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运动中的“本土意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5 02:37
对于香港回归以来的一系列政治行动体现出的虚假"本土意识",本文梳理了影响这种本土意识运行机制的三个结构性因素:超级地租、产业结构变动和高等教育文化资本通胀。香港青年的生存状态造成了其本土意识的极端化与政治化,但是这种意识存在内在矛盾。随着"港版国安法"的落实,本文建议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香港特区政府从继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重视民调数据积累和宣传、关注青年发展空间及高等教育改革、占领海外新媒体宣传阵地等四个方面作为未来应对香港青年问题的主要关注点。
【文章来源】:青年探索. 2020年05期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香港青年运动的影响因素模型
2018年7月底,香港特区政府差饷物业估价署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当年6月私人住宅售价指数(用来衡量在楼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售价的转变)升至382.6,而这一指数已连续27个月上升,连续19个月创下新高。租金指数和售价指数从1980年以来也一直呈现不断走高的趋势[6](图2)。香港特区政府的不干预政策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寡头垄断。所谓的补贴住房政策,低收入家庭完全无法获得住房贷款,地产商不断地发展也使其拥有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为了维护香港地区的稳定,香港特区政府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让利于既得利益阶层的政策取向。顾汝德与罗永生等学者批判回归后的新政权“延续了‘官商同谋’的管治格局,也继承了殖民主义的权力分配方式”[7-8]。
香港高等教育变革由来已久,观察其变迁趋势可以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的精英型,变为了90年代的文化资本通胀型[13]。八十年代末期之前,香港仅有的两所大学分别为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1991年香港科技大学的成立,为日后其他学院升级为大学奠定了基础。1994年初,香港政府决定从1995年起把香港理工学院、香港城市理工学院、浸会学院升格为大学。在这一系列改革下香港青年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开始迅速增加,尤其是院校持续增加学士及副学士学位,从学科上看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额增加比例最高。大量增加的高学历人群加剧了竞争,导致不少副学士学位的青年就业前景堪忧[14]。香港社会长期有根深蒂固的“工字不出头”的社会观念,非常重视高等教育,但高等教育文凭价值通胀,加深了学生的心理落差。由此,在香港出现的激进政治行动的群体中除了部分处于社会底层的青年外,还有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准中产青年,其行为甚至更加激进和暴力。他们误以为,采取政治上的激进行为可以纾解其压力情绪,而且还可能获得一定的政治声望,也有获取更多现实利益的可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香港青年“下流”问题:客观状况与主观感受[J]. 赵永佳,叶仲茵. 港澳研究. 2015(03)
[2]社会变迁背景下的1968年法国青年学生运动[J]. 尹辉.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2(06)
[3]社会政策视角下的香港住房政策:积极不干预主义的悖论[J]. 李健正,肖棣文. 公共行政评论. 2009(06)
[4]回顾与展望:九十年代香港高等教育[J]. 邬大光. 比较教育研究. 1997(03)
本文编号:2936787
【文章来源】:青年探索. 2020年05期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香港青年运动的影响因素模型
2018年7月底,香港特区政府差饷物业估价署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当年6月私人住宅售价指数(用来衡量在楼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售价的转变)升至382.6,而这一指数已连续27个月上升,连续19个月创下新高。租金指数和售价指数从1980年以来也一直呈现不断走高的趋势[6](图2)。香港特区政府的不干预政策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寡头垄断。所谓的补贴住房政策,低收入家庭完全无法获得住房贷款,地产商不断地发展也使其拥有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为了维护香港地区的稳定,香港特区政府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让利于既得利益阶层的政策取向。顾汝德与罗永生等学者批判回归后的新政权“延续了‘官商同谋’的管治格局,也继承了殖民主义的权力分配方式”[7-8]。
香港高等教育变革由来已久,观察其变迁趋势可以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的精英型,变为了90年代的文化资本通胀型[13]。八十年代末期之前,香港仅有的两所大学分别为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1991年香港科技大学的成立,为日后其他学院升级为大学奠定了基础。1994年初,香港政府决定从1995年起把香港理工学院、香港城市理工学院、浸会学院升格为大学。在这一系列改革下香港青年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开始迅速增加,尤其是院校持续增加学士及副学士学位,从学科上看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额增加比例最高。大量增加的高学历人群加剧了竞争,导致不少副学士学位的青年就业前景堪忧[14]。香港社会长期有根深蒂固的“工字不出头”的社会观念,非常重视高等教育,但高等教育文凭价值通胀,加深了学生的心理落差。由此,在香港出现的激进政治行动的群体中除了部分处于社会底层的青年外,还有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准中产青年,其行为甚至更加激进和暴力。他们误以为,采取政治上的激进行为可以纾解其压力情绪,而且还可能获得一定的政治声望,也有获取更多现实利益的可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香港青年“下流”问题:客观状况与主观感受[J]. 赵永佳,叶仲茵. 港澳研究. 2015(03)
[2]社会变迁背景下的1968年法国青年学生运动[J]. 尹辉.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2(06)
[3]社会政策视角下的香港住房政策:积极不干预主义的悖论[J]. 李健正,肖棣文. 公共行政评论. 2009(06)
[4]回顾与展望:九十年代香港高等教育[J]. 邬大光. 比较教育研究. 1997(03)
本文编号:2936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936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