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区生态移民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甘南藏区生态移民社会救助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增强农牧民个体能力的必然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至2020年要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让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作为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至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现有标准下摘掉贫困线的帽子,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破解发展难题。随着国家对贫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社会救助制度作为一种兜底保基本的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直至2014年国务院正式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使得社会救助上升为根本性、稳定性的法律制度,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编织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此制度的实施对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和促进了社会公平。甘南藏区社会救助工作的积极开展并有一定成效是在生态环境恶化的倒逼、粗放型生产方式落后、传统游牧文化的影响以及扶贫开发政策导向下取得的。目前甘南藏区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下提高了救助标准且救助效果明显。从甘南藏区生态移民和社会救助的现状出发,探析了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贫困之间的关系,发现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贫困之间的协调度并不高,这就为生态移民社会救助的实施提供了特殊政策背景,反贫困的需要、抵御风险个体能力提升的需要和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不高等特殊背景下需要社会救助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甘南藏区生态移民的贫困问题、生态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是一个整体系统,构建生态、文化渗透于政治、社会、经济系统的“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模型是破解现今甘南藏区生态移民社会救助问题的关键,协调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甘南藏区 生态移民 社会救助 生态环境质量 贫困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2.4;D63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6
- 一、研究背景9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9-10
- 三、研究内容10
- 四、研究方法10-11
- 五、国内外研究综述11-14
- (一)国外文献综述11-12
- (二)国内研究综述12-14
-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14-16
- (一)贫困理论14
- (二)社会支持理论14-15
- (三)福利多元理论15-16
- 第二章 甘南藏区生态移民的社会救助概况16-25
- 一、甘南藏区简介及生态移民的界定16-19
- (一)甘南藏区简介16
- (二)生态移民的界定16-17
- (三)生态移民的特点17-19
- 二、甘南藏区生态移民的生存现状19-21
- (一)甘南藏区生态移民的生产现状19
- (二)甘南藏区生态移民的生活现状19-21
- 三、甘南藏区生态移民的社会救助的基本情况21-25
- (一)现行生态移民社会救助概况21-23
- (二)生态移民社会救助的特点23-25
- 第三章 甘南藏区生态移民面临的特殊背景实证分析25-40
- 一、甘南藏区生态移民的反贫困需要25-32
- (一)贫困和反贫困25
- (二)个体抵御风险能力分析25-27
- (三)甘南藏区贫困现状27-32
- 二、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分析32-40
- (一)分析基础33
-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33-34
- (三)甘南藏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贫困指标体系构建34-36
- (四)甘肃藏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贫困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析36-39
- (五)甘南州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建议39-40
- 第四章 甘南藏区生态移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40-48
- 一、政策层面40-42
- (一)生态移民社会救助制度不健全40
- (二)生态移民社会救助管理不完善40-41
- (三)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负担重41-42
- 二、经济发展层面42-45
- (一)政府政策供给与救助对象需求不对等42-43
- (二)社会救助实施中的困难43-44
- (三)生态、社会救助经济发展失衡44-45
- 三、生态环境层面45
- (一)生态环境倒逼促使社会救助被动发展45
- (二)“洼地效应”的困境45
- 四、风险层面45-48
- (一)面临环境风险45-46
- (二)面临疾病风险46
- (三)面临市场风险46-48
- 第五章 完善甘肃藏区生态移民社会救助的思路与对策建议48-52
- 一、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与管理体系48
- 二、建立“三支柱”模型减轻财政负担48-49
- 三、协调生态与社会救助、经济与社会救助关系来调节供需矛盾49-50
- (一)协调生态与社会救助的关系49
- (二)协调经济与社会救助的关系49-50
- 四、发挥“洼地效应”提高个体的主观能动性50
- 五、提高个体能力应对环境、经济、疾病风险50-52
- (一)建立风险预警、规避机制50
- (二)完善社会专项救助50-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57
- 作者简介57-58
- 导师简介58-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香;冯利盈;;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生态移民影响因素及策略分析——以宁夏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32期
2 王艳慧;李静怡;;连片特困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性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05期
3 黎莉莉;秦富;;高山贫困地区生态移民决策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的调查数据[J];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01期
4 李寿荣;;公平维度下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5 张灵俐;;近三十年来生态移民研究述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6 李文明;;中国农民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06期
7 李静怡;王艳慧;;吕梁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贫困的空间耦合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6期
8 刘燕华;;黄河上游水库移民区社会建设发展现状调查及思考——以甘肃省永靖县为例[J];开发研究;2014年01期
9 戴思锐;;体制重构、成本分担与利益分享:三峡水库例证[J];改革;2013年11期
10 白云先;肖伟伟;;安徽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J];经济论坛;2013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晓丽;甘南藏族游牧民定居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魏晓燕;少数民族地区移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 孙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4 刘春怡;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广裕;甘南藏族自治州人口与环境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张小明;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盼盼;我国社会救助问题立法应对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2 施展;我国民间NGO参与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马金宇;宁夏生态移民精神健康现况及其影响因素[D];宁夏医科大学;2012年
4 唐圆;论我国社会救助立法的完善[D];湖南大学;2012年
5 赵丽东;泰安市低保群体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6 黄艳;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阎红梅;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测定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周黎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闫秋源;环境社会学视野中的生态移民与社区构建[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甘南藏区生态移民社会救助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6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6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