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大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2 03:38
【摘要】: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政权可谓“一溃千里”。因而,中国共产党接管的地区成倍扩展。如何对新解放区实行有效的治理,成为中国共产党和新生人民政权面对的重要问题。而要解决此问题,关键在于党内和政府内要有一批懂政策、有能力的干部。但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内和新生政权的干部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一时难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为了大量培养革命干部并提高各级干部的素质,为了彻底改造即将加入革命队伍里各阶级和阶层人员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地创办了一大批干部学校,如革命大学、军政大学、党校等。关于军政大学、党校,学界以往研究较为充分。但是有关革命大学,学界关注并不多。据不完全统计,在1949年至1950年间,全国行署以上单位举办的各类人民革命大学有57所。革命大学的开办,为中国共产党和新生的人民政权培养了大量干部,对于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开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革命大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 本学位论文分为序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 序言主要介绍选题的动因与意义,革命大学的概念及与其他教育机构的异同,革命大学的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方法,本学位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正文部分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革命大学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总体考察,认为该种类型学校的创建,在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一章对革命大学成立及其组织架构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革命大学的成立与新中国成立前后军事、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军事方面,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先后解放大片领土。政治方面,各地建政工作陆续展开。经济方面,经济恢复及大规模经济建设即将展开。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干部。为此,党充分发挥擅长办教育的特点,创办了革命大学等一批干部培训机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举措是及时且成功的。革命大学创建后,为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组织架构。当时,全国各地创办革命大学数量较多,本文只选择其中比较典型的几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各部门的职责。 第二章对革命大学的招生工作和学员情况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招生工作是革命大学工作的重要一环,从其对考生的要求,可以窥探出学校的性质。建校之初,生源主要来自社会招考,因此有六个特点:籍贯散布于全国各地;本人成分和职业差异大;家庭出身多元;文化程度差异比较大;年龄差异大;政治情况非常复杂。通过分析学员的这六个特点,试图说明革命大学要把背景如此复杂的学员,培养为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革命干部并非易事。 第三章对革命大学的教学工作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教学是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也只有通过教学,学员们思想才能得以彻底改造。为了在短时间内改造学员的思想,革命大学最注重政治理论教学,并运用形象教学、实践教学等辅助办法促进教学。随着形势的发展,学校还开办了业务课程,以便学员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但不管样,政治理论的教学始终是革命大学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几个月的教学,学员们初步成长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干部。 第四章对革命大学毕业学员的分配及其分配后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作了梳理。毕业学员的分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各部门的需要和每个学员的切身利益。同时,毕业分配时学员的态度以及分配后学员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也可看作是革命大学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所以,革大毕业生分配工作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政治理论的教学。校方对此有正确的认识,使毕业分配工作顺利完成。绝大多数学员在新岗位上的表现也大体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第五章对革命大学的历史作用、历史地位及历史局限作了分析。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及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步入正轨,革命大学所承担的短期培训干部、改造各阶级、各阶层分子思想的历史任务逐步结束。各地革命大学纷纷停办,或转型为普通高校,或组建为党校、行政学院。革命大学由此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作为特殊时代背景下诞生的产物,革命大学对各地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干部和建设人才;对学员思想的改造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起步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加强了对民主人士及旧社会上层分子的统战工作。由于时代的局限,革命大学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但瑕不掩瑜,革命大学的历史贡献是第一位的。 结束语部分对革命大学何以成功进行了总结,并对其现实启示作了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2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文钊;美国、赖伊与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写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二十五周年之前[J];美国研究;1996年04期

2 韦展辉;;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斗争实录[J];世界知识;1996年22期

3 王静;;建国初期中国政府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所作的探索[J];北京党史研究;1994年04期

4 杨沐喜;台湾的土地改革与社会转型[J];台声;2001年09期

5 张翔;;浅谈一江山岛战役[J];军事历史;1992年02期

6 陈岩;;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形成新探[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0年02期

7 郭伟伟;周恩来与新中国的谈判建交原则[J];新视野;1998年02期

8 杨亲华;;“文革”时期祖国统一工作的曲折发展(上)[J];统一论坛;1997年06期

9 彭天慧;;国共合作的历史、现状及走势[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张景媛;王谦;班和平;高薇;王洪滨;董辰晓;;共和国词典(四)[J];党的建设;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蒲城;花德安;;我与《老百姓》的情缘[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0一一年)[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言实;30年前历史性的瞬间[N];中国档案报;2001年

2 任建明;消极腐败的危险是最根本的危险[N];学习时报;2011年

3 ;为和平,东纵北撤 反迫害,恢复武装[N];东莞日报;2011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理事 周溢潢;历史性的突破[N];解放军报;2001年

5 吕梅;史沫特莱访问鄂北、鄂中抗日前线[N];中国档案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王沁;甲子新征程 书写新篇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陈永刚 曹娴 陈英明 李志林 通讯员 张纪捚;“喜从中夜挹明光”[N];湖南日报;2011年

8 张素林;从开放档案看中英建交谈判[N];中国档案报;2004年

9 付子堂;西政60年 变化的是时代 不变的是精神[N];法制日报;2010年

10 郑新芳;保定早期著名作家潘炳皋[N];保定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震;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大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 陈任远;民主与建国—中国中间路线研究(1927-1949)[D];湖南大学;2011年

3 邓文;雷震与战后台湾社会运动[D];武汉大学;2010年

4 李锦峰;国民党治下的国家与工人阶级,1924-1949[D];复旦大学;2011年

5 冯琳;1950年代初中国国民党改造运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6 孙洋;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文化援助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金朝晖;中国政府解决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研究(1949-1971)[D];浙江大学;2006年

8 李洪波;美台矛盾研究(1949-2000)[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6年

9 赵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治体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立影;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历史进程[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坤;1945-1946年宪政语境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妥协研究[D];三峡大学;2010年

2 王晓峰;试论三民主义青年团[D];郑州大学;2010年

3 姚志国;围堵与突围:中美大使级会谈启动前的中美博弈研究(1949-1955)[D];河南大学;2012年

4 李炜永;抗日战争胜利后“边缘化党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娜;革命和协商的双重奏:中国特色的建国模式(1945-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曦文;《中央日报》抗日宣传手段及作用研究(1937-1945)[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维生;试论抗战胜利前后国共两党的几次论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耿春光;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关系的演进(1928-1949)[D];广东海洋大学;2010年

9 吕平;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与“孙立人事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春梅;国民党左派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513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513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5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