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国家的自主性模式:拉美“自主性学派”的视角
【文章目录】:
一 对抗型自主性
二 外围自主性
三 非正统自主性
四 投资型自主性
五 关系型自主性
六 结语:外围国家的自主性模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艾米莉·M.哈夫纳-伯顿;大卫·G·维克托;约纳坦·卢普;谢春旭;;国际关系学者对国际法的研究概况[J];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2013年00期
2 梁强;;强国路上的瓶颈与方略——知名国际关系学者时殷弘教授访谈录[J];南风窗;2006年03期
3 李开盛;;公共知识分子:中国国际关系学者的社会角色[J];国际关系研究;2016年02期
4 张微娜;;论中国崛起对东亚安全的影响:和平抑或是冲突[J];法制与社会;2017年01期
5 康欣;;中国外交哲学的主和精神[J];当代世界;2008年04期
6 秦治来;;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学转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8期
7 孟轩;;让我们一起穿透历史的迷思——读《俄罗斯在崛起吗?》[J];全国新书目;2004年09期
8 晓岸;;中国与东盟关系未来在于相处之道——与国际关系学者翟崑一席谈[J];世界知识;2015年11期
9 秦亚青;;实践过程与东亚地区治理[J];南大亚太评论;2018年01期
10 薄燕;;编前语[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07年0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桑溥;角色·理性·行为:国家对外政策分析框架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董彦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霸权政治[D];复旦大学;2012年
3 袁莎;话语制衡与霸权护持: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话语评析[D];外交学院;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城熠;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对美国经济的认知:2001-2016年[D];厦门大学;2017年
2 郑莹;霸权利益视角下美国的东亚一体化政策立场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年
3 张庭珲;霸权稳定论的理解、评判及反思[D];郑州大学;2017年
4 王向南;论美国外交的文化根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科;霸权与否决权[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高士超;美国思想库对政府越战政策形成过程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3年
7 徐佳;对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论”的阐释与评判[D];吉林大学;2007年
8 房亚鲁;身份与澳大利亚外交行为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9 胡栋;国际公共产品竞争与权力转移[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10 刘海峰;霸权稳定论的演进、反思与中国的选择[D];国际关系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2883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83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