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困顿与前行:民族国家建设中的民族学家

发布时间:2020-11-05 16:05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宣布今后的中国是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国家,从而一扫辛亥之前几十年间反满革命宣传中革命派的激烈汉种族主义,为多民族的中国描绘了一个多族和谐发展的未来。但是,在民族主义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在“汉民族”意识经过反满革命的洗礼而形成为社会中大多数人群的基本族类认同的20世纪初期,多族“共和”的政治体制既无理论支撑,也无内外环境。因而我们既可以读到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民族自决理论影响下提出的民族自决主张,也可以看到孙中山不断提到的民族融合、同化,特别是将各族同化为汉族的言论。孙中山之后的国民政府在20多年的国家建设中,不仅忙于应对军阀势力、派系力量的挑战和共产党的成长,而且不得不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直至全面入侵,在国家一体化追求的面前,特别是在国家存亡的危机中,所谓的多族共和的宣示到底应该如何解说并转化为行政措施,成为国民政府上下内外,甚至其对立面共产党,无法回避的大议题。对于这一大议题,当时的中国学术界,特别是中国学术界中的民族学学者是如何回答的呢?本文以杨成志、凌纯声、芮逸夫等著名民族学学者为个案,试图再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民族学学者的思想观念与社会活动。本文尝试从学术与时代背景互动的视角出发,以民族学家的活动为中心点,观察民族学参与现代国家构建的历史过程,力图揭示时代大潮中民族学家的努力与贡献以及在此过程中所经历的彷徨与选择,通过他们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种种设想及实践活动,思考多民族国家的内部组织形态问题。正文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题为《统一国家内的“民族”安排——杨成志及其同人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思考》。本章从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主张的提出入手,指出民族史学界与民族学界在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看法,考证了杨成志对“民族”一词的使用情况,指出杨成志及民族学界对国家团结统一内在机理的解释,并分析了民族学界在“中华民族是一个”主张提出后陷入沉默的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杨成志等民族学家已朦胧认识到“民族”的提法并不一定意味着分裂国家,但是爱国心的驱使、学术地位的弱小等原因使他们难以发出既符合政治需要又不扭曲学理的声音,可以说,在此时的民族学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组织方式尚没有成熟的看法。第二章题为《国家体制内论证“国族”之努力——以凌纯声、芮逸夫为中心的考察》。1933年的湘西苗族调查是中国民族学史上一次重要的田野调查,芮逸夫在对苗族祭祀仪式上演唱的《洪水歌》进行文本分析后,得出了伏羲女娲系苗人先祖,后传入汉地的结论。凌纯声在考察苗族的起源后,作出了他们原本生活在今天汉人地区,后迁移至西南的结论。笔者以芮逸夫对苗族祖先的考证和凌纯声的苗族起源叙述为切入点,引入对凌,芮二人学术环境的考察,指出民族学家在官方学术体制中的特殊生态,反映民族学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第三章题为《边政研究构想与西南民族文化精英之因应》。本章以抗战爆发后边政学兴起为时间起点,分析民族学家在边政实践中逐渐成熟的民族理念,即希望通过民族学指导下的边疆教育向边疆人群施加“现代化”的影响力,使他们在保留本民族特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现代化国家公民身份认同,从而建立多民族共存的统一国家,并与少数民族知识精英的实践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其不完善与不可行。在结语中,笔者指出,民族学家的民族理念在较大程度上受到现实政治的影响,即便意识到国家应给予少数民族平等的待遇,也提出了“自治”的主张,但是在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实质是在“文化中心主义”思路的指导下探寻新型国家组织形式,最终无法脱离“同化”与“汉化”的老路。但是,他们试图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愿望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他们所表现出的国家主体意识是值得彰显的。这段将学科发展融入国家建设的历史,其本身已然勾勒出民族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轨迹,提供了观察中国民族学史的另一个视角。
【学位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C95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角度及主旨述评
    二、先行研究述略
    三、要义及篇章结构安排
    四、相关创新
第一章 统一国家内的“民族”安排——杨成志及其同人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思考
    一、“中华民族是一个”与民族学界的困惑
        (一)、“中华民族是一个”主张的提出
        (二)、民族学界的困惑
    二、探索民族与国家关系: 杨成志对“民族”一词的使用
        (一)、含糊地混用
        (二)、抗日战争爆发初期政治化的表达
        (三)、刻意地混用
    三、纷乱的身份界说: 杨成志民族学同人对“民族”用法的讨论
    四、民族学界回避争论的原因
        (一)、救亡与爱国
        (二)、边缘小众的学科地位
        (三)、理论道路的茫然
    五、探寻国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杨成志等民族学家处理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的设想
        (一)、坚持民族学研究的必要性
        (二)、大中华文化集团的提出: 杨成志的设想
        (三)、民族学界的整体情况
第二章 国家体制内论证“国族”之努力——以凌纯声、芮逸夫为中心的考察
    一、芮逸夫、凌纯声的苗族研究
        (一)、芮逸夫的苗族祖先研究
        (二)、凌纯声的苗族起源叙述
        (三)、对凌、芮二人的批评
    二、民族危机下的民族史书写
        (一)、中国人种西来说与苗族族源问题的凸显
        (二)、危机中的民族史书写与苗族史话语
    三、三、四十年代中研院学术研究的国家取向
        (一)、与国家政治的互动
        (二)、史语所的学术环境
    四、凌纯声、芮逸夫对国家一体化的论述
        (一)、趋同于主流话语的凌纯声
        (二)、芮逸夫论证“多元同流”的努力
    五、余论
第三章 边政研究构想与西南民族文化精英之因应
    一、边政研究——民族学家“民族观”的实践
        (一)、边政研究热潮与民族学的主要角色
        (二)、边政之道:同化、现代化与汉化
        (三)、边疆教育:国家需要与学术追求的融合
        (四)、同化下的自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实现途径
    二、西南民族文化精英的因应
        (一)、求同:西南知识精英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
        (二)、存异:西南知识精英对边疆教育的因应
结语
参考文献
    史料
    著作
    论文
    史料集与工具书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青觉;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71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71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6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