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视域下的中国模式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晓明;;落实“三贴近”要求,提高理论的说服力[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效天庆;试论邓小平理论的人民性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统一[J];社科纵横;2000年04期
3 黄根喜;“三个代表”思想与唯物史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年05期
4 何富麟;;评“人民性高于党性”[J];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03期
5 文锦菊;论“三讲”的人民性内核[J];湖南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6 黎建军;;科学发展观的人民性[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杨晓平;;论毛泽东的人民文艺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06期
8 赵敏;;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民性[J];东岳论丛;2006年06期
9 蒋炳仁;;检察制度人民性溯源[J];法学杂志;2009年01期
10 张铃枣;;马克思主义人民政府本质思想原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晓英;;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方诗铭;刘修明;;“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坚持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郭沫若的正确道路[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3 姜佑福;;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看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主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4 董瑞华;;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5 黄书进;史国枫;;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6 赵会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开展钱币研究工作[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7 邹昆辉;;建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许兴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兼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历史使命[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柄;;毛泽东的《讲话》——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与文艺理论的完美交融[A];抗日战争与延安文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董瑞华;胡德平;;中国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视野——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公共经济学的研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 郝银钟;科学实践司法的人民性[N];人民法院报;2008年
2 记者 袁祥;司法应始终坚持人民性[N];光明日报;2009年
3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许前飞;浅议社会主义司法的人民性[N];人民法院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逸吟;坚持人民性,司法才有旺盛的生命力[N];光明日报;2010年
5 赖大仁;文艺“人民性”价值观[N];人民日报;2007年
6 刘学贵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人民法院院长;牢记法院人民性 实现队伍新发展[N];人民法院报;2009年
7 本报评论员;正确处理“五个关系”是司法人民性的必然要求[N];人民法院报;2009年
8 陈晋;包容性·人民性·科学性[N];学习时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郭士辉 姚晨奕;大力弘扬和全面贯彻司法的人民性[N];人民法院报;2009年
10 邹文;重提艺术的人民性[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炜;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2 郭栋;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3 杨宇晓;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4 詹乐;我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李双套;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俊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D];西华大学;2011年
7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袁启文;论马克思人权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周前程;论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87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87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