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态视域下“微腐败”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2 02:06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及向基层不断推进,查处的“微腐败”不仅数量繁多、形式多样,而且腐败程度不亚于大腐败,“微腐败”成为党风廉政建设背景下引起普遍关注的现象。“微腐败”往往集中于民生资金管理、惠农政策补贴、征地拆迁补偿、危房改造补助等直接与基层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因而相对于大腐败,基层群众对“微腐败”往往更加感受强烈和深恶痛绝。因此,对“微腐败”的研究需要一种更具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的理论阐释。政治生态理论力图用一种系统性、生态性、整体性的视角来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从而透过这些现象和问题来探求政治生态化发展的规律,寻求政治生态化发展的路径。它认为,任何政治系统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不仅其内部诸要素处于不断的交互影响的状态,而且它与外部的环境也处于相互影响的状态。也就是说,政治生态建设包括两方面的意涵,一是政治系统内部要素的功能协调,二是政治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与互动。所以,具体而言,要实现政治系统的生态化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党与国家、权力与责任、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政治生态理论看,“微腐败”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生态恶化的表现,即政治系统的内部要素功能紊乱,同时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缺乏交流与互动,从而导致政治生态链的断裂。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态链断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阻碍了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二是集权体制的羁绊助推了权力的外溢;三是传统文化残余阻碍现代民主法治建设。可以说,“微腐败”的产生与社会转型的性质及具体制度特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全能型强政府根深蒂固的国家,从帝制时代一直到今天,政府一直是处于凌驾于市场、社会和个人之上的独尊地位,主导着国家的一切;另一方面,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因此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官员与民众的关系正处于一种变动与重构的时期。所以,治理“微腐败”的关键就在于转变基层治理模式,构建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生态联结,加强公共权力的责任约束,积极培育现代公民文化,从而实现政治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理顺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官员与民众的关系,最终实现基层政治生态的净化。
【学位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D262.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梳理与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政治生态
(二)“微腐败”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难点、不足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政治生态的理论概述
一、政治生态的基本要素
(一)政治系统的内部要素
(二)政治系统的外部环境
二、政治生态建设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生态性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三、中国政治生态建设需要处理的关系
(一)政党与国家的关系
(二)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四)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章 “微腐败”的表现及生成机理
一、“微腐败”的表现
(一)换届选举,徇私舞弊
(二)滥用职权,谋取私利
(三)作风庸俗,腐化堕落
(四)拉帮结派,集体贪腐
二、“微腐败”的特征
(一)腐败主体职级不高,但贪腐机会较大
(二)腐败隐蔽性强,量多面广
(三)以人情和关系为掩护,社会容忍度较高
三、“微腐败”的危害
(一)“微腐败”的政治危害
(二)“微腐败”的经济危害
(三)“微腐败”的社会文化危害
四、“微腐败”的生成机理
(一)政治系统的内部要素互动失衡
(二)政治系统的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缺乏沟通
第四章 “微腐败”滋生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阻碍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
(一)小农经济残存导致公民的原子化状态
(二)公民的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较弱
(三)公民意识的内生性不强
二、集权体制的羁绊助推权力的外溢
(一)民主集中制异化导致权力过分集中于“关键少数”
(二)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导致公职人员权责意识淡薄
(三)全能型政府模式导致政府的过分干预行为
(四)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监督效果乏力
三、传统落后文化残余阻碍现代民主法治建设
(一)官本位思想导致民主意识孱弱
(二)人治传统导致法治理念淡薄
(三)规则意识缺乏导致潜规则盛行
第五章 “微腐败”的治理对策
一、转变基层治理模式
(一)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二)构建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
二、加强基层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生态联结
(一)巩固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二)建立健全以民主选举为核心的选人用人机制
(三)不断完善以协商民主为核心的民主治理机制
三、完善基层公共权力的责任约束
(一)建立健全权力的责任机制
(二)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四、积极培育现代公民文化
(一)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公民文化奠定物质基础
(二)培育公共领域为公民文化创造空间
(三)重视公民教育为公民文化提供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37472
【学位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D262.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梳理与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政治生态
(二)“微腐败”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难点、不足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政治生态的理论概述
一、政治生态的基本要素
(一)政治系统的内部要素
(二)政治系统的外部环境
二、政治生态建设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生态性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三、中国政治生态建设需要处理的关系
(一)政党与国家的关系
(二)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四)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章 “微腐败”的表现及生成机理
一、“微腐败”的表现
(一)换届选举,徇私舞弊
(二)滥用职权,谋取私利
(三)作风庸俗,腐化堕落
(四)拉帮结派,集体贪腐
二、“微腐败”的特征
(一)腐败主体职级不高,但贪腐机会较大
(二)腐败隐蔽性强,量多面广
(三)以人情和关系为掩护,社会容忍度较高
三、“微腐败”的危害
(一)“微腐败”的政治危害
(二)“微腐败”的经济危害
(三)“微腐败”的社会文化危害
四、“微腐败”的生成机理
(一)政治系统的内部要素互动失衡
(二)政治系统的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缺乏沟通
第四章 “微腐败”滋生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阻碍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
(一)小农经济残存导致公民的原子化状态
(二)公民的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较弱
(三)公民意识的内生性不强
二、集权体制的羁绊助推权力的外溢
(一)民主集中制异化导致权力过分集中于“关键少数”
(二)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导致公职人员权责意识淡薄
(三)全能型政府模式导致政府的过分干预行为
(四)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监督效果乏力
三、传统落后文化残余阻碍现代民主法治建设
(一)官本位思想导致民主意识孱弱
(二)人治传统导致法治理念淡薄
(三)规则意识缺乏导致潜规则盛行
第五章 “微腐败”的治理对策
一、转变基层治理模式
(一)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二)构建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
二、加强基层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生态联结
(一)巩固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二)建立健全以民主选举为核心的选人用人机制
(三)不断完善以协商民主为核心的民主治理机制
三、完善基层公共权力的责任约束
(一)建立健全权力的责任机制
(二)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四、积极培育现代公民文化
(一)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公民文化奠定物质基础
(二)培育公共领域为公民文化创造空间
(三)重视公民教育为公民文化提供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悦;;权力制约视角下的村官腐败治理机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03期
2 高骊;谭峰;;74.0%的受访者对当前官场生态表示满意 “官场生态重建”公众满意度调查分析报告[J];人民论坛;2015年12期
3 任中平;;民主与法治:权力进笼的制度路径[J];探索;2015年02期
4 王栋;;乡镇干部队伍腐败现象的特点、成因及治理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12期
5 赵秀玲;;中国村级腐败治理机制的创新与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6 李山;吴理财;;公共人:现代国家治理的社会基础[J];兰州学刊;2014年10期
7 周庆智;;控制权力:一个功利主义视角——县政“权力清单”辨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8 吴理财;;论个体化乡村社会的公共性建设[J];探索与争鸣;2014年01期
9 王龙飞;;制造兼容——基层政府如何推进人大改革[J];东南学术;2014年01期
10 唐金培;;近年来村干部腐败现象透析[J];中州学刊;2013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航;基层腐败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37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37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