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的互斥转向共生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1 10:31
   当今国际社会的焦点话题是能源安全与能源地缘政治的博弈。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中新博弈即将来临,能源安全是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中共同关注的话题。中美在世界上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在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美国利用能源维护霸权地位欲主导国际能源市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和能源需求增长,美国纷纷抨击“中国能源威胁论”。正当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中不断博弈时,资源民族主义崛起加大了区域地缘政治的压力,引发能源价格上涨,国际能源体系遭受威胁。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产生互斥,对能源价格、经济发展、地缘政治、能源外交、气候变化、社会稳定等产生不同程度的互斥效应。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恰好也是中美两国在能源安全方面实现共生的基础。中美在维护能源安全、抑制气候变化、应对资源民族主义崛起、维护经济发展等问题上既相互冲突,也存在共同利益。美国单独一个国家在制定低碳能源经济路径图以及实现能源独立战略,如果没有全球视野,不考虑能源地缘政治中的主角,特别是中国的参与,是无法实现的。中美应在充分考虑两国在能源地缘中的互斥效应和共生环境,寻找两国在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共生路径。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事件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以及博弈论分析法对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的互斥和共生研究,再从宏、微观分析中美由互斥转向共生的有利条件,根据有利条件分析出中美能源地缘政治中的互斥转向共生路径,通过共生路径促使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减小互斥,转向共生达到中美在能源博弈中互利共赢,利益最大化。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阐明论文选题的背景,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为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互斥转向共生路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中美两国在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互斥原因、互斥表现以及互斥效应。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中因两国都是能源消费大国产生能源争夺,美国操纵世界石油价格,通过把控能源维护霸权,欲通过能源独立战略占领国际能源市场,与经济快速崛起的中国产生互斥。中美之间存在互斥,但互斥不是很激烈,因为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如若互斥很激烈,对中美能源价格、经济发展、地缘政治、能源外交、世界碳排放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造成严重不利影响,为达到双方利益最大化应积极转向共生。第三章主要对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共生分析。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中都是能源消耗大国和进口大国需要共同应对能源短缺,美国一个国家无法单独保障能源原产地的稳定,无法单独维护能源运输通道安全,无法单独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这些都需要中国的参与共同应对,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共生基础在不断增多。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中资源民族主义的崛起,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新能源的发展构成了共生环境。采用类比分析法得出中美两国在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共生单元在不断增多,共生环境在不断优化,共生有利于实现中美能源合作互利共赢。第四章主要从宏微观条件下分析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中互斥转向共生的有利条件。中美两国之间互斥转向共生的微观有利条件是互信机制、双边和多边机制的建立,能源共生意识,可再生能源伙伴关系,能源贸易交往频繁,能源关系不断的深化。中美两国在能源地缘政治中互斥转向共生的宏观有利条件是全球背景下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使中美相互交织在一起,中美共同应对世界性难题和挑战,国际能源市场呼吁能源安全和稳定,中美在全球化能源组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宏微观层面都存在互斥转向共生的有利条件,采用博弈论分析法得出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共生是最佳选择。第五章主要研究中美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互斥转向共生的路径。中美存在互斥但不是很激烈,共生有利于中美能源利益最大化,那么共生路径就显得格外重要。根据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的能源变化预测中国大致有两种能源变化情况为中国A和中国B,美国大致有两种能源变化情况为美国A和美国B。对其进行两两组合得出四种情景,产生四种不同的共生路径,依据四种不同共生路径得出无论中美在任何条件之下都能适应的最优共生路径,上游层面的决策层和战略层起到引领作用,中游层面的能源立法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下游层面的企业和非政府部门的成效体现,通过上、中、下游三个层面合作共生构成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互斥转向共生的最优路径。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部分。在前面五章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了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互斥和共生分析,根据转向的有利条件,得出互斥转向共生的路径,最后总结出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同属“能源命运共同体”,需要互依共存,共同发展,展望未来中美能源合作的愿景。
【学位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K901.4
【部分图文】:

一次能源消费,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来源


第 2 章 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的互斥分析2006 年-2016 年一直处于上升的阶段,在 2008 年一次能源消费量超越美国,到2016 年一次能源消费量高达 3053 百万吨(图 2.1)。纵观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会发现,一次能源量消耗量一直在不断上升,2016 年一次能源消耗高达 13276.百万吨,人类对一次能源需求量的消耗年增长率为 1%,这样的增速缺少不了中美这样的能源消耗大国的“突出贡献”,使得能源面临的短缺在不断加剧。

对外依存度,原油,能源统计,一次能源消费


美这样的能源消耗大国的“突出贡献”,使得能源面临的短缺在不断加剧。图 2.1 2006-2016 年中美一次能源消费量数据来源:根据《BP 能源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来源国,原油进口,外汇,数据整理


即使中国提高石油利用率,也需要 4.6 亿吨,但是中国产量预估不到 2 亿吨,这样就使得中国石油欠缺 2.5 亿吨左右(图 2.2)。中国在 1993 年成为世界石油净进口国,在 2003 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强国,2012 年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6.42%,石油需求量每日达到 1018 万桶,之后对石油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2013年中国贡献了世界石油三分之一的石油增长率。2015 年石油使用量为每天1196.8 万桶,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 60.6%,2016 年石油使用量为每天 1238.1 万桶,石油对外依存度为 65.40%,2017 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 67.4%。如果不加于对能源控制调整,预计在 2030 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对将会超越 80%。美国作为世界上能源消费国和能源进口国,石油消费占全球的 25%,其中石油消费量的1/3 依靠进口,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完全离不开石油。2006 年至 2016年美国的一次能源消费量有轻微的起伏,一次能源消费量在 2016 年仍为 2272.7百万吨,石油消费增长在 2014 年至 2015 年为 1.6%(比近年的平均值高)。虽然美国实施的页岩气革命使得美国的石油进口量在下降,但美国的石油进口总量仍十分巨大,2015 年美国的石油进口量为 9450 千桶/日,2016 年石油进口量为 10056 千桶/日,中美依然是能源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志丁;陆大道;;基于批判地缘政治学视角解读经典地缘政治理论[J];地理学报;2015年06期

2 杨宇;刘毅;金凤君;;能源地缘政治视角下中国与中亚—俄罗斯国际能源合作模式[J];地理研究;2015年02期

3 曾静静;;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注入新活力[J];地球科学进展;2014年12期

4 海川;;能源互联网开启能源变革[J];新经济导刊;2014年12期

5 唐志超;;中东新秩序的构建与中国作用[J];西亚非洲;2014年05期

6 王文涛;刘燕华;于宏源;;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的地缘政治[J];地理学报;2014年09期

7 胡志丁;葛岳静;徐建伟;;尺度政治视角下的地缘能源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J];地理研究;2014年05期

8 马也;陈丽萍;宋国明;何金祥;徐曙光;李茂;姜雅;王威;孙春强;封宁;;资源民族主义全球状况评价(2013)[J];中国矿业;2014年04期

9 田慧芳;;中美能源与气候合作博弈:深化与突破[J];国际经济评论;2013年06期

10 冯淑华;;基于共生理论的古村落共生演化模式探讨[J];经济地理;2013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郝新东;中美能源消费结构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许恩姬;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周金其;基于共生理论的高校独立学院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程大涛;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集群组织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博;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的互斥效应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

2 惠凯;中美能源地缘政治博弈的共生机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

3 刘倩;我国能源安全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内生关联机制及政策建议[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4 王亦非;冷战后中日能源博弈关系探析[D];郑州大学;2013年

5 周巍;中美清洁能源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6 殷宗华;中美印地缘政治博弈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万珍妮;国际气候政治格局中的中美欧博弈[D];南昌大学;2011年

8 何芳芳;基于博弈论视角的中美能源利益关系[D];外交学院;2010年

9 王冠九;资源民族主义与国际能源安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李焕民;后冷战时期中美中东战略博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096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096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0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