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民族性: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德国人”话语的文本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5 19:25
【摘要】:民族性是指民族国家在长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安身立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思辨民族性是指在民族性的生成品格中,以纯粹的理论解释世界,以诡辩的思想建构政治国家。思辨民族性成为近代德意志民族的存在方式,并成为全面反映德意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德意志思辨民族性浸润了近代德国现代性敞开的整个时段,是近代德国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融。青年马克思恩格斯把民族性问题作为影响民族国家政治实践的重要因素,他们把现代性转型中的德国、英国、法国作为比较对象,对民族性差异进行考察和批判。由于四分五裂的充满神学氛围的政治状况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态势,德国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德国人另辟蹊径,以思辨民族性支撑德意志民族的现代性,以彻底玄思的方式在精神层面演绎现代性。思辨民族性使德意志民族在精神领域颇有建树,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成为世界思想史的精神宝库,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深受“神圣罗马帝国”宗教神学遗存的影响,德国民族性在遭遇现代性时带有浓厚的虔诚主义和思辨主义,使德国人在思想中先行经历民族现代性的未来。德国现代性开启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追求现代性和构建民族身份的同时,以思辨方式展开了宗教文化批判、政治制度重构和现代经济构想。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批判和政治实践中发现,纯粹思辨民族性并不能摆脱社会制度困境,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也不能克服现代世界的贫困问题。因此,他们主张超越德国思辨民族性,将哲学的头脑和无产阶级的心脏结合起来,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斗争把德意志国家从纯粹思辨民族性中解放出来,以“人类解放”代替“政治解放”来超越英法现代性发展中的困境。青年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德意志思辨民族性的批判,从而完成了从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A81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研究欠缺
第一章 德国现代性开启中的思辨民族性
一、德国封建主义的民族性
(一)德国民族性中的虔诚主义
(二)德国思辨民族性与英法经验民族性的差异
二、德国的思辨民族性与现代性
(一)“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入侵
(二)思辨民族性境遇中的现代性
第二章 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思辨民族性的批判路径
一、德国现代性启蒙语境中的宗教批判和哲学批判
(一)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
(二)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批判
(三)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批判
二、对德国现代性政治构想的批判
(一)黑格尔法哲学中的“君主立宪制”
(二)卢格的资产阶级“政治国家”
(三)德国先知们的“真正的社会主义”
三、对德国现代性经济构想的批判
(一)普鲁士国家的“重商主义”传统
(二)李斯特的抽象“生产力理论”
第三章 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思辨民族性的超越
一、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超越
(一)宗教与实践的唯物主义
(二)哲学与无产阶级的融合
二、对资产阶级政治国家构想的超越
(一)实现人的原则高度的实践
(二)具有社会之精神的政治革命
(三)“人类解放”代替“政治解放”
三、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超越
(一)从“私经济学”到“公经济学”
(二)作为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5857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A81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研究欠缺
第一章 德国现代性开启中的思辨民族性
一、德国封建主义的民族性
(一)德国民族性中的虔诚主义
(二)德国思辨民族性与英法经验民族性的差异
二、德国的思辨民族性与现代性
(一)“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入侵
(二)思辨民族性境遇中的现代性
第二章 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思辨民族性的批判路径
一、德国现代性启蒙语境中的宗教批判和哲学批判
(一)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
(二)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批判
(三)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批判
二、对德国现代性政治构想的批判
(一)黑格尔法哲学中的“君主立宪制”
(二)卢格的资产阶级“政治国家”
(三)德国先知们的“真正的社会主义”
三、对德国现代性经济构想的批判
(一)普鲁士国家的“重商主义”传统
(二)李斯特的抽象“生产力理论”
第三章 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思辨民族性的超越
一、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超越
(一)宗教与实践的唯物主义
(二)哲学与无产阶级的融合
二、对资产阶级政治国家构想的超越
(一)实现人的原则高度的实践
(二)具有社会之精神的政治革命
(三)“人类解放”代替“政治解放”
三、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超越
(一)从“私经济学”到“公经济学”
(二)作为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锐;;从国民性到民族性:北伐后民族性概念的建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2 刘洪刚;;落后国家的跨越发展:德国何以实现人类解放——重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J];理论月刊;2012年10期
3 邓安庆;;从“形而上学”到“行而上学”:康德哲学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李淑梅;;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政治哲学思想[J];哲学研究;2009年06期
5 暨爱民;;文化民族主义的现代取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郭洪纪;文化民族主义的缘起及主要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海雄;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及超越[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志军;从马克思早期对宗教的批判看哲学的根本变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855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55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