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中国大学研究(1912-1949)

发布时间:2020-12-12 12:04
  清末民初,国人独立筹办的各类私立学校在中国大地不断涌现。在文化底蕴深厚、保守势力强大的北京,孙中山、宋教仁等国民党元老,为在北方“专门造就国民党人才”,扩大其在北方的势力和影响,于中华民国肇始之年的1912年末在北京筹办一所国民党党办性质的私立大学,初名“国民大学”,后数易其名,终以“中国大学”为世人所知。中国大学以践行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和教育思想为基本宗旨,在办学实践中,积极借鉴日本早稻田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的办学理念和经验,以培养学术独立人才、造就模范国民、厉行国家主义、发扬共和精神、坚持学以致用、践行服务社会为办学方针和理想目标;在教学实践中,颁布《学则》等规章,规范教学行为,实施近代国民教育的基本制度。作为国民党党办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上,高扬“三民主义”的旗帜和政治理想,通过开设经济学、商学系,以“贯彻民生主义”;开设法律系、政治系,以“发展民权主义”;开设国学系、哲学系,以“恢弘民族主义”。这些重点学系在中国大学甚至在当时高校群体中,堪称课程完备、理念新颖、名师荟萃、英才辈出、影响深远。中国大学学生群体热情活跃,追求进步,既具有独立自主意识,又兼备服务社会理念,社会责任感...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大学诞生的背景条件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办学热和私立学校的方兴未艾为中大诞生提供了时代契机
    第二节 北京浓厚的政治文化氛围为中大的诞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缘环境
    第三节 孙中山教育思想和实践为中大的诞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现实依据
    第四节 民初国民党势力与北洋势力的博弈为中大诞生抹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第二章 中国大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艰难缔造、风雨飘摇、披荆斩棘的起步时期
    第二节 苦心经营、立规建制、蓬勃奋进的黄金时期
    第三节 烽火连天、坚持办学、独立前行的艰难时期
    第四节 风云突变、矛盾交织、山穷水尽的衰落时期
第三章 中国大学的办学方针和教学活动
    第一节 中国大学的办学方针
    第二节 中国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第三节 中国大学的学科体系及教学活动
第四章 中大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
    第一节 学生会与平民学校
    第二节 学术型社团及其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三节 文体型社团及其活动
    第四节 中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第五章 中国大学迭宕起伏的学潮学运
    第一节 参与“五四”运动和“二四”抗议活动
    第二节 “三一八”事件与中大学生赵钟钰遇难
    第三节 “九一八”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第四节 “一二九”、“一二一六”运动和“血衣展览”
    第五节 “南下宣传”和“二月雪天”
    第六节 “驱祁”“迎何”学潮
    第七节 争夺校政和“新五四事件”
    第八节 “王玉林事件”
    第九节 “反饥饿”与“罢课”“罢教”风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革命洪流中的中国大学[J]. 赵振声.  北京党史. 2013(02)
[2]一代硕学鸿儒——记中国近代史上传奇人物吴承仕[J]. 李征宙.  教育. 2010(35)
[3]何其巩在抗战中的几个片断[J]. 何嗣珈.  纵横. 2010(09)
[4]从经学家到革命家的吴承仕[J]. 侯刚.  励耘学刊(文学卷). 2009(01)
[5]中国大学:37年的变迁[J]. 关昕.  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 2008(07)
[6]刺刀下的课桌 沦陷区时期的中国大学[J]. 关昕.  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 2008(07)
[7]中国大学及“北方救国会”的抗战历程[J]. 何嗣珌.  纵横. 2007(12)
[8]民国首任北平市长何其巩[J]. 乔凌霄.  北京社会科学. 2003(01)
[9]由旧经学向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转变——吴承仕学术成就初探[J]. 庄华峰.  史学理论研究. 2000(03)
[10]吴承仕和《文史》、《盍旦》[J]. 朱守芬.  史林. 1999(04)

博士论文
[1]中国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研究[D]. 刘建.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大学组织冲突研究[D]. 周玲.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中国大学组织特性历史演变研究[D]. 苗素莲.华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12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912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d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