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8 04:52
【摘要】:弱势群体问题是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一定数量的弱势群体的存在,导致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从而影响了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弱势群体问题的发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每一个社会阶段都存在着这一问题。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弱势群体问题的成因、性质、规模、程度、影响等都各不相同,因而其解决的路径、方式和效果也不尽相同。 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以及贫富差距的拉大,阶层分化的加剧而逐步出现的。社会转型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最重要的历史背景。 弱势群体问题的出现,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关心、关注。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弱势群体问题的理论观点,认真分析研究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现状、影响及产生的原因,并在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基础上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化解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析、研究和化解弱势群体问题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关于弱势群体问题的思想、国外关于弱势群体问题的相关理论,为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提供了借鉴;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对于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对弱势群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与思考,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效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具有自身特点。它既不同于阶级对立社会的弱势群体问题,也有别于我国传统社会的弱势群体问题。它是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具有对抗性。只有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框架内,通过正确的政策和长期的努力,才能使这一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根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市场经济的冲击等,构成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产生的经济原因;某些不容乐观的文化现象,信息分化导致现代“知沟”越来越宽,社会歧视和文化排斥以及贫困文化的影响等,构成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产生的文化原因;社会分层的固化加剧,动态上社会结构的转型变迁、静态上不合理的“二元”社会结构,以及某些具体社会机制的不够合理、完善,构成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分析研究特别是化解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根本的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为解决当代中国包括弱势群体问题在内的一切民生问题提供坚实基础和根本保障。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说:首先,需要坚持以往鉴今,有选择地继承我国历史上特别是建国以来的相关制度、实践;坚持巧用他山之石,批判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其次,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弱势群体观,端正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正确对待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和弱势群体问题。最后,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实情出发,秉承人权保护、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符合实际的工作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并积极付诸实施,为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最终化解,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6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祖云;戴洁;;农民工: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特殊阶层[J];江汉论坛;2006年01期

2 刘中起;;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转换的时代价值——一种结构主义的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刘中起;;结构主义视阈下的中国社会转型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当代转换[J];兰州学刊;2010年02期

4 刘占虎;王资博;;现代性视阈下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逻辑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龚斌;;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及社会冲突之意义[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郁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范丽娟;转型期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化研究——从合肥市一次问卷调查说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8 汪勇;;阶层分化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及其“大众化”[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阎静,周五一;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世界体系理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林后春;中国农民阶层分化中的几个问题[J];江汉论坛;1994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友谊;;文化转型与人的发展[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晓红;龙游宇;;论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3 贾高建;;试析社会转型与社会冲突[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顾晓英;;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方诗铭;刘修明;;“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坚持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郭沫若的正确道路[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6 姜佑福;;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看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主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7 董瑞华;;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8 苏时鹏;;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分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黄书进;史国枫;;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10 赵会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开展钱币研究工作[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汪行福 执笔;诊断、反抗、构想:后危机时代的出路何在[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王拴乾;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篇章[N];新疆日报(汉);2001年

3 西安市委常委 杨殿钟;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重要文献[N];陕西日报;2007年

4 曹宣;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N];潮州日报;2007年

5 连小芳邋王健;纲领性文件带领中华民族阔步前进[N];宁夏日报;2007年

6 中共常德市委常委、秘书长 刘明;实践是个大问题[N];常德日报;2009年

7 奚广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人”的时代高度[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阮直;经典的阅读[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9 陇东学院 高新民;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关系[N];陇东报;2011年

10 实习生 王姣玲;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生长点[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吉学;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黄敏;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9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炜;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2 郭栋;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3 杨宇晓;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4 李双套;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5 曹俊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D];西华大学;2011年

6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詹乐;我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9 袁启文;论马克思人权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鲍福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评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07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07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e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