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与近现代重庆主城建筑演变(1891-1960)

发布时间:2017-03-29 17:04

  本文关键词: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与近现代重庆主城建筑演变(1891-1960),,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论文旨在研究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重庆地区的传播与影响,以时间为线索,结合重庆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大背景,运用文化传播学的相关知识,结合这一时期重庆建筑空间、建筑造型及建筑材料和技术的类型研究,分析其产生影响及作用的机制,探讨1891-1960时期在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下,重庆主城建筑发展演变的规律。在近代重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下,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通过教会传播渠道、通商贸易渠道、民间传播渠道、官方传播渠道及专业技术渠道共五种渠道在重庆地区广泛传播。主要表现为被动输入与主动引进两种传播方式,与重庆本地建筑文化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互动。从整体上看,重庆作为内陆的传统城市,受地理区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制约,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与沿海不同,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影响方式的缓和性和程度上的制约性的特点。论文结合文化传播理论,从历时性的角度将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重庆的传播及其影响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1891-1929年,是重庆近代建筑发展的初始期,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传播的进展也较为缓慢,影响范围有限,尚属于被动的接受阶段。这一阶段,新古典主义建筑文化主要随通商贸易与教会传播传入重庆,产生了多种建筑类型,包括洋行建筑、外国领事馆、教堂、教会学堂等。客观上引入了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与古典建筑装饰。第二阶段为中期,1929-1949年,是文化选择与融合阶段,西方新古典建筑文化与本土建筑文化之选择与交融的时期,建筑多元化发展。这一时期,留学欧美的受西方学院派教育体系影响的本土建筑师回到国内,开始了中式“新古典主义”的探索,形成了大量的中西折衷式建筑。重庆地区由于抗战时期文化的大内迁,产生了多元的建筑类型。第三阶段为末期,1949-1960年,受到发源自美、苏两股强大的学院派折衷主义建筑思想的影响,则为苏联“新古典主义”的余热时期,进行了“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 近代重庆 建筑 发展演变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09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16
  • 1 绪论16-28
  • 1.1 研究背景16-17
  • 1.1.1 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借鉴16
  • 1.1.2 重庆西洋建筑独特的文化资源16-17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7-18
  • 1.2.1 研究的目的17
  • 1.2.2 研究的意义17-18
  • 1.3 研究现状18-21
  • 1.3.1 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研究现状18-19
  • 1.3.2 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及其传播研究19-20
  • 1.3.3 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重庆的传播发展研究现状20-21
  • 1.3.4 建筑学与传播学的交叉研究现状21
  •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21-25
  • 1.4.1 研究对象的界定21-24
  • 1.4.2 研究内容24-25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25-28
  • 1.5.1 研究方法25-27
  • 1.5.2 研究框架27-28
  • 2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概述28-56
  • 2.1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亚洲地区的传播28-42
  • 2.1.1 新古典主义产生的背景28-30
  • 2.1.2 新古典主义的发展演变30-34
  • 2.1.3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欧洲地区的传播34-39
  • 2.1.4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亚洲地区的传播39-42
  • 2.2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中国长江沿岸地区的传播42-54
  • 2.2.1 近代以前西方建筑形式的传入42-43
  • 2.2.2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近代中国的大力传播43-48
  • 2.2.3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中国长江沿岸地区的传播48-52
  • 2.2.4 西方新古典主义与中国新古典主义52-54
  • 2.3 小结54-56
  • 3 19世纪中叶以来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重庆的传播56-80
  • 3.1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重庆的传播背景56-62
  • 3.1.1 社会背景56-58
  • 3.1.2 经济背景58-60
  • 3.1.3 文化背景60-62
  • 3.2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重庆的传播途径62-73
  • 3.2.1 教会传教渠道62-64
  • 3.2.2 通商贸易渠道64-66
  • 3.2.3 民间传播渠道66-68
  • 3.2.4 官方传播渠道68-69
  • 3.2.5 专业技术渠道69-73
  • 3.2.6 小结73
  • 3.3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在重庆的传播特点73-79
  • 3.3.1 传播方式73-75
  • 3.3.2 传播的主要推动力75
  • 3.3.3 与重庆传统建筑文化的互动75-77
  • 3.3.4 传播过程:与近代建筑发展历程相统一77-79
  • 3.4 小结79-80
  • 4 前期(1891-1929):文化接触与简单移植阶段80-126
  • 4.1 前期文化传播与建筑发展的背景80-82
  • 4.1.1 文化传播背景80-81
  • 4.1.2 前期重庆城市缓慢发展81-82
  • 4.2 重庆建筑类型的丰富82-95
  • 4.2.1 洋行建筑与外国领事馆的出现82-87
  • 4.2.2 教堂建筑的发展87-91
  • 4.2.3 教会学堂与医院的发展91-95
  • 4.3 建筑样式的发展95-103
  • 4.3.1 重庆传统建筑样式继续发展95-98
  • 4.3.2 殖民式建筑样式的兴盛98-101
  • 4.3.3 中西折衷式的出现101-103
  • 4.4 建筑技术的发展103-110
  • 4.4.1 重庆传统建筑技术体系104-105
  • 4.4.2 砖木混合结构的成熟105-108
  • 4.4.3 桁架式木屋架的运用108-110
  • 4.5 建筑装饰的发展110-116
  • 4.5.1 重庆传统建筑装饰110-111
  • 4.5.2 西方古典建筑装饰的引入111-116
  • 4.6 典型案例分析116-124
  • 4.6.1 法国领事馆116-119
  • 4.6.2 法国仁爱堂119-124
  • 4.7 小结124-126
  • 5 中期(1929-1949):文化选择与融合阶段126-176
  • 5.1 中期文化传播与建筑发展的背景126-128
  • 5.1.1 文化传播背景126-127
  • 5.1.2 中期重庆城市快速发展127-128
  • 5.2 中式“新古典主义”的探索128-141
  • 5.2.1 建筑空间的探索128-133
  • 5.2.2 立面样式的模仿133-136
  • 5.2.3 中国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136-140
  • 5.2.4 对中式“新古典主义”的反思140-141
  • 5.3 建筑的多元化发展141-156
  • 5.3.1 多元的建筑类型141-146
  • 5.3.2 中西折衷式建筑的大力发展146-147
  • 5.3.3 现代建筑的探索147-150
  • 5.3.4 建筑技术与材料的发展150-152
  • 5.3.5 建筑装饰的成熟152-156
  • 5.4 重庆建筑教育的大力发展156-160
  • 5.4.1 学院式建筑教育(“鲍扎”体系)的影响156-158
  • 5.4.2 重庆建筑教育的发展158-160
  • 5.5 典型实例160-174
  • 5.5.1 举人楼160-165
  • 5.5.2 重庆交通银行旧址165-169
  • 5.5.3 蒋介石行营169-174
  • 5.6 小结174-176
  • 6 末期(1949-1960):苏联“新古典主义”的余热176-194
  • 6.1 末期文化传播与建筑发展的背景176-178
  • 6.1.1 文化传播背景176-178
  • 6.1.2 末期重庆城市发展背景178
  • 6.2 “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178-186
  • 6.2.1 苏联“新古典主义”对建筑界的影响178-180
  • 6.2.2 重庆“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180-185
  • 6.2.3 重庆苏式建筑的特色185-186
  • 6.3 典型实例186-192
  • 6.3.1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1951)186-189
  • 6.3.2 西南民政部办公楼(1952-1953)189-192
  • 6.4 小结192-194
  • 7 结语194-202
  • 致谢202-204
  • 参考文献204-208
  • 附录208-243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208-209
  • B. 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传入重庆线路图209-210
  • C. 重庆主城区现存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主要近代建筑分布图210-214
  • D. 调研资料整理214-243

  本文关键词: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与近现代重庆主城建筑演变(1891-1960),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4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4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0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