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5 07:0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ipad、电脑俨然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学生己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中坚力量,他们借助网络平台、依托知名网站发表观点、表达诉求。这种运用互联网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道德习惯和价值观念。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互联网参与政治的形式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充分提升自我主体意识。同时,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外界影响较大,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影响下,大学生在参与网络的过程中非理性和无序性的言论表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而如何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成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所在。本文借助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学科知识,在深入调查掌握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基础上,深入分析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建议,对于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和政治社会化理论等相关理论指导下,通过对民族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如何扩大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内容:第一部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研究述评。第二部分为研究设计。涵盖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假设、研究方法、问卷的设计过程(题目设定和答案设置)以及依据样本的基本特征对调研数据做Bartlett球形检验、主成分因子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验证数据的可靠性和问卷题目的一致性程度,为第三部分的调研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实证调研。笔者从网络政治参与意识和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两个维度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进行现状分析,网络政治参与意识主要从政治知识掌握、政治参与态度、政治效能感、政治参与动机四个维度进行详细描述;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主要从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容偏好、信息获取、内容互动和权利行使四个维度来描述,真实地描述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状况。第四部分为数据的数理分析。主要是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通过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政治知识掌握因子、信息获取因子、内容互动因子和权力行使因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并通过分析研究结果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第五部分是结果与讨论。通过实证结果的分析,笔者从提升认知、营造氛围、提高效能、拓宽渠道、锻造能力五个方面来增强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具体建议和对策。
【学位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641
【部分图文】:
图 1.1 研究思路图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首先,选题的研究视角新颖。通过搜集阅读国内文献,目前学者的研究主要在地区政治参与问题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而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题的文章并不多见。因此本文选取视角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地丰富学术研究成果。其次,研究方法上创新。本文将运用社会学和统计学中的逻辑回归分析、验证和卡方检验等研究方法对影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变量进行定量分析,具有新性。最后,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还缺乏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素的研究,而本文恰好从政治参与的认知、态度、动机和效能感四个方面出发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试图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起来。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 3 章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现状分析.1 政治知识掌握政治认知是个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政治制度、政策、和价值观在心理层面映,它影响和制约着个体参与政治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个体有序管理国家、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主要通过调查大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掌握情况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为了了解大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设计了党和十九大的部分内容开展调查,详情见图 3.1: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络载体的丰富和发展,网民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网络载体来表达治生活从而影响政治体系的运转,而网民大多数是大学生群体,这极大提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相信自己通过网络平台也能参与政治、影响定。另一方面,大学生外在政治效能感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我国社建设有关,政府未能充分建立反馈平台,同时政府对于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和采纳,导致大学生对于政府产生“距离感”,认为政府对于网络发声不应。4 政治参与动机了探索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动机以及网络政治参与不积极的原因,笔者设计一般关注网络热点事件的原因是?(可多选)”,调查结果统计见图 3.2。为大学生微信朋友圈政治参与不积极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统计见图
本文编号:2826397
【学位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641
【部分图文】:
图 1.1 研究思路图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首先,选题的研究视角新颖。通过搜集阅读国内文献,目前学者的研究主要在地区政治参与问题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而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题的文章并不多见。因此本文选取视角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地丰富学术研究成果。其次,研究方法上创新。本文将运用社会学和统计学中的逻辑回归分析、验证和卡方检验等研究方法对影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变量进行定量分析,具有新性。最后,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还缺乏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素的研究,而本文恰好从政治参与的认知、态度、动机和效能感四个方面出发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试图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起来。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 3 章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现状分析.1 政治知识掌握政治认知是个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政治制度、政策、和价值观在心理层面映,它影响和制约着个体参与政治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个体有序管理国家、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主要通过调查大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掌握情况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为了了解大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设计了党和十九大的部分内容开展调查,详情见图 3.1: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络载体的丰富和发展,网民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网络载体来表达治生活从而影响政治体系的运转,而网民大多数是大学生群体,这极大提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相信自己通过网络平台也能参与政治、影响定。另一方面,大学生外在政治效能感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我国社建设有关,政府未能充分建立反馈平台,同时政府对于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和采纳,导致大学生对于政府产生“距离感”,认为政府对于网络发声不应。4 政治参与动机了探索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动机以及网络政治参与不积极的原因,笔者设计一般关注网络热点事件的原因是?(可多选)”,调查结果统计见图 3.2。为大学生微信朋友圈政治参与不积极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统计见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茂吉;;群体心理效应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5年12期
2 陆伟;;基于河北省学校调研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与机制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15期
3 张铤;;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5年08期
4 王菁;卓伟;姚媛;;大学生的微博政治参与行为现状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15年04期
5 李叶艳;樊荣;;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评论;2015年06期
6 唐平秋;李勇图;;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审视与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5年05期
7 胡荣;沈珊;;社会信任、政治参与和公众的政治效能感[J];东南学术;2015年03期
8 王知春;陆伟;;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07期
9 宋丽萍;宋迎法;高娴;;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矿业大学的问卷调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10 池上新;吴迪;;社会资本与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年02期
本文编号:2826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26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