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微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5 23:05
本文关键词:“微时代”背景下“微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二十一世纪后,社会进入高速化、信息化的“微时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量信息的充斥,使得人们对信息的接受逐渐简单化、直观化、碎片化,而文学,也随之呈现出了新的形态。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催生出如微小说、三行情书、新型段子等微型化、碎片化的文学形态。随着这一新兴的后现代式文学形态日益成熟与广泛传播,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出现了一种“微文学”现象。本文将立足于社会环境背景,从“微文学”现象切入,结合实例分析,再回归这一文学文本本身,探究其特点,最后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在讨论其意义和不足的基础上,分析和预测其的未来。本文旨在对这一新型文学形态进行梳理与分析,通过具体的文本个案总结其共同规律,反映其研究价值和意义,并为其研究提供一种角度和这一角度下的即时观察。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讨论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意义。在有关研究对象讨论中主要论述本文两个关键词“微文学”和“微时代”的界定问题。第二部分论述“微时代”背景和“微文学”现象,全章共分为三个小结:第一节讨论“微时代”这一时代命题的复杂语义。除了人们所提及的传播方式,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思维等方面的意义。再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学形式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节讨论“微时代”背景对于“微文学”影响。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媒介及“微时代”独有的阅读特征五个方面说起。第三节讨论当代媒介环境与“微文学”现象的出场。本节为过渡段,梳理“微文学”发展脉络,Twitter、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为“微文学”现象的萌芽提供了契机;手机媒体的急速发展为“微文学”现象的出场拉开了帷幕;而媒介融合则为“微文学”现象蓬勃开辟了空间。为引出下文对“微文学”本体的研究。第三部分探讨“微文学”文学本体。首先讨论“微文学”文本的分类,其次讨论“微文学”文本的特征。“微文学”作品有着深刻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有着解构传统、多元化、随意性、大众化等特征。但又不与传统意义中的后现代文学不同,“微文学”的“反”是温和的,对待传统表现并不如后现代主义文学般那样激进,不摒弃“终极意义”,不排斥“同一性”与“理性”,不反对“基础”和“中心”。在众多“微文学”作品中都有着传统文学的影子。此段将在后现代主义理论基础上分别论述其所具有的时代赋予的新特征。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第四部分是对“微文学”的价值进行两面性的讨论,一方面对其进步性及意义进行讨论,“微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形式、内容、传播方式对文学的发展有着补充发展及其启示作用;而另一方面,“微文学”的商品性、过分娱乐化、庸俗化等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并结合“微文学”现有的生存环境,对其发展进行预测。表达对“微文学”前景的期许。
【关键词】:“微时代” “微文学” 现象 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7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6
- 1.1 简论“微时代”与“微文学”8-10
- 1.2 “微时代”与“微文学”研究现状综述10-14
- 1.3 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14
- 1.4 “微文学”研究的意义14-16
- 2 “微时代”背景和“微文学”现象16-30
- 2.1 微时代”的复杂语义16-17
- 2.2 “微时代”背景对“微文学”的影响17-26
- 2.3 当代媒介环境与“微文学”现象的出场26-30
- 3 “微文学”本体研究30-42
- 3.1 微文学的分类30-34
- 3.2 微文学的特征34-42
- 4 “微文学”价值研究42-45
- 4.1 “微文学”的文学价值评判42-43
- 4.2 “微文学”存在的问题43-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9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49-50
- 后记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灵;;“沥人、沥事”,激发微文学的灵感[J];黄金时代;2012年10期
2 ;中国微文学[J];黄金时代;2012年11期
3 ;微文学[J];黄金时代;2013年01期
4 ;中国微文学[J];黄金时代;2013年02期
5 ;中国微文学[J];黄金时代;2013年03期
6 ;中国微文学[J];黄金时代;2013年04期
7 李存;;新媒介时代微文学发展研究[J];中州学刊;2012年03期
8 ;中国微文学[J];黄金时代;2014年03期
9 ;中国微文学[J];黄金时代;2012年08期
10 ;中国微文学[J];黄金时代;2012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陈熙涵;140个字“微文学”勿削足适履[N];文汇报;2013年
2 记者 怡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马相武;来自民间的“微”力[N];中国艺术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辛谊蕾;“微时代”背景下“微文学”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微时代”背景下“微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7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