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决定,使理论大众化的研究、宣传与普及不断深入。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式方法、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播撒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种的关键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及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对巩固理论大众化经验成果,开创理论大众化新境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在目前研究基础上,论文尝试进行了以下创新:第一,力求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动态考察,从传播学角度抽取出理论传播的一般性规律,分别从理论传播主体、理论接受主体及理论传播平台三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三者间的内在联系。第二,尝试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功能进行研究,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是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部各要素之间客观存在的、固有的、稳定的效能,通过马克思理论本身与外部环境发生行为互动,从而实现一定目的、产生一定效应,认为其功能主要有一般性及特殊性两种,前者包含方法论功能及政治意识形态功能;后者包含价值引领,保持政治稳定与促进政治发展,服务社会及整合大众文化。第三,总结历史经验,认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在党内及全社会形成学习之风、发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合大众文化的主导功能、打造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理论人才队伍。 第一章主要阐述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背景及基本历程。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离不开两个重要历史背景,第一个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第二个是党内学习运动及延安整风运动。前者为边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及我党从事理论研究提供了相对稳定、有利的环境。后者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探索,20世纪30年代理论及文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及毛泽东文艺大众化思想的形成构成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历程。 第二章以陕甘宁边区为模型,介绍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创新主体及理论接受群体。这里的理论创新主体主要从传播学中组织传播角度来论述。首先,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创新主体,这种传播方式是通过政党政治的形式将理论传播给大众,主要从宏观层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还形成了边区特有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建设理论与经验,并在广大群众实践中得以大众化。其次,各理论、研究团体及抗日文化团体也是理论传播主体之一,主要从微观层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总体来看包括社会理论、自然科学及文化艺术大众化,形成了理论大众化、自然科学大众化及文艺大众化的繁荣局面,多角度多渠道丰富与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第三章介绍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传播平台,总结了理论创新主体、理论接受群体及理论传播平台三者之间的关系。延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平台主要有“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体系,三者共同配合,对于团结全党全国人民一致抗日,打击与揭露敌人,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与群众生活,推动党的理论政策大众化,拉近理论与群众间的距离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此外,通过歌舞、戏剧、绘画及电影图像将党的理论政策形象再现出来,既增强了理论传播的直观性,启发了大众的政治觉悟,还达到了理论普及于群众的目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理论创新主体、理论接受群体及理论传播平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创新主体是理论传播的核心要素,理论接受群体是理论传播的目的与归宿,理论传播平台是理论传播的关键环节。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推进路径体现了科学性、引导性及人民性,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双向互动;以教育为先导,在党、干、军、群的学习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人为本,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有效对接。 第四章是文章尝试创新的部分。文章主要以动态研究为切入点来分析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功能,具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意义,前者从研究范式角度论证其理论意义,突出从普遍到一般的架构式研究方法的意义,试图提炼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殊性功能。后者意义在于,随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被不断发掘、不断积累,当各种外部及内部条件得以完善和相对成熟时,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便会逐步显现出来,呈现出理论指导实践的强大攻势,而那些对人民群众有显著价值的功能也将随之被“筛选”出来,并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检验和印证,说明理论具有一定的“效用性”,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信赖。此外,文章通过对功能等词项的分析,归纳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基本内涵,初步认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有一般性与特殊性两种,前者具有方法论及意识形态功能;后者具有保持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服务社会及整合与引领大众文化功能。 第五章是文章的总结与升华部分。总结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前提;坚持党内学习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障;坚持与人民群众进行思想交流、增进人民群众情感认同是营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氛围、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所在;坚持培育和弘扬时代精神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层动力。总结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对于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现实启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动力;民生问题的解决是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顺利进行的基础;只有在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才能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与感召力;整合大众文化,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导功能;业务精、素质高的理论人才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有力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2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军喜;;论新启蒙运动[J];安徽史学;2007年03期
2 史正宪;马振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3期
3 赵耀宏;;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J];党的文献;2005年06期
4 方小年;曹根记;;毛泽东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4期
5 房广顺;;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的若干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3期
6 盛叶欣;;延安时期邓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J];党史文苑;2007年14期
7 李东朗;;延安整风四题之我见[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年01期
8 丁俊萍;徐信华;;湖北党史人物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以董必武、李汉俊、恽代英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9 熊申英;罗南石;;从隐性教育的视角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苏星鸿;;网络文化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北京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基地研究员 姚桓 苗佳瑛;[N];北京日报;2010年
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联合调研组 执笔 王靖华;[N];光明日报;2011年
3 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团长 崔耀中;[N];人民日报;2009年
4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10年
5 军事科学院副政委 王森泰;[N];人民日报;2010年
本文编号:
2733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33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