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2 05:15
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1856-1918)是国际共运史上赫赫有名而又复杂矛盾的人物。他是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工人运动的领袖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始人之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俄国传播和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晚年在俄国革命道路问题上与列宁发生了激烈分歧,其政治立场的反复多变及有关错误,大大增加了他的复杂性。人们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各种标签也蜂拥而至:“机会主义者”、“背叛无产阶级革命”、“沦陷沙文主义不可自拔”等。很长一段时间他被冠以“十月革命最著名的反对者”出现在世人面前。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实践上的是与非再次引导人民去探寻当年争论上的曲与直。回顾普列汉诺夫一生,革命是他最为显著的标签。对他革命思想进行研究,力争做到客观详实、不带偏见,这不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时代话题,也是一个及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课题。无论对于正确探讨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准确判断时代形式,还是正确探讨无产阶级斗争策略、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都具有思想价值和启示意义。普列汉诺夫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具有特定生成场景和思想传承。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成为时代主旋律;俄国成为世界革命中心,促使他去思考如何在俄国以马克思主义之“火”“点燃”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而思想传承,实质就是普列汉诺夫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俄国革命道路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革命与社会发展道路的论述对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思想基石与源泉;恩格斯晚年对革命理论的补充带来了新的启发,是革命理论在新时期的发展;第二国际理论家对俄国革命道路的探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国际视野。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矛盾统一体。连续性是因为普列汉诺夫一直秉承马克思主义;而阶段性则因研究视角不同,对一生革命实践活动的划分也不仅相同。具体而言,普列汉诺夫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民粹主义时期:对俄国革命的早期探索;“劳动解放社”时期:奠定俄国革命运动的理论基础;孟什维主义时期:采取的特殊政治立场和革命策略;晚年与列宁的争论时期:反对俄国发动十月革命。这四个阶段并不孤立,正因为前期的萌芽导致了后期立场的转变,而后期的革命主张中又恪守前期的原则。因此,以历史为主线,对四个阶段特征做具体分析,才能更深入了解普列汉诺夫毕生的革命主张。具体而言:第一,普列汉诺夫早期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确立。民粹主义运动面临的理论和实践危机、整个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引起的民粹派分崩离析,从外界迫使普列汉诺夫脱离民粹主义,去寻找另一种能指明俄国革命前进道路的理论方法。更深层的原因则是通过参与工人群众的政治活动,孕育了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的渴望和追求,西欧工人运动的历史更加坚定了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他开始在马克思主义中寻找关于俄国经济发展进程和俄国革命运动等迫切问题的正确答案,但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艰辛。事实上,从对民粹主义的捍卫到对民粹主义的怀疑,从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问题的初步尝试到认真研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整个转变也是用新思想自省和清理旧思想的过程。第二,随着“劳动解放社”的成立,普列汉诺夫进入了人生的黄金时期。他秉承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主张,结合俄国现实写成一系列著作,具体回答了革命实践中的种种问题:斗争形式上,他阐明政治斗争的目的性和必要性;革命道路上,他积极捍卫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原则;革命性质上,他坚信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特性。概括起来,他在以下四个方面为俄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首先,他翻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在俄国有组织有领导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其次,他发表了一系列论著,捍卫、论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了在俄国社会盛行的各种错误思潮,并结合俄国革命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理论和实践主张;再次,他培养了一大批年轻革命骨干,同列宁一起创办了无产阶级报刊杂志,草拟了规定无产阶级专政的党纲,为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最后,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著作活动家,他加强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同西欧社会民主党的联系,交流彼此革命经验,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但也应看到,他的革命理论并非完美无瑕,侧重理论问题批判的革命交锋形式,以及一些重大问题上主张的缺陷成了后期政治立场转变的萌芽。第三,1903年以后,普列汉诺夫的政治立场发生转变,与列宁分歧的加深过程也是他政治立场的演变过程。具体而言包括:合作阶段,建党初期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立场;分歧阶段,党二大以后的调和主义立场;决裂阶段,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右翼立场;拥护阶段,反取消派时期的护党立场。俄国1905年革命也是普列汉诺夫政治立场转变之后面临的一个新考验。他采用历史类比的形而上学方法,以西欧资产阶级革命为榜样,对各个阶级在俄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错误的分析和判断。总之,这一时期,“特殊性”是普列汉诺夫的显著标签,具体表现在:政治立场的特殊性,孟什维克主义立场中包含国际主义精神;转变成因的特殊性,对不同意见的错误取舍;以及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分析政治立场演变与哲学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第四,十月革命前后,普列汉诺夫与列宁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归纳起来双方的分歧主要是:一是布尔什维克是否应该发动十月革命,即十月革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问题;二是在夺取政权后是否应立即开展向社会主义过渡,即是否应立即实行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在普列汉诺夫反对十月革命的主张中暴露出一些原则性错误,这和他早年理论上的不彻底有密切联系。从内容上看:他回避了无产阶级应当如何对待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忽视了阶级矛盾对国家产生的重要意义。从方法上看:他对俄国革命进程的理解呈教条化色彩,对俄国革命指导原则论述的偏简单化,这都成为普列汉诺夫晚年革命主张的缺陷。事实上这场争论不仅反映了两人不同的革命策略,也折射出对“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看法。其争论的本质在于对跨越论的不同理解。从主观层面看,普列汉诺夫之所以反对俄国社会跳跃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一跳跃带来的滞后性及其深远影响。而客观层面,俄国民众革命反抗情绪高涨的背景下,普列汉诺夫原本对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本人所坚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设想,都因“背叛革命事业”的指责而遭到了无情批判和抛弃。但从后来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来看,普列汉诺夫的主张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和现实意义。所以他晚年一些主张也值得予以关注和反思。因此,在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中,既有巨大成就,需要我们坚持发展,也有失败教训,值得我们警示反思。在分析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历史地位时,我们既要坚持以历史视角,分阶段考察,不能一概而论;又要以辨证方法,分角度评析,不能混为一谈。同时,透过他与列宁关于“十月革命”的争论,我们可以获得不少现实启示:首先,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又要结合新的实际不断发展创新;其次,对待革命队伍内部犯错误的人,既要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又要以辩证、历史的态度评判;再次,对待社会发展既要尊重历史客观规律,又要发挥自身能动性;最后,对待落后国家开展社会主义,既要直面困难,经得住曲折考验,又要敢于战胜困难,始终对前途充满信心。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D09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时代背景
一、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国内背景
(一) 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本质特征
(二) 20世纪初俄国国内矛盾深化
二、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国际背景
(一) 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现象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资本主义新现象的“反差”
(三) “反差”所致的理论分歧:否弃或发展
三、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论述
(二) 恩格斯晚年对革命理论和革命道路的新补充
(三) 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争论
第二章 普列汉诺夫对俄国革命道路的早期探索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确立的客观前提
(一) 实施个人恐怖策略致使革命陷入低潮
(二) 主张跨越资本主义使民粹派失信于众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思想脉络
(一) 革命早期:接受并宣传民粹主义的理论、纲领和策略
(二) 动摇时期:对民粹派理论立场正确性的怀疑
(三) 转变时期: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社会问题的初步尝试
(四) 确立时期:认真研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普列汉诺夫早期的革命主张
(一) 察觉到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性
(二) 猛烈抨击个人恐怖策略的危害性
(三) 预测农村公社即将瓦解的必然性
第三章 “劳动解放社”时期奠定俄国革命运动的理论基础
一、普列汉诺夫“劳动解放社”时期的革命主张
(一) 斗争的形式:阐明政治斗争的目的和必要性
(二) 革命的道路:捍卫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原则
(三) 革命的性质:坚定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特性
二、“劳动解放社”时期为俄国革命做出的重大贡献
(一) 积极翻译马恩著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 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原理
(三) 培养革命骨干,筹建马克思主义政党
(四) 加强同欧洲革命党联系,促进无产阶级国际团结
三、“劳动解放社”时期革命主张中的不足
第四章 孟什维主义时期特殊的政治立场和革命策略
一、孟什维主义时期特殊政治立场的演变过程
(一) 合作阶段:建党初期的布尔什维主义立场
(二) 分歧阶段:党二大以后的调和主义立场
(三) 决裂阶段: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右翼立场
(四) 拥护阶段:反取消派时期的护党立场
二、俄国1905年革命时期的策略主张
(一) 主张“平行领导”,号召无产阶级放弃领导权
(二) 否认农民的革命作用,反对工农民主专政
(三) 批判武装起义,颂扬国家杜马
(四) 搬用“万里长城论”,否认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三、孟什维主义时期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一) 政治立场的特殊性:孟什维主张中包含国际主义精神
(二) 转变成因的特殊性:面对不同意见的错误取舍
(三) 思维方法的特殊性:政治立场演变与哲学思想演化的关系
第五章 晚年对俄国革命道路的思考
一、普列汉诺夫晚年对俄国革命道路的主张
(一) 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
(二) 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基础
(三)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得到国际响应
二、普列汉诺夫晚年革命主张的实质
(一) 普列汉诺夫对布尔什维克“社会跳跃”的批判
(二) 普列汉诺夫反对俄国社会跳跃的主观原因
(三) 普列汉诺夫反对俄国社会跳跃的客观依据
三、普列汉诺夫晚年革命主张的错误缺陷
(一) 回避无产阶级革命中对待国家的态度
(二) 忽视阶级矛盾对国家产生的首要意义
(三) 考察俄国革命进程的机械化色彩
四、普列汉诺夫晚年革命主张的合理成分
第六章 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历史地位及现实启示
一、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 应以历史视角分阶段加以考察
(二) 应以辩证方法分角度加以评析
二、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 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基本原理,又要丰富创新
(二) 对待复杂历史人物既要坚持党性原则,又要坚持辩证历史态度
(三) 对待社会发展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革命能动性
(四) 对待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既要直面困难,又要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80299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D09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时代背景
一、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国内背景
(一) 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本质特征
(二) 20世纪初俄国国内矛盾深化
二、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国际背景
(一) 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现象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资本主义新现象的“反差”
(三) “反差”所致的理论分歧:否弃或发展
三、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论述
(二) 恩格斯晚年对革命理论和革命道路的新补充
(三) 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争论
第二章 普列汉诺夫对俄国革命道路的早期探索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确立的客观前提
(一) 实施个人恐怖策略致使革命陷入低潮
(二) 主张跨越资本主义使民粹派失信于众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思想脉络
(一) 革命早期:接受并宣传民粹主义的理论、纲领和策略
(二) 动摇时期:对民粹派理论立场正确性的怀疑
(三) 转变时期: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社会问题的初步尝试
(四) 确立时期:认真研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普列汉诺夫早期的革命主张
(一) 察觉到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性
(二) 猛烈抨击个人恐怖策略的危害性
(三) 预测农村公社即将瓦解的必然性
第三章 “劳动解放社”时期奠定俄国革命运动的理论基础
一、普列汉诺夫“劳动解放社”时期的革命主张
(一) 斗争的形式:阐明政治斗争的目的和必要性
(二) 革命的道路:捍卫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原则
(三) 革命的性质:坚定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特性
二、“劳动解放社”时期为俄国革命做出的重大贡献
(一) 积极翻译马恩著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 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原理
(三) 培养革命骨干,筹建马克思主义政党
(四) 加强同欧洲革命党联系,促进无产阶级国际团结
三、“劳动解放社”时期革命主张中的不足
第四章 孟什维主义时期特殊的政治立场和革命策略
一、孟什维主义时期特殊政治立场的演变过程
(一) 合作阶段:建党初期的布尔什维主义立场
(二) 分歧阶段:党二大以后的调和主义立场
(三) 决裂阶段: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右翼立场
(四) 拥护阶段:反取消派时期的护党立场
二、俄国1905年革命时期的策略主张
(一) 主张“平行领导”,号召无产阶级放弃领导权
(二) 否认农民的革命作用,反对工农民主专政
(三) 批判武装起义,颂扬国家杜马
(四) 搬用“万里长城论”,否认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三、孟什维主义时期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一) 政治立场的特殊性:孟什维主张中包含国际主义精神
(二) 转变成因的特殊性:面对不同意见的错误取舍
(三) 思维方法的特殊性:政治立场演变与哲学思想演化的关系
第五章 晚年对俄国革命道路的思考
一、普列汉诺夫晚年对俄国革命道路的主张
(一) 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
(二) 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基础
(三)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得到国际响应
二、普列汉诺夫晚年革命主张的实质
(一) 普列汉诺夫对布尔什维克“社会跳跃”的批判
(二) 普列汉诺夫反对俄国社会跳跃的主观原因
(三) 普列汉诺夫反对俄国社会跳跃的客观依据
三、普列汉诺夫晚年革命主张的错误缺陷
(一) 回避无产阶级革命中对待国家的态度
(二) 忽视阶级矛盾对国家产生的首要意义
(三) 考察俄国革命进程的机械化色彩
四、普列汉诺夫晚年革命主张的合理成分
第六章 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历史地位及现实启示
一、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 应以历史视角分阶段加以考察
(二) 应以辩证方法分角度加以评析
二、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 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基本原理,又要丰富创新
(二) 对待复杂历史人物既要坚持党性原则,又要坚持辩证历史态度
(三) 对待社会发展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革命能动性
(四) 对待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既要直面困难,又要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亚文;;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首次改革——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及其意义再评[J];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09期
2 吴炜;周全华;;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关于在俄国能否实行社会主义的争论[J];社会科学;2014年08期
3 亚历克斯·卡利尼科斯;刘旭东;;列宁主义过时了吗?[J];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04期
4 方章东;刘莉;;普列汉诺夫“工会中立”论及卢森堡对其批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5 欧阳向英;;普列汉诺夫“政治遗嘱”真伪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07期
6 王进芬;李东明;;普列汉诺夫党内民主思想评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03期
7 路易斯·阿尔都塞;吴志峰;;论资本主义社会的再生产[J];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06期
8 左亚文;;普列汉诺夫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再探[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9 徐芹;;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对俄国资本主义道路论证方式之比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王进芬;;列宁与普列汉诺夫在党内民主问题上的争论及其现实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02期
本文编号:2880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80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