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媒体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0-12-12 07:02
作为第五种权力的新兴媒体下的政治参与,是当今政治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虽然不能取代常规的政治参与,但给民主政治带来了一些新的特点,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民主政治是实体民主与程序民主的统一。在实体民主方面,网络政治参与提高了民主政治的品质,有利于真正实现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与权利;在民主程序的质与量两个方面,网络政治参与既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又有利于民主政治深度发展,但也会对民主程序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政治必须进行创新以应对这一变化。本文借鉴科恩的《论民主》,从“广度、深度、效能”三个维度论证新兴媒体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最后分别从改变政府制度、加强信息监管以及创建权威群体这些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在网络政治中加强应对新兴媒体的挑战。新兴媒体下的政治参与在一定意义上健全了民意表达机制,培育了公民的参与精神。和传统政治参与相比,参与变得如此简单,反应变得更为迅捷,可以说新兴媒体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广泛平等的政治参与机会,为社会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民主政治氛围。随着新兴媒体的进步和网民数字的攀升,这种新型政治参与形式,只会越来越具发展空间。
【文章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课题的背景
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新兴媒体与政治参与方式的概念解析
1.民主与政治参与
2.作为第五种权力的新兴媒体
3.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
三、课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1. 国外的研究现状
2. 国内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 研究方法
2. 创新点
第一章 政治参与的广度:新兴媒体的政治参与主体分析
1.1 新兴媒体的开放性,增强了公民的主体参与意识
1.1.1 新兴媒体放大了公民对政治的期望值
1.1.2 新兴媒体扩大了政治动员的多元化
1.2 新兴媒体中政治参与主体的特征
1.2.1 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1.2.2 参与主体的平等性
1.2.3 参与主体的互动性
1.3 新兴媒体的政治参与人群分析
1.3.1 公民个体参与
1.3.2 网络共同体
第二章 参与的深度:新兴媒体时代的政治参与环境分析
2.1 新兴媒体环境下的程序民主发展
2.1.1 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
2.1.2 新兴媒体中的程序民主建设
2.2 新兴媒体政治参与环境下的“公意”
2.2.1 网络下的众意
2.2.2 新兴媒体容易引发公共参与行为的激进化
2.2.3 新兴媒体容易引发信息失真
2.3 新兴媒体与公民的责任
2.3.1 网络的隐匿性与公民政治参与责任的淡化
2.3.2 参与主体的不确定性
2.3.3 新兴媒体政治参与对公民的自律有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章 参与的效能:新兴媒体政治参与的范围
3.1 网络政治参与对民主监督的影响
3.1.1 新兴媒体拓宽了民主监督的渠道
3.1.2 新兴媒体给政治权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 网络政治参与提高政治决策的品质
3.2.1 网络舆论与政治决策的公开性
3.2.2 政治性论坛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3.2.3 政治博客的政治影响力
3.3 新兴媒体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
3.3.1 网络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直接民主的发展
3.3.2 网络民主是协商民主的新形式
第四章 加大新兴媒体政治参与的建设力度
4.1 进行制度创新,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视程度
4.1.1 建立网络法律监督机制
4.1.2 政府保障制度的实施
4.1.3 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
4.1.4 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4.2 加强信息监管,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4.2.1 网络实名制的思考
4.2.2 实行网站版主责任制
4.2.3 加强网络公民文化建设
4.3 创建权威群体,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4.3.1 培育网络自发形成的意见领袖
4.3.2 公共知识分子等传统权威的网络化转型
4.3.3 加强网络媒体人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平台影响下的公众网络政治参与演进分析[J]. 周薇.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06)
[2]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特点及其政治影响[J]. 俞怀宁,俞秋阳. 社会主义研究. 2011(05)
[3]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完善[J]. 陈正良,周蓉. 中州学刊. 2011(01)
[4]一种政治沟通的新视角——论执政党与民众之间的网络互动[J]. 李小园.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0(04)
[5]救赎与超越:互联网的民主价值与现实困局[J]. 杨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6]重视民主程序 解决难点问题——全国政协委员畅谈推进政治协商民主决策[J]. 裴季壮. 紫光阁. 2010(04)
[7]网络集群的政治社会学:本质、类型与效用[J]. 杜骏飞,魏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8]网络民主:代议制民主的新发展[J]. 秦娟. 法制与社会. 2009(35)
[9]直接民主与代议制民主的比较分析[J]. 刘毅.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06)
[10]民主与暴政之间——论托克维尔防止多数的暴政的思想[J]. 王卫.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9)
硕士论文
[1]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研究[D]. 杜长春.信阳师范学院 2010
[2]当代网络民主研究[D]. 刁雷.西南大学 2009
[3]网络民主问题研究[D]. 陈丽梅.北方工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12079
【文章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课题的背景
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新兴媒体与政治参与方式的概念解析
1.民主与政治参与
2.作为第五种权力的新兴媒体
3.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
三、课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1. 国外的研究现状
2. 国内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 研究方法
2. 创新点
第一章 政治参与的广度:新兴媒体的政治参与主体分析
1.1 新兴媒体的开放性,增强了公民的主体参与意识
1.1.1 新兴媒体放大了公民对政治的期望值
1.1.2 新兴媒体扩大了政治动员的多元化
1.2 新兴媒体中政治参与主体的特征
1.2.1 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1.2.2 参与主体的平等性
1.2.3 参与主体的互动性
1.3 新兴媒体的政治参与人群分析
1.3.1 公民个体参与
1.3.2 网络共同体
第二章 参与的深度:新兴媒体时代的政治参与环境分析
2.1 新兴媒体环境下的程序民主发展
2.1.1 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
2.1.2 新兴媒体中的程序民主建设
2.2 新兴媒体政治参与环境下的“公意”
2.2.1 网络下的众意
2.2.2 新兴媒体容易引发公共参与行为的激进化
2.2.3 新兴媒体容易引发信息失真
2.3 新兴媒体与公民的责任
2.3.1 网络的隐匿性与公民政治参与责任的淡化
2.3.2 参与主体的不确定性
2.3.3 新兴媒体政治参与对公民的自律有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章 参与的效能:新兴媒体政治参与的范围
3.1 网络政治参与对民主监督的影响
3.1.1 新兴媒体拓宽了民主监督的渠道
3.1.2 新兴媒体给政治权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 网络政治参与提高政治决策的品质
3.2.1 网络舆论与政治决策的公开性
3.2.2 政治性论坛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3.2.3 政治博客的政治影响力
3.3 新兴媒体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
3.3.1 网络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直接民主的发展
3.3.2 网络民主是协商民主的新形式
第四章 加大新兴媒体政治参与的建设力度
4.1 进行制度创新,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视程度
4.1.1 建立网络法律监督机制
4.1.2 政府保障制度的实施
4.1.3 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
4.1.4 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4.2 加强信息监管,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4.2.1 网络实名制的思考
4.2.2 实行网站版主责任制
4.2.3 加强网络公民文化建设
4.3 创建权威群体,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4.3.1 培育网络自发形成的意见领袖
4.3.2 公共知识分子等传统权威的网络化转型
4.3.3 加强网络媒体人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平台影响下的公众网络政治参与演进分析[J]. 周薇.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06)
[2]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特点及其政治影响[J]. 俞怀宁,俞秋阳. 社会主义研究. 2011(05)
[3]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完善[J]. 陈正良,周蓉. 中州学刊. 2011(01)
[4]一种政治沟通的新视角——论执政党与民众之间的网络互动[J]. 李小园.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0(04)
[5]救赎与超越:互联网的民主价值与现实困局[J]. 杨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6]重视民主程序 解决难点问题——全国政协委员畅谈推进政治协商民主决策[J]. 裴季壮. 紫光阁. 2010(04)
[7]网络集群的政治社会学:本质、类型与效用[J]. 杜骏飞,魏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8]网络民主:代议制民主的新发展[J]. 秦娟. 法制与社会. 2009(35)
[9]直接民主与代议制民主的比较分析[J]. 刘毅.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06)
[10]民主与暴政之间——论托克维尔防止多数的暴政的思想[J]. 王卫.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9)
硕士论文
[1]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研究[D]. 杜长春.信阳师范学院 2010
[2]当代网络民主研究[D]. 刁雷.西南大学 2009
[3]网络民主问题研究[D]. 陈丽梅.北方工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12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912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