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来新加坡和韩国领导人政治身份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1-01-04 18:4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东亚各国积极推动本国的现代化进程,本文主要研究战后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推动现代化的过程中新加坡和韩国领导人政治身份的变迁。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和相关概念界定;第二、三、四章讨论新加坡和韩国从第一代到第三代领导人产生的背景、过程、执政策略,以及领导人政治身份特征;第五章把新加坡和韩国领导人政治身份的变迁做了比较分析。新加坡和韩国第一代领导人具有职业革命家特质,分别以李光耀和李承晚为代表,他们面对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国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殖民统治的力量和合法性削弱,国内要求独立的呼声高涨的状况,他们的主要事业和目标是争取和巩固国家独立。李光耀通过组建人民行动党在选举中获胜成为国家领导人,李承晚在美国的扶持下在朝鲜南部建立亲西方的政权,他们的执政策略都是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独立,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经济。到第二代领导人时国家安全已经有一定的保障,此时国家要进行和平与发展的建设,面对国家落后的经济状况和人民对经济发展的期望,具有技术官僚特质的政治精英登上政治舞台,他们注重发展经济,并通过强化政府权力以及进...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新加坡和韩国第一代领导人的产生与寻求国家独立
一、新加坡和韩国第一代领导人产生的背景
(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二)争取国家和民族独立呼声高涨
二、新加坡和韩国第一代领导人产生的过程
(一)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取得选举胜利
(二)李承晚谋取在朝鲜南部建立政权
三、新加坡和韩国第一代领导人的执政策略
(一)新马分立与新加坡独立建国
(二)韩国引进西式民主与建立美韩同盟
四、新加坡和韩国第一代领导人的政治身份特征
(一)第一代领导人与争取国家独立思想
(二)新加坡和韩国第一代领导人与争取和巩固国家独立
第三章 新加坡和韩国第二代领导人的产生与促进经济发展
一、新加坡和韩国第二代领导人产生的背景
(一)新加坡经济破败与社会断裂分化
(二)韩国经济萧条与政局动荡
二、新加坡和韩国第二代领导人产生的过程
(一)李光耀长期执政与吴作栋接班
(二)朴正熙政变建立军事政权
三、新加坡和韩国第二代领导人的执政策略
(一)新加坡推动经济发展与巩固行政主导体制
(二)韩国全力发展经济与强化政府权力
四、新加坡和韩国第二代领导人的政治身份特征
(一)新加坡和韩国第二代领导人与经济发展
(二)新加坡和韩国第二代领导人与加强中央集权
第四章 新加坡和韩国第三代领导人的产生与民主政治建设
一、新加坡和韩国第三代领导人产生的背景
(一)新加坡民主化与多元化的挑战
(二)韩国民主化运动与政经关系的变化
二、新加坡和韩国第三代领导人产生的过程
(一)新加坡李显龙的子承父业
(二)韩国朴正熙遇刺与“三金”时代的到来
三、新加坡和韩国第三代领导人的执政策略
(一)新加坡李显龙治下的审慎渐进民主
(二)“两金”推动韩国民主化进程
四、新加坡和韩国第三代领导人的政治身份特征
第五章 新加坡和韩国领导人政治身份变迁的比较分析
一、新加坡和韩国领导人政治身份的变迁
二、新加坡和韩国领导人政治身份变迁与政治发展
(一)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
(二)新加坡和韩国领导人政治身份变迁与政治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李光耀的文化认同及其政治取向[J]. 严春宝.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2]政治发展中精英特权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理路径[J]. 张嵛. 学理论. 2017(10)
[3]后李光耀时代新加坡微型政党的发展[J]. 钟丽娇.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7(03)
[4]新加坡言论自由的边界:历史、现实与趋向[J]. 陈相雨. 东南亚研究. 2017(01)
[5]亨廷顿的“政治秩序论”——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J]. 邓渊哲. 法制与社会. 2016(20)
[6]从韩国的修宪过程看其民主化进程[J]. 钟琼.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5)
[7]体系与依附:独立运动时期李承晚的依附外交研究[J]. 朱芹. 当代韩国. 2011(03)
[8]西方精英理论的政治学诠释[J]. 孙龙桦. 学习月刊. 2010(06)
[9]民主治理与民主巩固——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发展困境[J]. 杜继锋. 南洋问题研究. 2007(04)
[10]全球化中的东南亚政治变革——评《东南亚: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J]. 陈雅慧. 当代亚太. 2006(11)
硕士论文
[1]新加坡的精英治国及后李光耀时代的走向[D]. 柯珂.江西师范大学 2017
[2]浅析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D]. 何睦.西北大学 2017
[3]李光耀个性特征对新加坡外交影响研究[D]. 王孔雀.兰州大学 2016
[4]韩国、朝鲜两国领导人更替方式的比较研究[D]. 钱政宇.中共中央党校 2015
[5]金泳三政治改革对韩国民主化产生的影响[D]. 李奉君.延边大学 2012
[6]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府的社会控制方式及其演变[D]. 潘涛.山西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57244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新加坡和韩国第一代领导人的产生与寻求国家独立
一、新加坡和韩国第一代领导人产生的背景
(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二)争取国家和民族独立呼声高涨
二、新加坡和韩国第一代领导人产生的过程
(一)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取得选举胜利
(二)李承晚谋取在朝鲜南部建立政权
三、新加坡和韩国第一代领导人的执政策略
(一)新马分立与新加坡独立建国
(二)韩国引进西式民主与建立美韩同盟
四、新加坡和韩国第一代领导人的政治身份特征
(一)第一代领导人与争取国家独立思想
(二)新加坡和韩国第一代领导人与争取和巩固国家独立
第三章 新加坡和韩国第二代领导人的产生与促进经济发展
一、新加坡和韩国第二代领导人产生的背景
(一)新加坡经济破败与社会断裂分化
(二)韩国经济萧条与政局动荡
二、新加坡和韩国第二代领导人产生的过程
(一)李光耀长期执政与吴作栋接班
(二)朴正熙政变建立军事政权
三、新加坡和韩国第二代领导人的执政策略
(一)新加坡推动经济发展与巩固行政主导体制
(二)韩国全力发展经济与强化政府权力
四、新加坡和韩国第二代领导人的政治身份特征
(一)新加坡和韩国第二代领导人与经济发展
(二)新加坡和韩国第二代领导人与加强中央集权
第四章 新加坡和韩国第三代领导人的产生与民主政治建设
一、新加坡和韩国第三代领导人产生的背景
(一)新加坡民主化与多元化的挑战
(二)韩国民主化运动与政经关系的变化
二、新加坡和韩国第三代领导人产生的过程
(一)新加坡李显龙的子承父业
(二)韩国朴正熙遇刺与“三金”时代的到来
三、新加坡和韩国第三代领导人的执政策略
(一)新加坡李显龙治下的审慎渐进民主
(二)“两金”推动韩国民主化进程
四、新加坡和韩国第三代领导人的政治身份特征
第五章 新加坡和韩国领导人政治身份变迁的比较分析
一、新加坡和韩国领导人政治身份的变迁
二、新加坡和韩国领导人政治身份变迁与政治发展
(一)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
(二)新加坡和韩国领导人政治身份变迁与政治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李光耀的文化认同及其政治取向[J]. 严春宝.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2]政治发展中精英特权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理路径[J]. 张嵛. 学理论. 2017(10)
[3]后李光耀时代新加坡微型政党的发展[J]. 钟丽娇.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7(03)
[4]新加坡言论自由的边界:历史、现实与趋向[J]. 陈相雨. 东南亚研究. 2017(01)
[5]亨廷顿的“政治秩序论”——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J]. 邓渊哲. 法制与社会. 2016(20)
[6]从韩国的修宪过程看其民主化进程[J]. 钟琼.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5)
[7]体系与依附:独立运动时期李承晚的依附外交研究[J]. 朱芹. 当代韩国. 2011(03)
[8]西方精英理论的政治学诠释[J]. 孙龙桦. 学习月刊. 2010(06)
[9]民主治理与民主巩固——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发展困境[J]. 杜继锋. 南洋问题研究. 2007(04)
[10]全球化中的东南亚政治变革——评《东南亚: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J]. 陈雅慧. 当代亚太. 2006(11)
硕士论文
[1]新加坡的精英治国及后李光耀时代的走向[D]. 柯珂.江西师范大学 2017
[2]浅析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D]. 何睦.西北大学 2017
[3]李光耀个性特征对新加坡外交影响研究[D]. 王孔雀.兰州大学 2016
[4]韩国、朝鲜两国领导人更替方式的比较研究[D]. 钱政宇.中共中央党校 2015
[5]金泳三政治改革对韩国民主化产生的影响[D]. 李奉君.延边大学 2012
[6]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府的社会控制方式及其演变[D]. 潘涛.山西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57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957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