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苦恋》风波”再解读

发布时间:2020-10-18 08:34
   1979年9月在《十月》(第3期)上刊登了白桦的电影文学剧本《苦恋》,该剧本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爱国的故事,一年后,彭浩导演据此拍摄的电影《太阳和人》在文坛甚至政界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各种批评言论如潮水般涌来。30多年来,一些学者从政治与文学关系、文学体制等角度进一步对其进行探究,但大多学者都只是选择一个侧面切入分析,并没有将其放置到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进行观照。无论是《苦恋》作品本身还是作品所引发的批判,都在整个文学史中具有重大意义,应该引起重视。 本文通过相关史料和批评文章的收集整理,运用诸多相关理论知识,结合“《苦恋》风波”发生的特定历史语境,站在文学史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解读。本文以《苦恋》作品及其所引发的“风波”为立足点,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社会转型时期特定的历史语境及国际社会状况的分析来完成对“《苦恋》风波”的解读。在新时期之初,该作品的发表推波助澜地助长了整个社会原本就已经滋生了的对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情绪和信仰危机,从而使得党在新时期之初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也遭到质疑,动摇了其实施所需要的稳定的社会基础,同时也不利于新时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为了消除质疑、缓解焦虑,党的领导人站在政治的高度从国家大局出发对《苦恋》做出了不恰当的政治“批判”(准确地说是政策批判)。因此可以说,“《苦恋》风波”的发生主要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社会心理以及社会思潮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对于《苦恋》剧本的过度关注。 在“《苦恋》风波”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文学与“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是文学与党的政策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文学史上,社会主义的文学体制一直发挥着激励与规约的作用,但是其在某些环节存在或多或少的弊端,一些所谓的异质话语(诸如《苦恋》)才获得了适度的生存空间。
【学位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I207.3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苦恋》及风波
    (一) 《苦恋》:知识分子与国家权力
    (二) 《苦恋》风波
        1. 《苦恋》批判
        2. 风波的社会心理震荡和影响
二、“《苦恋》风波”之批判
    (一) “风波”的文化语境与社会思潮
        1. 国内国际背景概况
        2. 新时期现代化发展方向的迷茫
    (二) “《苦恋》风波”与新时期文学变革
        1. 传统文学主流话语合法性的取消
        2. 人道主义思潮的再次回归
        3. 当代文艺批评的多元化发展
三、关于“《苦恋》现象”的思考
    (一) 政治与文学关系的再认识
    (二) 异质话语的生存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尼姆·威尔士;文洁若;;《活的中国》附录一——现代中国文学运动[J];新文学史料;1978年01期

2 何江;论中国新文学政治化的演进与教训[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本文编号:2846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46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b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