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族群互动与族群认同:一个多民族社区的民族志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1 22:10
【摘要】:湘西自治州处于武陵民族走廊东北部,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地区,是国家地理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民族众多,并且交错杂居,族群关系复杂。当市场经济开始突飞猛进深入广大的西部多民族杂居地区的时候,随着社会的转型而发生的巨大变迁在多民族杂居地区悄然发生。本文以湘西团结多民族杂居村落社区为例,从语言、社交习俗、社会治理、族际通婚、民族社会治理等层面探讨了当地族群关系状况。团结村各族群在语言层面的互动越来越频繁,都面临从独立语言空间向公共语言空间的适应。社交习俗的互动也越来越宽广,实现了国家性和地方性的互融,族际通婚使族群互动更加深入,扩展了各族群的生存空间,社会各种力量交汇于乡村,实现了村落社会内部的和谐稳定,各族群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性在缩小,共同性在在增多。族群之间的互动在广度和深度都在加强,共同利益在增多,族群的族群意识随着各族群交往互动的加深而更多的倾向地域认同,以及对国家的认同,这一切都有利益于和谐族群关系构建和维持,有利于多族群杂居村落社会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本文第一章是绪论,简要的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文献回顾,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创新性,田野点的概况。第二章从语言使用层面剖析了团结村各族群语言使用结构,以及是怎样展开语言互动的,以及从独立语言空间到公共语言空间的转换做了分析探讨。第三章从赶边边场,赶秋节,庙会,岁时节日等从社交习俗具体层面探讨了族群之间互动状况,其中涉及国家性与地方性的互融。第四章从族际通婚层面探讨族群间的交往互动,认为随着族际通婚的广泛盛行,扩大了各族群的生存空间,加剧了各族群之间更深层次互动的展开。第五章从社会治理探讨多种交汇力量是怎样汇入村落族群之间的,以及对族群间的交往互动产生了何种影响,认为各种力量都有其功能,构成了一个交汇系统,使各族群的社会结构保持稳定,加剧了族群之间的互动交融。第六章从民族社会分层探讨族群间互动的影响因素,认为各族群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差异性在逐渐缩小,共同性在日益增多。第七章,理论升华,团结村族群关系的民族学思考,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做了理论回应,以及从族群认同、地域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升华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认为随着各族群互动面不断深入和拓宽,各族群的共同利益在增强,地域认同和国家认同在不断强化,有利于和谐族群关系的建立。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8;C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彩娟;梁莹;;族群认同理论研究述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2 和虎;;仪式、身份与文化:当代情境下的族群性与族群认同建构[J];学术探索;2017年06期

3 刘昱彤;唐梅;;论族群认同在城市民族社区发展中的作用——以沈阳西塔为例[J];民族论坛;2011年06期

4 王春杰;;遗产归属与族群认同:对遗产与族群关系的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01期

5 吴春宝;;我国边疆族群认同要素的构建与维系——以西藏珞巴族为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6 周爱保;刘显翠;;国内族群认同研究:现状与反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03期

7 崔贵蕊;;探析后流放时期犹大回归者族群认同的构建[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04期

8 宗传亮;;阅读与教师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年36期

9 陈雍;;畲族的民族身份与族群认同[J];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02期

10 马巍莹;郭成;;族群认同状态与心理健康:来自彝族青少年的证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邢莉;;成吉思汗祭祀仪式的传承与族群认同——以2000年10月龙年大祭为个案[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2 周建新;柴可;;族群认同的人类学研究——理论与经验的双重视野[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3 蓝达居;;畲族认同初论[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4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唐戈;;中俄混血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6 片冈树;;基督教与跨境民族——泰国拉祜族的族群认同[A];中国边境民族的迁徙流动与文化动态[C];2009年

7 熊迅;;作为展演的认同:边缘场域与族群表征[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8 杨海晨;王斌;;论“族群体育”何以成立——从“民族”与“族群”的词源谈起[A];第五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4年

9 张慧真;;教育与民族认同:贵州石门坎花苗族群认同的建构[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10 赵海瑛;;论盘瓠神话与畲族族群认同的中间环节[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言虎;让老兵回家,以国家的名义![N];济南日报;2017年

2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胡彬彬;我国民族优惠政策对族群认同的建构机制探讨[N];贵州民族报;2015年

3 记者 赵忠洪;民族社区就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家”[N];桂林日报;2011年

4 王洁钢(作者单位:广西社科院社会学所);“民族社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N];广西日报;2001年

5 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城市民族与宗教事务治理研究中心 方付建 李广文;城市改造应与多民族社区建设相契合[N];中国民族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满孝永;民族社区党旗红[N];榆林日报;2016年

7 济南市民族宗教局局长 杨学英;济南市“三位一体”建设和谐民族社区[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宋俊华;看非遗保护与弥合族群冲突间的关联[N];中国文化报;2013年

9 朱昌俊;公共部门应该带头抵制粗鄙化[N];中国青年报;2016年

10 杨庆华 本报记者 陈登科;汪家园:从城中村到民族社区的华丽转身[N];中国民族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马巍莹;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效应[D];西南大学;2017年

2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李秉文;政府主导下的民族社区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4 何乃柱;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研究:本土实践与理论建构[D];兰州大学;2013年

5 唐梅;城市化进程中转制民族社区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刘正江;新疆城市民族商业社区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琼;族群互动与族群认同:一个多民族社区的民族志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6年

2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李莎;落水村摩梭人的族群认同与身份重塑[D];云南大学;2018年

4 陈招娣;民族融合与边界维持[D];云南大学;2018年

5 冯涛;遗产语境下民俗体育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D];厦门大学;2018年

6 胡蝶;阿尔及利亚柏柏尔人族群认同变迁研究(1954年独立战争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

7 邓子敬;南宁平话山歌与族群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8年

8 卢梦琳;文化差异与少数族群认同建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8年

9 邓敏;自我与他者:邕江u嵜竦淖迦喝贤芯縖D];中南民族大学;2016年

10 张清玮;族群认同的分歧[D];贵州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37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37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1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