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动力论

发布时间:2020-07-04 09:36
【摘要】: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和目标追求,和谐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走向和谐社会的强大系统合力。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相继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动力论的确立。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动力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表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动力问题,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推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为指导,以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构为实践诉求,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创新动力论”的基础上,运用社会主体与客体、对内与对外交互作用和辩证统一的分析视角,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时代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高度,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动力论的最新形态——和谐发展动力论的历史演进、生成依据、基本内涵、主要特征、系统结构、机制健全等问题作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试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动力论的科学体系,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 论文由导论、上中下三篇、共九章构成。各篇章内容摘要如下: 上篇(第一、二、三章),考察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动力论的历史演进与确立过程,阐明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动力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形态,是推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系统合力。其中: 第一章:论述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论”与“历史合力论”分别从“历时视角”和“现时视角”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动力,并重点挖掘“生产力决定论”和“历史合力论”中蕴含的“和谐发展”动力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动力论奠定了立论基础。 第二章:论述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与我国不同时期建设实践紧密结合,先后经历了社会主义发展“基本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创新动力论”的历史演进过程,不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动力论的确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第三章:论述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动力论的确立过程、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重大意义。伴随着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相继提出,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动力论得以确立,它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社会发展趋势和我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它以突出发展的人本目的性、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性、注重发展的系统整体性、把握发展的动态可持续性等为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系统诸要素和组成部分协调发展、良性运行的一种强大系统合力。它以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论”和“历史合力论”为基础,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和“创新动力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推向一个新阶段。 中篇(第四、五、六章),主要从社会主体与客体、对内与对外辩证统一的视角,分析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是一个由社会主体性动力、社会客体性动力、环境渗透性动力等子系统交互作用、协调发展构成的复杂的多层次的合力系统,揭示其结构、功能与运行规律,阐明社会主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中华民族与世界和谐发展的关系。其中: 第四章:分析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主体性动力系统。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社会要和谐发展,首先是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要和谐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各级政府的宏观管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主体性合力系统;不同主体合理需要的满足、止当利益的实现、身心素质的提高是直接影响主体性动力发挥的最主要因素;各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和谐,是社会主义主体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五章:分析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客体性动力系统。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客体性动力系统是一个受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支配的多层次合力系统。其中,生产力的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根本性动力系统,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和谐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与生产力和谐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协调运动,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运行性动力系统;当运行性动力系统不相适应、不相协调时,改革、创新、和谐等就成为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激发性动力系统。 第六章:分析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环境渗透性动力系统。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是一个开放性的动力系统,自然环境、国际环境是影响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环境渗透性动力系统。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的和谐发展。 下篇(第七、八、九章),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从优化社会有机体动力系统运行的角度,提出健全社会主义主体动力、客体动力以及体内体外合力运行机制的对策,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动力系统的强大合力功能。 第七章:主要探讨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主体动力机制健全的问题。一是要健全“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动力导向机制;二是要健全“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主体活力激发机制;三是要健全以“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的党领导核心动力机制。 第八章:探讨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客体动力机制健全的问题。可从三个层面着手:在社会运行层面,要健全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社会良性互动机制,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在社会结构层面,要健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主导机制,即打造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发展机制,构建以公平善治为目标的民主政治发展机制,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凝聚力的先进文化发展机制,强化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机制,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在社会关系层面,要健全以利益协调为核心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包括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公平的利益分配调节机制、有效的利益约束机制、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等。 第九章:探讨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体内体外合力机制健全的问题。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促进社会主义体内与体外和谐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强;;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2年18期

2 张套锁;谈邓小平的“开放动力论”思想[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3 梁明;《教育动力论》出版[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邹腊敏;崔广飞;;邓小平精神动力论的当代价值[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5 高薇;;从矛盾动力论到综合动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论的发展[J];学理论;2016年07期

6 章越松;;从矛盾动力论到和谐动力论——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7 吉彦波;董礼芬;;创新动力论:历史动力研究的新发展[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李聪;;“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论的解释维度[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16年00期

9 卢云晓;刘玉军;;邓小平精神动力论的三个层面[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李智斌;;邓小平“改革动力论”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指导意义[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徐必珍;刘怀玉;;从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到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A];毛泽东百周年纪念——全国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C];1993年

2 李聪;;“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论的解释维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3)[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玉凤;文化动力论[N];湖南日报;2000年

2 北京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沈望舒;文化认同的条件、动力论[N];北京日报;2008年

3 陶德麟;《精神动力论》评介[N];光明日报;2004年

4 熊哲宏;儿童发展的先天后天相互作用的动力论[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浙商智库专家 区域经济研究学者 刘亭;三大动力促发展[N];浙江日报;2014年

6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袁银传;实现从“动力论”到“合力论”的历史飞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 任永生;学习要研究什么[N];中国教师报;2015年

8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顾问 杨承训;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N];人民日报;2016年

9 市一中 胡艳婷;强化基础 增强实效[N];宜昌日报;2005年

10 丁晋清;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N];珠海特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黄红发;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动力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聪;主体与结构—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陈跃峰;利益动力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4 吕静;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哲学思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周良发;梁漱溟历史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6 吴思忠;超强激光固体密度靶相互作用产生的快电子传输过程中的准直和能量沉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9年

7 陈继胜;极端条件下强作用物质介质效应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何军民;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历史哲学[D];安徽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慧娟;江泽民创新动力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2 韩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中Jet的能量损失的动力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3 刘大中;邓小平生产力的发展动力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业平;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发展动力论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原国栋;江泽民创新动力论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王淑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骁;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8 罗小青;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研究[D];华侨大学;2003年

9 姜作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10 刘雅丽;韦伯资本主义动力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40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40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4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