定。基于此,需进行教育并籍以提高认识的对象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恰恰是气候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不但应担负起对发展中国家的输血义务,同时,应担负起对增强发展中国家造血功能的义务——通过资金与技术支持推动发展中国家实现其所倡导的清洁发展,最终消除可能给人类生存造成威胁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维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第五章内容)归结到中国的对策(特指在相关国际合作中)之上,笔者认为中国目前最紧迫的事情是需要清楚明白地了解气候变化对中国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虽然有主流的观点认为这种影响弊大于利,但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不同声音,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之基础就在于此。其次,中国在当前认识条件下,应当有恰当的合作原则。这些原则有四个方面:承担《公约》及其《议定书》中明文规定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减排义务;在温室气体减排与自身的发展之间做出合理排序;将当前国内奢侈性排放与生存性排放区别对待;积极参与的同时,量力而行。在这四个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应有具体的合作政策。这些政策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合作需求;根据需求得以满足的程度给出量化减排指标;优化减排环境以显示参与国际合作,显示温室气体减排的诚意;融进中国话语,即将自己合理的要求,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进行表达。所有这些原则、政策都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就是抓住当前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机遇,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同时,借助外部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促进跨越式发展的实现。(详见文章第六章)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822;P4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孙凯;;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认知共同体”及其限度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秦亚青;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文化结构、文化单位与文化力[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4期

3 于贵瑞,牛栋,王秋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中的焦点问题[J];资源科学;200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丽颖;中国碳减排财政政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白卫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3 韩缨;气候变化国际法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温融;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法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宋俊荣;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与WTO规则: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付璐;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的立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张靖江;考虑排放许可与交易的排放依赖型生产运作优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龚莹;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美国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张乾红;论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制度选择[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袁宝龙;湖南省“两型社会”试验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组合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李婷;气象灾害生态风险的预测、分析与实例评价[D];兰州大学;2007年

3 刘宇鸣;《京都议定书》的经济法对策[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4 李莎;试析国际气候变化机制[D];外交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27251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251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d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