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武汉城市空间生产的过程、绩效与机制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08 11:35
【摘要】:空间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融合了后现代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哲学思辨的城市空间生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武汉城市空间生产为例,遵循“背景与问题→理论与框架→演化与机制→比较与发展”的逻辑思路,系统梳理了其城市空间生产的过程,探讨了城市空间生产的演变规律,构建评估模型考察了其城市空间生产的绩效水平,归纳了其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并对武汉城市空间生产的代表性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为绪论,重点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首先,现实中,城市空间问题日益凸显,城市人口高度聚集,城市空间扩展无序,城市空间差异丧失;其次,理论上,后现代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人文地理学的空间转向促使学术界对空间进行再认识;最后,政策上,对城市空间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因此,系统研究武汉城市空间生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二章为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空间生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理论日趋成熟,方法日趋完善,成果日趋丰富,但地理学的研究视角相对较少,城市空间的研究内容明显不足,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研究尺度略显薄弱,空间化和定量化的研究方法结合较少,通行的研究范式尚未形成。 第三章是对空间生产的理论进行系统归纳,奠定本文的理论基础。首先在梳理时空观演进的基础上明确空间是产物和商品的基本概念,将“城市空间生产”定义为“资本、权力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城市的重新塑造,使城市空间成为其介质和产物的过程”;其次将城市空间生产与城市空间扩展、城市空间生长、城市更新改造等进行辨析;最后,界定空间生产的系统主体为政府、企业和公众,分析了其多样化、尺度性、多元化和碎片化特征。 第四章是对武汉城市空间生产的过程进行系统梳理,认为其经历了古代封建社会、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经济双轨制共五个阶段,依次对应了古代军事城堡→近代商贸城市→近代殖民工商业城市→现代工商业城市→当代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在空间格局上则表现为单核→双核→三核三个格局过程,其中三核阶段又可细分为自然演进、蓝图初绘、结构赋予、要素填充和补缀修复五个阶段。 第五章是对近百年来武汉城市空间的时序演化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其始终保持增长态势,可分为低速增长、稳步增长和高速增长三个阶段,经历了汉口独领风骚→武昌迎头赶上→汉阳厚积薄发→武昌主导三镇均衡发展等过程。总体而言,武汉城市空间生产水平持续提升,稳中趋优。 第六章是对武汉城市空间生产的绩效进行分析,划分为空间效益、空间效率和空间公平三个系统,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认为其综合绩效水平稳步推进,综合效益逐步显现,其发展过程依次经历了空间效率优先、空间效益主导、空间效益与空间公平兼顾等阶段。效益、效率和公平各系统的耦合协调总体水平较差,基本处于拮抗与磨合阶段,近年来呈螺旋上升的态势。 第七章是对武汉城市空间生产的机制进行归纳,认为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下,武汉城市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略有差异,但综合来看,代表统治阶级的政府权力居于主导地位,既是城市空间生产的监管者,又是直接生产者;改革开放之后企业开始作为主体参与到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公众作为空间商品的消费者,虽然是弱势群体,但近年来也开始主动要求更多的话语权。 第八章选取青山的红房子、汉正街、沙湖、珞狮路高架桥、欢乐谷、楚河汉街等武汉城市空间生产的典型案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城市历史地段、历史风貌街区、城市滨水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游憩空间和城市商业空间等典型空间的生产过程、问题、机制及措施进行实证研究。 第九章为本文结论、创新点和后续研究。系统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主要创新点,并在分析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续研究计划。 本文通过对武汉城市空间生产的系统研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①城市空间是城市社会关系塑造的产物,城市空间生产是权力、资本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城市的重新塑造,使城市空间成为产物的综合过程:②城市空间的生产普遍具有时空延续性,空间延续性是指受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影响,城市空间选址相对稳定,在时间上的延续性则是指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城市空间生产水平日益提升:③城市空间生产的绩效水平可从效益、效率和公平三个维度来评估,根据经济发展方式的阶段性,在2000年以前,城市空间生产绩效水平由空间效益和空间效率主导,2000之后,开始注重空间效率与空间公平兼顾:④城市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政府引领、企业主导和公众参与,其实质是权力、资本和社会阶层等多股力量的综合博弈、共同作用。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为:(1)建立地理学视角城市空间生产的研究范式;(2)全面梳理了武汉城市空间生产的系统过程:(3)系统构建了城市空间生产的绩效评估模型;(4)综合归纳了武汉城市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984.1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全胜;;城市空间生产批判及其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2 孙全胜;;城市空间生产:性质、逻辑和意义[J];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05期

3 王刚;;城市空间绩效及城市规划浅谈[J];城市建筑;2013年16期

4 李兰芬;;论城市空间生产的“意义”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6期

5 马学广;;“单位制”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研究[J];经济地理;2010年09期

6 王建华;;城市空间轴向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08年05期

7 严顺玲;;对城市空间融入单体建筑的思考[J];建筑设计管理;2019年03期

8 桂琳;周麒;;“汉派”里分在武汉城市空间中的表达方式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年04期

9 邹明妍;周铁军;;中国政府“企业化”调控下的城市空间企业化现象[J];城市发展研究;2017年11期

10 刘仁忠;李宏;杨桓;;我国城市空间拥挤形成机制及疏解[J];学习与实践;201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琢;;城市空间活力的理论框架及量化评价方法——基于“人—空间”视角[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C];2018年

2 蒋金亮;;大数据支持下的城市空间活力特征研究[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C];2017年

3 何凌华;申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城市空间的变革与重构[A];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2015年

4 赵秀杰;孙尧;;论述高层建筑设计和城市空间合理化[A];科技研究——2015科技产业发展与建设成就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5年

5 赵学彬;;空间风险:社会多元化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空间[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洪世键;张京祥;;基于动态模型的中国城市空间增长分析[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锦富;徐小磊;;城市空间增长边界探讨[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马蓓蓓;鲁春霞;刘虹;;基于城市空间溢出的远郊型乡镇开发模式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9 胡毅;张京祥;;城市空间的文化生产——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陆枭麟;曹国华;;特色化引领的县城跨越发展初探——以《丹寨县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5分会场:产城互动与规划统筹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江瑜;2035,南京打开崭新城市空间[N];南京日报;2018年

2 记者 郭欣;全力抓好交通保畅打造微循环城市 实施“新三大提升”不断舒展城市空间[N];西安日报;2019年

3 陈利娜;粥品类爆发未来 三四线城市空间巨大[N];粮油市场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王小霞;应尽快解决城市空间与人之间的平衡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19年

5 李玉才 记者 郭润卿;我市聚焦聚力优化拓展城市空间[N];通化日报;2019年

6 本报驻新加坡特约记者 辛斌;新加坡向地下探索城市空间[N];环球时报;2019年

7 汪单;公共艺术,—块构建城市空间中“公共性”的试金石[N];中国美术报;2019年

8 记者 朱琦;融合创新营造高质量城市空间[N];苏州日报;2019年

9 宁波大学教授、文艺学博士、硕导 方英;城市空间鲜活的灵魂脉动[N];宁波日报;2019年

10 瞳播;理想的城市空间是有温度的[N];中国艺术报;201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瑞林;武汉城市空间生产的过程、绩效与机制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庞辉;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王琦;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4 李云燕;西南山地城市空间适灾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5 黄瓴;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王国恩;城市规划社会选择论[D];同济大学;2006年

7 于卓;遗传算法在城市空间增长中的量化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蔡良娃;信息化空间观念与信息化城市的空间发展趋势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吴端;针对城市主题事件的城市空间导视系统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查冬冬;基于政治经济分析的城市空间增长动力机制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汪小英;穆罕默德·阿里时期开罗城市空间嬗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3 宋沁蓉;天水历史城市空间文脉演化机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4 王卓琳;西安明城区城市空间文脉演化机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5 王蕾;3S技术在城市空间时空变化分析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6 郝媛媛;因煤而兴:焦作城市空间的形成与扩展(1898-1956)[D];天津师范大学;2018年

7 张雅韵;轨道交通交汇站点影响域空间形态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8 王晨光;文化策划为核心的城市空间更新天津运河西青段项目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9 田真真;丝绸之路典型历史城市空间文脉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10 钟飞;佳县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划定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141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141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6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