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大公报》‘星期论文’(1934-1937)中的意见领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2 23:23
   在《大公报》整个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以张季鸾、吴鼎昌、胡政之为领导核心的新记时期最为耀眼。这个二十世纪初创办于北方一隅的报纸,凭借其公正客观真实的办报良心,逐渐发展成影响全国舆论的大报。特别是1934年创办的星期论文专栏,更是加强了《大公报》与学术界、文化界、以及社会各界的联系与互动。星期论文的论述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领域,其思想既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又具有救世的现实意义。星期论文的创办实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文人论政的政治理想,尤其是1934年-1937年的星期论文集中反映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与《大公报》的强强联合,双方在共同的价值诉求上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基础,在互相选择的过程中成全了彼此。 第一章在分别论述了《大公报》星期论文与作为意见领袖的知识精英们的历史地位、发展脉络、精神特质的基础上,寻找到这看似独立的两个整体,因统一的精神内核而产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公报》因知识精英的参与扩大了影响范围,提高了社会形象;知识精英因《大公报》的成全有了实现政治理想的平台。他们为什么能相互选择并最终走在一起,他们联合的意义何在,又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效应,第一章均有详细论述。第二章以《大公报》星期论文(1934-1937)的思想为研究文本,对四年间发表的183篇论文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类和整理,其中反映当时社会环境的主要议题,特别对政治问题、教育问题、思想文化问题进行了分析。183篇论文的具体日期、题目、作者、主题均做成附录收录再本文的末尾部分,这是本文原创性的重要表现。第二章对文本思想的深入探讨为第三章引出知识分子群体,以及他们与《大公报》星期论文之间某种必然的联系做了铺垫。通过他们对同一问题,亦或不同问题的各自主张,探寻作者群体内部的矛盾与统一。第三章以《大公报》星期论文作者群体为主要对象,透过星期论文这个窗口,分析他们的背景、形成条件、与星期论文关系。看到了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学者的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特殊气质。在这里,星期论文与意见领袖成为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第四章,从《大公报》的发行量、受众态度的反馈、社会舆论风气的转变三个方面,着重研究《大公报》星期论文的传播效果。直观的展示星期论文作为公共舆论平台的成功之处。
【学位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G219.2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龙头媒体与意见领袖的强强结合
    第一节 作为龙头媒体的大公报
        一、 大公报历史概述
        二、 作为龙头媒体的大公报
    第二节 作为意见领袖的知识精英
        一、 意见领袖的形成
        二、 作为意见领袖的知识精英
    第三节 龙头媒体与意见领袖的强强联合
        一、 大公报与知识精英互相选择的原因
        二、 强强联合的双赢局面
第二章 星期论文(1934-1937)文本分析
    第一节 星期论文(1934-1937)的议程设置
    第二节 星期论文(1934-1937)中政治问题分析
        一、 政治态度
        二、 一党专政与宪政、独裁与民主的讨论
        三、 外交要力求公开化
    第三节 星期论文(1934-1937)中教育问题的分析
        一、 高等教育
        二、 中小学教育
        三、 社会教育
        四、 国难时期的教育——特殊性
    第四节 星期论文(1934-1937)中思想文化问题的分析
        一、 中国的本位文化与充分西化
        二、 国家进步以“科学”为本
        三、 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
第三章 星期论文(1934-1937)中的意见领袖
    第一节 大公报的星期论文专栏
        一、 创办背景
        二、 创办理念
        三、 星期论文的论述方式
    第二节 星期论文(1934-1937)作者群体分析
        一、 较高的社会地位与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二、 良好的教育背景
        三、 创办刊物
    第三节 意见领袖与星期论文(1934-1937)互相影响
        一、 意见领袖对星期论文的影响
        二、 星期论文对意见领袖的尊重
    第四节 星期论文(1934-1937)中的意见领袖
        一、 意见领袖形成的条件
        二、 星期论文中意见领袖的特质
第四章 《大公报》星期论文的传播效果
    第一节 报刊的发行量看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第二节 受众的态度看传播效果
    第三节 从社会舆论风气的转变看报刊的社会效应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徐希军;;省界 业界 政治——20世纪20年代胡适与安徽省教育厅长的选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马建标;北洋政府时期社会舆论中的外交系[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4 房列曙;吴云峰;;论胡适与乾嘉考据学派[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5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6 曹建坤;;解放战争时期胡适的政治思想与政治主张[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7 冀爱莲;郭炳通;;胡适海外汉学观研究[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8 余月玲;陈雨璇;;英敛之时期《大公报》与中国早期制度现代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陈丽;;偶尔露峥嵘——权力话语理论与胡适译《最后一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周宏;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5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邓文;雷震与战后台湾社会运动[D];武汉大学;2010年

10 胡锋;黎元洪与民初政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雷;抗战时期《大公报》(桂林版)言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庆丰;改革开放进程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说服力初探[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黄河卫;西方人眼中完美的中国形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雷婉霞;中美报纸对我国汶川地震报道的比较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庆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闫俊;中国商业电影艺术的人本主义审美诉求[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吴艳雯;政府和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权责定位和互动机制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10 岳山;《努力周报》时评专栏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813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813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6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