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均衡发展与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发布时间:2020-12-21 03:05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就业压力剧增,经济振兴的长期任务更加艰巨,甚至影响到全国经济效率的提升。为了避免积重难返,政府必须主动有为,构建多中心的、适度均衡的国家空间经济体系势在必行。行政区划作为重构大国空间的政策工具,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资源,若能妥善运用则可以推进区域均衡发展。通过在西北和东北地区设置国家第一层级经济中心城市并配套相应的体制机制改革,是完成上述使命的可行路径,是释放潜在生产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打通国内经济循环应对近期危机、实现全国经济空间体系均衡发展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破局之策。
【文章来源】:中国名城. 2020年10期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变化
近年来,我国地缘环境出现重大变迁,中央正加速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对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关系构建的需求,东南沿海距离西部国界空间距离太远,成本极高且鞭长莫及,进一步强化西部地区与亚欧大陆互联互通极为必要。西北地区有一定经济基础、战略地位以及交通区位的城市将有望成为面向欧亚内陆开放的桥头堡与重要节点。此外,对于东北地区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与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的重要途径,连接欧亚、促进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合作的示范作用也日渐凸显,跨境通道、跨境次区域合作、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正快速推进,沿边地区在国际经贸与人文交流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沿边通道正在从边陲末梢向跨境枢纽转变,已成为东北地区深化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7]。与此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线日益凸显出其巨大的航运、军事以及经济价值,东北地区面临愈加复杂的东北亚地缘政治局势。东北亚作为世界上发展基础较好与经济潜力较大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经贸往来日趋密切。随着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加速、俄罗斯远东开发持续升温以及中蒙关系稳步发展,无论是主导图们江经济圈建设还是应对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的激烈竞争,都需要东北地区有更多的国家级中心城市参与。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的经济格局亟待调整,以支撑新时代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剧烈变动下的国家空间战略。3.3 构建多中心的经济地理格局是实现空间正义与社会公平的需要
然而,中西部与东北地区陷入就业危机的可能性最大。因为复工率较低的东南沿海地区,很大部分就业者来自劳动力净流出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无法充分复工必然导致个人滞留原籍,甚至被辞退成为失业人员,造成这些劳工来源地的就业压力激增。这些人口净流出大省包括:中西部地区的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四川省、湖北省和河南省以及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图2)。疫情引发的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可能会长期存在,在此背景下,要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扩大内需也就是当前中央提倡的强化内循环将成为我国应对疫情的重要对策。由于东部地区生产效率相对更高,一旦其生产转向内销,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生产可能会因市场被挤压而下降,这将进一步加剧这两个地区发展和就业的不平衡的格局。图2 人口净流出占每百万常住人口的比重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近年来行政区划调整的逻辑何在?——基于EHA-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J]. 匡贞胜. 公共行政评论. 2020(04)
[2]疫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十五次专题研讨会纪要[J]. 肖金成,沈体雁,凌英凯. 区域经济评论. 2020(04)
[3]职能转变、资源配置与特大镇行政体制改革[J]. 匡贞胜. 中国行政管理. 2020(06)
[4]新冠疫情后东北区域经济振兴与重构机遇与思路[J]. 陈昭彦. 中国商论. 2020(11)
[5]从新冠肺炎事件反思规划理论体系变革[J]. 孙斌栋. 南京社会科学. 2020(04)
[6]东北建设成为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J]. 胡伟,夏成,陈竹. 经济纵横. 2020(02)
[7]新中国70年东北经济发展:回顾与思考[J]. 乔榛,路兴隆. 当代经济研究. 2019(11)
[8]走向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中国新型城镇化格局——建国以来中国城市规模分布演化与影响因素[J]. 孙斌栋,金晓溪,林杰. 地理研究. 2019(01)
[9]协调发展需构建“空间正义”[J]. 张彦,金梦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10]从竞争到伙伴:中国市制改革的政治逻辑[J]. 朱光磊,何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博士论文
[1]在经济集聚中兼顾效率与平衡[D]. 丁嵩.华东师范大学 2017
[2]权力的空间配置与组织的制度创新[D]. 范今朝.华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29068
【文章来源】:中国名城. 2020年10期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变化
近年来,我国地缘环境出现重大变迁,中央正加速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对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关系构建的需求,东南沿海距离西部国界空间距离太远,成本极高且鞭长莫及,进一步强化西部地区与亚欧大陆互联互通极为必要。西北地区有一定经济基础、战略地位以及交通区位的城市将有望成为面向欧亚内陆开放的桥头堡与重要节点。此外,对于东北地区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与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的重要途径,连接欧亚、促进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合作的示范作用也日渐凸显,跨境通道、跨境次区域合作、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正快速推进,沿边地区在国际经贸与人文交流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沿边通道正在从边陲末梢向跨境枢纽转变,已成为东北地区深化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7]。与此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线日益凸显出其巨大的航运、军事以及经济价值,东北地区面临愈加复杂的东北亚地缘政治局势。东北亚作为世界上发展基础较好与经济潜力较大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经贸往来日趋密切。随着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加速、俄罗斯远东开发持续升温以及中蒙关系稳步发展,无论是主导图们江经济圈建设还是应对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的激烈竞争,都需要东北地区有更多的国家级中心城市参与。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的经济格局亟待调整,以支撑新时代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剧烈变动下的国家空间战略。3.3 构建多中心的经济地理格局是实现空间正义与社会公平的需要
然而,中西部与东北地区陷入就业危机的可能性最大。因为复工率较低的东南沿海地区,很大部分就业者来自劳动力净流出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无法充分复工必然导致个人滞留原籍,甚至被辞退成为失业人员,造成这些劳工来源地的就业压力激增。这些人口净流出大省包括:中西部地区的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四川省、湖北省和河南省以及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图2)。疫情引发的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可能会长期存在,在此背景下,要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扩大内需也就是当前中央提倡的强化内循环将成为我国应对疫情的重要对策。由于东部地区生产效率相对更高,一旦其生产转向内销,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生产可能会因市场被挤压而下降,这将进一步加剧这两个地区发展和就业的不平衡的格局。图2 人口净流出占每百万常住人口的比重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近年来行政区划调整的逻辑何在?——基于EHA-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J]. 匡贞胜. 公共行政评论. 2020(04)
[2]疫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十五次专题研讨会纪要[J]. 肖金成,沈体雁,凌英凯. 区域经济评论. 2020(04)
[3]职能转变、资源配置与特大镇行政体制改革[J]. 匡贞胜. 中国行政管理. 2020(06)
[4]新冠疫情后东北区域经济振兴与重构机遇与思路[J]. 陈昭彦. 中国商论. 2020(11)
[5]从新冠肺炎事件反思规划理论体系变革[J]. 孙斌栋. 南京社会科学. 2020(04)
[6]东北建设成为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J]. 胡伟,夏成,陈竹. 经济纵横. 2020(02)
[7]新中国70年东北经济发展:回顾与思考[J]. 乔榛,路兴隆. 当代经济研究. 2019(11)
[8]走向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中国新型城镇化格局——建国以来中国城市规模分布演化与影响因素[J]. 孙斌栋,金晓溪,林杰. 地理研究. 2019(01)
[9]协调发展需构建“空间正义”[J]. 张彦,金梦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10]从竞争到伙伴:中国市制改革的政治逻辑[J]. 朱光磊,何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博士论文
[1]在经济集聚中兼顾效率与平衡[D]. 丁嵩.华东师范大学 2017
[2]权力的空间配置与组织的制度创新[D]. 范今朝.华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290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929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