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视阈下的藏区农牧民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6 16:39
本文在社会变迁的理论背景下,通过借鉴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政治学等其它社会学科的理论和概念,运用经济学方法对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藏区经济、社会变迁进行分析,研究藏区农牧民生计变迁下的环境与文化、游牧文化与经济行为、生存伦理和生存理性;从藏区农牧民生存理性和生计系统的变迁视角,探析藏区游牧生计系统与生态、游牧文化的耦合机制,提出中国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政府意志与农牧民行为的互动弥合机制,从而把握藏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途径。在国家视阈下,研究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政府意志与藏区农牧民行为的互动,关注藏区与国家的协同发展。自上世纪50年代藏区民主改革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藏区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并受到了国家权威的强制性影响,即国家力量是藏区经济社会变迁的重要推动力。从史实看,这种国家干预对藏区经济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和谐、稳定有很大帮助,但同时也破坏了藏区农牧民最基本的家庭经济生活状态和民族生存方式。在比较全面地考察政府意志和新中国对藏区民族工作的发展历程后,聚焦于政府意志和藏区农牧民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这个问题的研究落实在对藏区...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上篇 程式化的事实
绪论
1. 问题的提出
2. 选题意义
3. 理论选择及分析视角
3.1 理论选择
3.2 分析视角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5. 逻辑图及创新点
5.1 研究逻辑图
5.2 创新点
第二章 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藏区经济、社会变迁
1. 国家视阈下的快速现代化进程
2. 特定路径下加速现代化进程所造成的社会性后果
2.1 “扩散”经济发展模式下的藏区经济生活
2.2 藏人在现代化进程中被日益边缘化
2.3 快速现代化下藏人的恐慌心理和无权感
3. 70、80年代出生的藏族年轻人的生存困境
3.1 基础教育存在严重问题
3.2 职业教育的和社会机会缺乏
3.3 生活在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相对被剥夺感的增强催生强化了藏民的民族意识
3.4 对本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迷失和遗忘
4. 现阶段复杂的藏族宗教文化问题
5. 国家对藏区民族政策发展与变迁
5.1 中国历代的民族观与民族政策
5.2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第三章 政府意志和农牧民行为互动
1. 政府意志:游牧定居政策
1.1 游牧民实现定居是构建藏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2 游牧民定居是藏区长治久安的重要决策
1.3 游牧民定居是提高藏区游牧民生活水平的唯一选择
1.4 游牧民定居有利于藏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1.5 游牧民定居有利于推进藏区社会事业发展
2. 农牧民行为
2.1 入住率低,利用效益差
2.2 后续产业发展滞后
2.3 缺乏必需的公共管理
2.4 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
2.5 群众精神生活极度匮乏
3. 融合与冲突
3.1 经典理论与悖论现实
3.2 游牧定居与牧民生存伦理
3.3 对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视角的探讨
3.4 总结
4. 极端现代化的自负与中国藏区的社稷自觉
4.1 程式化的事实:现代增长时代在地域上的扩散
4.2 国家的视角:藏区社会单向度的发展理念
4.3 藏区社会与自觉发展:多样性的恢复和持久力
4.4 结论
4.5 一个思考: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社稷自觉与归宿
下篇 地方实践的演进
第四章 藏区经济发展中的政府意志与经济体制变迁
1. 传统发展主题在藏区的适当性
1.1 均衡发展战略下的藏区经济结构(1949—1977年)
1.2 非均衡发展战略下的中国经济结构(1978—1990年)
1.3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的藏区经济结构(1991年至今)
2. 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缓慢的社会改变
2.1 问题的提出与答案的判别标准
3. 当代藏区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3.1 藏区治理结构的演变
3.2 藏区区域自治下权力结构存在的问题
4. 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化选择
4.1 引言
4.2 理论与现实
4.3 结构化的绩效目标和支援过程
5. 国家视角下藏区经济社会秩序的运作逻辑
5.1 藏区社会中的组织、规范与行为
6. 藏区社会闭合性与开放性的发展路径
6.1 藏区社会的同质性与闭合性
6.2 藏区社会闭合性与开放性的循环
第五章 藏区农牧民生计变迁下的环境与文化
1. 研究区域背景
1.1 自然生态
1.2 人口、社会生活
2. 藏区牧民从游牧到定居的历史回顾
3. 藏区游牧变迁下的生态环境
4. 藏区牧民生机系统、文化价值变迁
5. 生态伦理:人类社会发展的的哲学反思
5.1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历史审视
5.2 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
5.3 生态伦理: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的道德构建
5.4 小结
第六章 游牧文化与藏区农牧民经济行为
1. 农牧民行为功能的改变与“可计算性”的增长
2. 游牧业的发展对藏区国民经济的可能影响
2.1 三江源自然地理环境与游牧经济的关系
2.2 游牧业发展对藏区经济发展的可能影响
2.2.1 藏族传统文化对游牧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2.3 藏族传统观念对游牧经济发展的束缚
2.4 游牧经济对藏族及其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3. 藏区“开放的经济关系”与“封闭的经济关系”
4. 藏区社会的财政行为及对私人经济的负作用
4.1 政府对藏区的财政行为
4.2 藏区社会的财政行为实践
5. 藏区农牧民经济行动的原动力
5.1 检讨现代文明对单一性的崇拜
5.2 游牧文明崇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
5.3 研究游牧文明的现实意义
6. 藏区农牧民经济行为的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
6.1 宗教的“信仰主义”与经济的“理性主义”
6.2 宗教的“神圣性”与经济的“世俗性”
第七章 藏区农牧民的生存伦理和生存理性
1. 藏区农牧民生存伦理对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影响
2. 畜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二元均衡
2.1 藏区人工种草的可行性
2.2 围封草场的实效性
2.3 小结
3. 藏区国民收入的效率-质量分析
3.1 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行分析
3.2 从建立“两型”社会的高度进行分析
4. 藏区国民收入的情景比较
4.1 GDP视角情景比较
4.2 农牧民的收入情景对比
4.3 从文化视角的情景对比
5. 社会基本物品与社会间、社会内的需求变化
5.1 环境恶化、人口增长与老龄化
5.2 国际政治影响
5.3 藏传佛教文化对公共服务的影响
5.4 藏区社会保障问题
5.5 青藏高原公共服务改革的构想
第八章 藏区游牧生计系统与生态、游牧文化的耦合机制
1. 藏区社会秩序、宗教习律与习俗
2. 藏区发展中的政府意志对于经济的意义及其界限
2.1 牧区现代化:国家与市场对牧区的控制与渗透
2.2 定居轮牧:草原空间的网格化
2.3 技术变革:牧业生产的市场化
2.4 传统嬗变:牧业组织的原子化
3. 藏区维持性牧业、草原生态与牧民生计维系
3.1 草原生态系统理论
3.2 藏区传统的牧业方式
3.3 传统牧业与草原生态和牧民生计的维系
3.4 竞争性牧业与草原生态、牧民生计维系
4. 藏区极端非平衡生态系统
4.1 时空异质性
4.2 极端非平衡系统的认知
4.3 草原生态与牧民生计的不可持续
总结 藏区社稷自觉的归宿
第九章 顺应与治理:政府意志与农牧民行为互动弥合机制
1. 弥合机制之一:民族主义的评价标准与经济政策的民族利己主义
2. 弥合机制之二:藏区经济权力主体与治理机制
2.1 中国藏区治理主体结构的演变
2.2 藏区治理主体的构成
2.3 藏区治理主体间权力关系
3. 弥合机制之三:决策统一性与执行灵活性
4. 弥合机制之四:政府意志教化的礼仪性
5. 弥合机制之五:运动性治理机制
6. 弥合机制的衍生性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市场经济中的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主流实践与理论诠释[J]. 曹阳,马德君. 青海民族研究. 2012(02)
[2]农业生产视角下的村落价值[J]. 芦晓春,朱启臻. 农村经济. 2011(10)
[3]结构化选择: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再思考[J]. 吴毅,吴帆. 开放时代. 2011(04)
[4]现代国家建设及中国政治-经济转型的逻辑[J]. 汪庆华. 公共行政评论. 2010(01)
[5]经济、社会变迁与国家重建:改革以来的中国[J]. 马骏. 公共行政评论. 2010(01)
[6]加快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 构建和谐青海新藏区[J]. 黄克谦. 青海金融. 2010(01)
[7]生计变迁下的环境与文化——以乌伦古河富蕴段牧民定居为例[J]. 陈祥军. 开放时代. 2009(11)
[8]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J]. 盖志毅. 草原与草坪. 2009(04)
[9]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建构理念[J]. 朱俊生. 中国医疗前沿. 2008(05)
[10]公共产品供给与西藏农村和谐社会建设[J]. 安七一,杨明洪. 财经科学. 2007(04)
硕士论文
[1]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D]. 鲁洋.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20456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上篇 程式化的事实
绪论
1. 问题的提出
2. 选题意义
3. 理论选择及分析视角
3.1 理论选择
3.2 分析视角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5. 逻辑图及创新点
5.1 研究逻辑图
5.2 创新点
第二章 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藏区经济、社会变迁
1. 国家视阈下的快速现代化进程
2. 特定路径下加速现代化进程所造成的社会性后果
2.1 “扩散”经济发展模式下的藏区经济生活
2.2 藏人在现代化进程中被日益边缘化
2.3 快速现代化下藏人的恐慌心理和无权感
3. 70、80年代出生的藏族年轻人的生存困境
3.1 基础教育存在严重问题
3.2 职业教育的和社会机会缺乏
3.3 生活在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相对被剥夺感的增强催生强化了藏民的民族意识
3.4 对本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迷失和遗忘
4. 现阶段复杂的藏族宗教文化问题
5. 国家对藏区民族政策发展与变迁
5.1 中国历代的民族观与民族政策
5.2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第三章 政府意志和农牧民行为互动
1. 政府意志:游牧定居政策
1.1 游牧民实现定居是构建藏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2 游牧民定居是藏区长治久安的重要决策
1.3 游牧民定居是提高藏区游牧民生活水平的唯一选择
1.4 游牧民定居有利于藏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1.5 游牧民定居有利于推进藏区社会事业发展
2. 农牧民行为
2.1 入住率低,利用效益差
2.2 后续产业发展滞后
2.3 缺乏必需的公共管理
2.4 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
2.5 群众精神生活极度匮乏
3. 融合与冲突
3.1 经典理论与悖论现实
3.2 游牧定居与牧民生存伦理
3.3 对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视角的探讨
3.4 总结
4. 极端现代化的自负与中国藏区的社稷自觉
4.1 程式化的事实:现代增长时代在地域上的扩散
4.2 国家的视角:藏区社会单向度的发展理念
4.3 藏区社会与自觉发展:多样性的恢复和持久力
4.4 结论
4.5 一个思考: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社稷自觉与归宿
下篇 地方实践的演进
第四章 藏区经济发展中的政府意志与经济体制变迁
1. 传统发展主题在藏区的适当性
1.1 均衡发展战略下的藏区经济结构(1949—1977年)
1.2 非均衡发展战略下的中国经济结构(1978—1990年)
1.3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的藏区经济结构(1991年至今)
2. 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缓慢的社会改变
2.1 问题的提出与答案的判别标准
3. 当代藏区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3.1 藏区治理结构的演变
3.2 藏区区域自治下权力结构存在的问题
4. 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化选择
4.1 引言
4.2 理论与现实
4.3 结构化的绩效目标和支援过程
5. 国家视角下藏区经济社会秩序的运作逻辑
5.1 藏区社会中的组织、规范与行为
6. 藏区社会闭合性与开放性的发展路径
6.1 藏区社会的同质性与闭合性
6.2 藏区社会闭合性与开放性的循环
第五章 藏区农牧民生计变迁下的环境与文化
1. 研究区域背景
1.1 自然生态
1.2 人口、社会生活
2. 藏区牧民从游牧到定居的历史回顾
3. 藏区游牧变迁下的生态环境
4. 藏区牧民生机系统、文化价值变迁
5. 生态伦理:人类社会发展的的哲学反思
5.1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历史审视
5.2 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
5.3 生态伦理: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的道德构建
5.4 小结
第六章 游牧文化与藏区农牧民经济行为
1. 农牧民行为功能的改变与“可计算性”的增长
2. 游牧业的发展对藏区国民经济的可能影响
2.1 三江源自然地理环境与游牧经济的关系
2.2 游牧业发展对藏区经济发展的可能影响
2.2.1 藏族传统文化对游牧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2.3 藏族传统观念对游牧经济发展的束缚
2.4 游牧经济对藏族及其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3. 藏区“开放的经济关系”与“封闭的经济关系”
4. 藏区社会的财政行为及对私人经济的负作用
4.1 政府对藏区的财政行为
4.2 藏区社会的财政行为实践
5. 藏区农牧民经济行动的原动力
5.1 检讨现代文明对单一性的崇拜
5.2 游牧文明崇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
5.3 研究游牧文明的现实意义
6. 藏区农牧民经济行为的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
6.1 宗教的“信仰主义”与经济的“理性主义”
6.2 宗教的“神圣性”与经济的“世俗性”
第七章 藏区农牧民的生存伦理和生存理性
1. 藏区农牧民生存伦理对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影响
2. 畜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二元均衡
2.1 藏区人工种草的可行性
2.2 围封草场的实效性
2.3 小结
3. 藏区国民收入的效率-质量分析
3.1 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行分析
3.2 从建立“两型”社会的高度进行分析
4. 藏区国民收入的情景比较
4.1 GDP视角情景比较
4.2 农牧民的收入情景对比
4.3 从文化视角的情景对比
5. 社会基本物品与社会间、社会内的需求变化
5.1 环境恶化、人口增长与老龄化
5.2 国际政治影响
5.3 藏传佛教文化对公共服务的影响
5.4 藏区社会保障问题
5.5 青藏高原公共服务改革的构想
第八章 藏区游牧生计系统与生态、游牧文化的耦合机制
1. 藏区社会秩序、宗教习律与习俗
2. 藏区发展中的政府意志对于经济的意义及其界限
2.1 牧区现代化:国家与市场对牧区的控制与渗透
2.2 定居轮牧:草原空间的网格化
2.3 技术变革:牧业生产的市场化
2.4 传统嬗变:牧业组织的原子化
3. 藏区维持性牧业、草原生态与牧民生计维系
3.1 草原生态系统理论
3.2 藏区传统的牧业方式
3.3 传统牧业与草原生态和牧民生计的维系
3.4 竞争性牧业与草原生态、牧民生计维系
4. 藏区极端非平衡生态系统
4.1 时空异质性
4.2 极端非平衡系统的认知
4.3 草原生态与牧民生计的不可持续
总结 藏区社稷自觉的归宿
第九章 顺应与治理:政府意志与农牧民行为互动弥合机制
1. 弥合机制之一:民族主义的评价标准与经济政策的民族利己主义
2. 弥合机制之二:藏区经济权力主体与治理机制
2.1 中国藏区治理主体结构的演变
2.2 藏区治理主体的构成
2.3 藏区治理主体间权力关系
3. 弥合机制之三:决策统一性与执行灵活性
4. 弥合机制之四:政府意志教化的礼仪性
5. 弥合机制之五:运动性治理机制
6. 弥合机制的衍生性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市场经济中的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主流实践与理论诠释[J]. 曹阳,马德君. 青海民族研究. 2012(02)
[2]农业生产视角下的村落价值[J]. 芦晓春,朱启臻. 农村经济. 2011(10)
[3]结构化选择: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再思考[J]. 吴毅,吴帆. 开放时代. 2011(04)
[4]现代国家建设及中国政治-经济转型的逻辑[J]. 汪庆华. 公共行政评论. 2010(01)
[5]经济、社会变迁与国家重建:改革以来的中国[J]. 马骏. 公共行政评论. 2010(01)
[6]加快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 构建和谐青海新藏区[J]. 黄克谦. 青海金融. 2010(01)
[7]生计变迁下的环境与文化——以乌伦古河富蕴段牧民定居为例[J]. 陈祥军. 开放时代. 2009(11)
[8]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J]. 盖志毅. 草原与草坪. 2009(04)
[9]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建构理念[J]. 朱俊生. 中国医疗前沿. 2008(05)
[10]公共产品供给与西藏农村和谐社会建设[J]. 安七一,杨明洪. 财经科学. 2007(04)
硕士论文
[1]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D]. 鲁洋.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20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920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