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1942-1978)
发布时间:2021-01-11 13:44
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最大的变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生产体制的逐步确立。宏观层面上的文学体制真正有效的实施,必须落实到具体文学形态的创作中。1942至1978年间的新编历史剧,作为与20世纪国家想象有着重要关联的文学形态,它在意识形态化的历史场域中,逐步形成了特定的生产体制和话语规范;同时作为一种微观的制度实践,它具体反映出文学体制的形成和实施,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体制的调节和转向。因此,以它的生产体制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提供我们透视当代文学体制运作实践的一个具体视角;同时亦是进入历史现场和文学现场,考察文学外部各种文化力量角逐,和文学内部诸种要素制约及互动的一条有效的路径。本文以1942-1978年间的新编历史剧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一体化的文学体制如何一步步地将特定的意识形态,编织进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的历史剧中,并逐步确立了与历史剧相适应的管理、创作和评价体系。历史剧参与历史重构和新历史观重塑历史,是执政党贯彻文艺领导权的表现,它是一个从制度到创作乃至知识层面被建构的过程,理清宏观的文学体制如何作用于微观的文学实践,可以从一个层面丰富当代文学生产体制的研究成果。全文分为绪论、正文...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绪论 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与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
一、20世纪戏曲改革与现代历史剧“国家”想象的嬗变
二、新编历史剧的研究现状与本研究的意义及思路
第一章 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生产的背景及演进
第一节 传统及五四经验的“利用”
一、历史意识与历史文学的意义生成
二、古代史剧大众娱乐心理的利用与转换
三、五四史观变革和史剧“新编”的示范
第二节 话剧:作为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建构的外来借鉴
一、新旧剧之争与历史话剧模式的形成
二、国统区抗战史剧中现实主义话剧元素的渗透和整合
三、苏区戏剧对苏联话剧模式的推崇和影响
第三节 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生产的演进
一、左翼史剧唯物史观的初步实践
二、延安史剧: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生产的初步形成
三、从建国到新时期初: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生产的复杂性呈现
第二章 新编历史剧生产管理体制的建构
第一节 毛泽东的新文化想象与历史剧主流指导思想的确立
一、毛泽东新文化想象的形成和内涵特征
二、唯物史观的中国化:新编历史剧指导思想的选择
三、“新编”历史剧:毛泽东新文化想象的寓言叙事
第二节 文化部门、戏改机构与历史剧生产体制化管理的形成
一、新编历史剧生产组织管理的必要性
二、延安平剧革命的初步组织: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组织的雏形
三、建国后旧剧改革的组织配置: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组织的完善
第三节 会演评奖与历史剧审核奖励的组织实施
一、会演评奖:作为新编历史剧审核奖励的一种方式
二、第一次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历史剧会演评奖的一次实践
三、“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十五贯》之于历史剧审核奖励的标杆效应
第四节 “禁戏”与“开放”:基于艺人改造和剧目审查的政策调整
一、新意识形态的“宣传员”:艺人与剧团的身份转换
二、“禁戏”:作为规范历史剧剧目的一种方式
三、开放“禁戏”:基于剧团和艺人生存的历史剧生产政策调整
第三章 新编历史剧创作模式的确立
第一节 体制内历史剧创作主体的行政化和复杂性
一、作家身份转换与史剧创作主体的行政化和组织化
二、郭沫若:国统区历史剧作家“有机化”的榜样效应
三、杨绍董事件:规训解放区历史剧作家的反面警示
第二节 遵命文学与集体创作:新编历史剧意识形态化文本的生成及流变
一、“遵命文学”:基于政治诉求的历史剧生产动机
二、集体创作:历史剧生产组织化实施的方式
三、《三打祝家庄》:作为新编历史剧意识形态化文本生成的典范
第三节 表导演与观众的规范:历史剧再想象的政治调控
一、表导演的规范:历史剧演出过程的监控
二、观众的引导:历史剧“接受”秩序的规约与反拨
第四节 “英雄史观”与“人民史观”
一、历史的“翻转”:政治意义规范下主流史观置换的价值意义
二、“人民”与“英雄”:历史剧两套话语的对接和缝隙
三、《关汉卿》:“人民史观”实践中知识分子话语的“浮出”
第四章 新编历史剧批评范式的运作
第一节 权威话语控制下历史剧批评问题的提出和导向的确立
一、新编历史剧的论争:权威话语控制下史剧批评问题的提出
二、对唯心史观的清算:以唯物史观为史剧唯一批评原则的斗争
三、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史剧批评话语的确立和矛盾
第二节 是“历史”还是“戏剧”:新编历史剧批评的独特性表现
一、“虚”与“实”的辩论:史剧批评中政治评价标准的形成
二、60年代初的史剧论争:“史”与“剧”的政治性解读
三、“有鬼无害论”的批判:对历史剧另一种“真实”的拷问
第三节 新编历史剧“古为今用”功用的传达和强化
一、“古为今用”与“以古讽今”的辩难:历史剧“厚今薄古”功用的强化
二、“翻案”与“影射”:历史剧“古为今用”的过度阐释
三、“卧薪尝胆热”的讨论:“反历史主义”批评的组织和实施
第四节 《海瑞罢官》事件:作为新编历史剧文化批判的个案分析
一、《海瑞罢官》的文本生成:“古为今用”的必然性表达
二、海瑞“原型”与文本形象:唯物史观清理唯心史观的一次话语实践
三、《海瑞罢官》批判事件的文化启示
结语 走向现代的民族情怀
一、新编历史剧与新时期历史剧的衍变
二、当下历史剧的新取向和思考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延安戏改”到“样板戏”——传统戏曲现代化探索过程中的一种结构性关系[J]. 惠雁冰,宋剑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1(09)
[2]现代中国文学的组织化传统[J]. 周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3)
[3]历史剧研究述评[J]. 陈丽芬. 戏剧文学. 2010(08)
[4]“形式”何以成为问题:延安文艺体式变革探因[J]. 沈文慧. 文史哲. 2010(01)
[5]三十年林林总总历史剧——“新时期戏曲历史剧创作学术研讨会”纪要[J]. 维光. 中华戏曲. 2009(02)
[6]历史谱系的祛魅——五四时期现代历史剧的文化阐释[J]. 范志忠. 湖南社会科学. 2009(06)
[7]从“翻案”到“影射”——1960年前后关于“新编历史剧”的讨论[J]. 刘卫东. 文学评论. 2009(06)
[8]从周恩来谈传统戏曲《连环套》说起[J]. 李琦. 党的文献. 2009(04)
[9]改造说书人——1944年延安乡村文化的当代意义[J]. 孙晓忠. 文学评论. 2008(03)
[10]20世纪50年代戏改回忆[J]. 马少波. 当代戏剧. 2008(01)
博士论文
[1]红色神话演绎之路[D]. 张莉.浙江大学 2009
[2]历史话语世界的精魂[D]. 蒋青林.浙江大学 2006
[3]泛政治化语境中的历史叙事[D]. 温潘亚.南京师范大学 2005
[4]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确立[D]. 赵卫东.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徘徊在真实与虚构之间[D]. 陈才俊.华中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2970874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绪论 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与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
一、20世纪戏曲改革与现代历史剧“国家”想象的嬗变
二、新编历史剧的研究现状与本研究的意义及思路
第一章 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生产的背景及演进
第一节 传统及五四经验的“利用”
一、历史意识与历史文学的意义生成
二、古代史剧大众娱乐心理的利用与转换
三、五四史观变革和史剧“新编”的示范
第二节 话剧:作为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建构的外来借鉴
一、新旧剧之争与历史话剧模式的形成
二、国统区抗战史剧中现实主义话剧元素的渗透和整合
三、苏区戏剧对苏联话剧模式的推崇和影响
第三节 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生产的演进
一、左翼史剧唯物史观的初步实践
二、延安史剧: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生产的初步形成
三、从建国到新时期初: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生产的复杂性呈现
第二章 新编历史剧生产管理体制的建构
第一节 毛泽东的新文化想象与历史剧主流指导思想的确立
一、毛泽东新文化想象的形成和内涵特征
二、唯物史观的中国化:新编历史剧指导思想的选择
三、“新编”历史剧:毛泽东新文化想象的寓言叙事
第二节 文化部门、戏改机构与历史剧生产体制化管理的形成
一、新编历史剧生产组织管理的必要性
二、延安平剧革命的初步组织: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组织的雏形
三、建国后旧剧改革的组织配置: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组织的完善
第三节 会演评奖与历史剧审核奖励的组织实施
一、会演评奖:作为新编历史剧审核奖励的一种方式
二、第一次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历史剧会演评奖的一次实践
三、“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十五贯》之于历史剧审核奖励的标杆效应
第四节 “禁戏”与“开放”:基于艺人改造和剧目审查的政策调整
一、新意识形态的“宣传员”:艺人与剧团的身份转换
二、“禁戏”:作为规范历史剧剧目的一种方式
三、开放“禁戏”:基于剧团和艺人生存的历史剧生产政策调整
第三章 新编历史剧创作模式的确立
第一节 体制内历史剧创作主体的行政化和复杂性
一、作家身份转换与史剧创作主体的行政化和组织化
二、郭沫若:国统区历史剧作家“有机化”的榜样效应
三、杨绍董事件:规训解放区历史剧作家的反面警示
第二节 遵命文学与集体创作:新编历史剧意识形态化文本的生成及流变
一、“遵命文学”:基于政治诉求的历史剧生产动机
二、集体创作:历史剧生产组织化实施的方式
三、《三打祝家庄》:作为新编历史剧意识形态化文本生成的典范
第三节 表导演与观众的规范:历史剧再想象的政治调控
一、表导演的规范:历史剧演出过程的监控
二、观众的引导:历史剧“接受”秩序的规约与反拨
第四节 “英雄史观”与“人民史观”
一、历史的“翻转”:政治意义规范下主流史观置换的价值意义
二、“人民”与“英雄”:历史剧两套话语的对接和缝隙
三、《关汉卿》:“人民史观”实践中知识分子话语的“浮出”
第四章 新编历史剧批评范式的运作
第一节 权威话语控制下历史剧批评问题的提出和导向的确立
一、新编历史剧的论争:权威话语控制下史剧批评问题的提出
二、对唯心史观的清算:以唯物史观为史剧唯一批评原则的斗争
三、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史剧批评话语的确立和矛盾
第二节 是“历史”还是“戏剧”:新编历史剧批评的独特性表现
一、“虚”与“实”的辩论:史剧批评中政治评价标准的形成
二、60年代初的史剧论争:“史”与“剧”的政治性解读
三、“有鬼无害论”的批判:对历史剧另一种“真实”的拷问
第三节 新编历史剧“古为今用”功用的传达和强化
一、“古为今用”与“以古讽今”的辩难:历史剧“厚今薄古”功用的强化
二、“翻案”与“影射”:历史剧“古为今用”的过度阐释
三、“卧薪尝胆热”的讨论:“反历史主义”批评的组织和实施
第四节 《海瑞罢官》事件:作为新编历史剧文化批判的个案分析
一、《海瑞罢官》的文本生成:“古为今用”的必然性表达
二、海瑞“原型”与文本形象:唯物史观清理唯心史观的一次话语实践
三、《海瑞罢官》批判事件的文化启示
结语 走向现代的民族情怀
一、新编历史剧与新时期历史剧的衍变
二、当下历史剧的新取向和思考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延安戏改”到“样板戏”——传统戏曲现代化探索过程中的一种结构性关系[J]. 惠雁冰,宋剑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1(09)
[2]现代中国文学的组织化传统[J]. 周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3)
[3]历史剧研究述评[J]. 陈丽芬. 戏剧文学. 2010(08)
[4]“形式”何以成为问题:延安文艺体式变革探因[J]. 沈文慧. 文史哲. 2010(01)
[5]三十年林林总总历史剧——“新时期戏曲历史剧创作学术研讨会”纪要[J]. 维光. 中华戏曲. 2009(02)
[6]历史谱系的祛魅——五四时期现代历史剧的文化阐释[J]. 范志忠. 湖南社会科学. 2009(06)
[7]从“翻案”到“影射”——1960年前后关于“新编历史剧”的讨论[J]. 刘卫东. 文学评论. 2009(06)
[8]从周恩来谈传统戏曲《连环套》说起[J]. 李琦. 党的文献. 2009(04)
[9]改造说书人——1944年延安乡村文化的当代意义[J]. 孙晓忠. 文学评论. 2008(03)
[10]20世纪50年代戏改回忆[J]. 马少波. 当代戏剧. 2008(01)
博士论文
[1]红色神话演绎之路[D]. 张莉.浙江大学 2009
[2]历史话语世界的精魂[D]. 蒋青林.浙江大学 2006
[3]泛政治化语境中的历史叙事[D]. 温潘亚.南京师范大学 2005
[4]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确立[D]. 赵卫东.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徘徊在真实与虚构之间[D]. 陈才俊.华中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2970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970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