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2 08:19
【摘要】: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是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国际理论家沿袭着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哲学思想的基本形态,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回应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新动态,形成了不同向度的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厘清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回顾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的历史境遇是研究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的毕生追求就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社会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全面阐述了作为主体的无产阶级、作为手段的无产阶级革命以及作为结果的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主体——手段——结果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和范式。恩格斯为第二国际的创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恩格斯去世之后第二国际经历了分化、破产与重组。总的来说,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包括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和平时期的合法斗争、恩格斯晚年的理论遗产、伯恩斯坦的“逆流”以及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具有三种向度,即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右派、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以及以罗莎·卢森堡为代表的左派。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域是“实现社会主义”,基于此,第二国际理论家思考了三个重要问题,即实现社会主义的主体、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式以及实现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政治建构。主体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而人民群众是具体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是人民群众的核心部分,所以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主体。伯恩斯坦认为,无产阶级是阶层混合物,不可能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的主体,而作为先锋队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新的时代应当从革命党转变为改良党,伯恩斯坦否定和消解马克恩恩格斯所肯定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作用;考茨基认为,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无产阶级政党是先进的党和人民的党,肯定了党的历史作用,但十月革命之后,考茨基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理解却出现了“逆转”,消解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卢森堡强调,工人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先进力量,并且阐释了领袖、政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在对主体的认识中,第二国际理论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式,或革命、或改良。革命和改良之辩是由伯恩斯坦的“最终目的”与“运动”命题引发的,考茨基与卢森堡批判了伯恩斯坦的“最终目的”与“运动”命题,他们认为最终目的即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是不能放弃的(?)但考茨基晚年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则与伯恩斯坦相近。伯恩斯坦认为,新的历史(?)下,革命已经过时,社会主义可以通过改良和平长入;考茨基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式要依据历史的具体形势,社会革命既包括和平形式也包括暴力形式,但考茨基在晚年也走上了改良的道路;卢森堡辩证地诠释了革命,认为革命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在革命理论回应革命现实中,伯恩斯坦、考茨基与卢森堡从不同回度评价了俄国十月革命。伯恩斯坦认为,十月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只是一次险行动,引起了历史的倒退;考茨基也否认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是最后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卢森堡强调,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符合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十月革命挽救了国际社会主义的荣誉。而身处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二国际理论家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中考量政治建构,政治国家和政治价值是实现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政治建构的基本内容。伯恩斯坦认为,马克思的国家观是一种批判的国家观,以此为理论基础审视了现实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并肯定了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民主,批判了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无产阶级专政。考茨基以他对马克思国家观的理解为基础,审视了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把实现民主共和国作为未来国家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了对资本主义民主的评价,强调民主就是取消专政。卢森堡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优于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建立,只有无产阶级革命胜利,民族才能真正解放;“无产阶级专政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卢森堡对“民主”阐释的中心命题,在这一命题的基础上卢森堡辩证批判了资本主义民主,在与列宁的争论中,阐述了她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解。列宁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的分析批判集中在“领袖、政党、阶级与群众”、“国家与革命”以及“民主与专政”等方面。他批判了阿克雪里罗得混淆党与无产阶级的区别,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的先锋队;批判了卢森堡夸大无产阶级运动自发性而忽视领袖作用的观点,强调领袖在主持无产阶级政党和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大作用。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夸大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而消解阶级统治职能的错误,强调国家虽然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双重职能”,但本质上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批判了考茨基等人否认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强调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批判了伯恩斯坦、考茨基等人把民主理解为“纯粹民主”,崇尚资本主义民主,强调民主的阶级性,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有得亦有失。从理论上看,其贡献主要是宣传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并形成了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其缺陷主要是消解了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哲学思想的“革命性”与“辩证性”。从实践上看,其滞后性主要是第二国际理论家及各国社会民主党领导者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没能积极引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从而丧失了革命的机遇;其新探索主要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东方社会主义在改革中不断发展,而西方形成的民主社会主义,我们应该批判性地对待。以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的得失为镜,在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要正确理解和拥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既要坚持革命的政治意蕴又要把握革命的社会意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0


本文编号:2725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25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b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