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改善地方民生公共服务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7 09:0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但在民生类公共服务领域却积累了大量的“欠账”,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在以GDP为考核核心的政治晋升激励下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将地区财政资源投向于能够计入当期生产函数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而非民生领域。因此,如何修正这种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有选择性的偏好是改善我国民生类公共服务发展的关键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当前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从制度内自上而下的财政分权制度改革和官员考核激励体系调整进行切入。那么除此之外,是否可以在制度外寻找一种自下而上的外在约束(或监督)修正地方政府的负向激励进而达到改善地方民生类公共服务发展的目标?这便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研究认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发展能够成为制度外制约地方政府负向激励的外在约束条件。首先,互联网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幅降低了信息的制造成本和传播成本,削弱了地方政府与居民的信息不对称,便利了居民对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监督提高了居民参与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能力,这最终有利于居民日益强烈的民生类公共服务诉求影响地方政府公共决策进而加大对民生类公共服务的投入。其次,腐败是扭曲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的重要原因。...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特色财政分权理论演进与民生公共服务的关系
1.2.2 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研究对民生公共服务的缺失
1.2.3 腐败研究对民生公共服务的缺失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图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互联网改善地方民生公共服务发展的理论机制
2.1 互联网改善地方民生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基于地方财政民生回应的影响机制
2.1.1 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地方政府财政回应
2.1.2 “用手投票”不是政府财政回应的唯一机制
2.1.3 网络社会下中国地方政府财政回应的理论机制
2.2 互联网改善地方民生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基于腐败的影响机制
2.2.1 互联网等现代ICT技术降低腐败的理论机制
2.2.2 腐败降低地方民生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理论机制
2.2.3 信息通信能力改善地方民生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理论机制
2.3 互联网改善地方民生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基于居民关注的影响机制
2.3.1 网络社会下居民民生公共服务诉求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转变
2.3.2 自上而下考核式激励的缺陷
2.3.3 互联网实现居民自下而上关注民生公共服务的技术条件
2.3.4 互联网对民生公共服务的治理作用
第三章 我国互联网信息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信息社会整体发展状况分析
3.2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信息社会发展分析
3.3 我国各省份信息社会发展分析
第四章 互联网改善地方民生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地方财政民生回应的影响机制
4.1 问题提出
4.2 地方政府财政民生回应的衡量
4.3 变量说明和数据描述
4.4 实证检验
4.5 稳健性检验
4.6 互联网对地方公共服务水平的间接影响机制检验
4.7 互联网发展对东中西三个区域政府财政回应检验
第五章 互联网改善地方民生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腐败的影响机制
5.1 问题提出
5.2 信息通信能力指数构建
5.2.1 信息通信能力指数构建的理论基础
5.2.2 数据标准化计算
5.2.3 指数权重确定
5.2.4 指数合成
5.2.5 信息通信能力指数分析
5.3 互联网和制度环境影响腐败治理的实证分析
5.3.1 变量选取
5.3.2 PVAR模型检验
5.3.3 脉冲响应图分析
5.3.4 方差分解表分析
5.4 腐败与地方民生发展-基于互联网和制度环境的实证分析
5.4.1 模型设定
5.4.2 数据来源
5.4.3 模型估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互联网改善地方民生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居民关注的影响机制
6.1 问题提出
6.2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6.2.1 实证研究方法
6.3 数据说明与数据处理
6.4 变量说明
6.4.1 因变量说明
6.4.2 核心解释变量
6.4.3 控制变量
6.5 实证结果分析
6.6 内生性处理-基于工具变量的因果关系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众诉求对地区环境治理的门槛效应研究[J]. 邓彦龙,王旻. 生态经济. 2017(12)
[2]地方政府预算是以收定支吗?——一个结构性因果关系理论假说[J]. 郭婧,贾俊雪. 经济研究. 2017(10)
[3]地方税收竞争、企业利润与门槛效应[J]. 唐飞鹏. 中国工业经济. 2017(07)
[4]互联网使用会影响公众对医生的信任吗?——基于数据CSS2013的实证分析[J]. 朱博文,罗教讲. 江苏社会科学. 2017(03)
[5]互联网使用对公民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基于CGSS2010数据的工具变量分析[J]. 施灿业. 江淮论坛. 2017(02)
[6]网络舆情是否影响股市行情? 基于新浪微博大数据的ARDL模型边限分析[J]. 陈云松,严飞. 社会. 2017(02)
[7]互联网使用对政治机构信任的影响研究:民主政治的环境因素[J]. 游宇,王正绪,余莎.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7(01)
[8]当代青年的互联网使用与社会信任——基于CGSS2013数据的实证研究[J]. 赵晓航,李建新. 青年研究. 2017(01)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联网传播状况调查报告(2016)[J]. 张洪忠,苏世兰,侯振武,马思源,张永芝,梁天屹,刘竹凌,闫佳琦,王静秋,刘婧媛,田立鹏.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6(06)
[10]顺应互联网时代网民需求的政府统计服务策略选择——基于百度指数的统计数据搜索情况分析[J]. 卢川川. 中国统计. 2016(12)
博士论文
[1]我国互联网上公民话语力量与政府权力的博弈[D]. 胡颖.南京师范大学 2016
[2]中国环境治理中的多元主体交互影响机制及实证研究[D]. 金培振.湖南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基于网络问政的政府回应机制优化研究[D]. 吴旭刚.湘潭大学 2017
[2]当代中国公众诉求与政府回应互动机制研究[D]. 郑斌.上海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37762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特色财政分权理论演进与民生公共服务的关系
1.2.2 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研究对民生公共服务的缺失
1.2.3 腐败研究对民生公共服务的缺失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图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互联网改善地方民生公共服务发展的理论机制
2.1 互联网改善地方民生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基于地方财政民生回应的影响机制
2.1.1 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地方政府财政回应
2.1.2 “用手投票”不是政府财政回应的唯一机制
2.1.3 网络社会下中国地方政府财政回应的理论机制
2.2 互联网改善地方民生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基于腐败的影响机制
2.2.1 互联网等现代ICT技术降低腐败的理论机制
2.2.2 腐败降低地方民生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理论机制
2.2.3 信息通信能力改善地方民生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理论机制
2.3 互联网改善地方民生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基于居民关注的影响机制
2.3.1 网络社会下居民民生公共服务诉求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转变
2.3.2 自上而下考核式激励的缺陷
2.3.3 互联网实现居民自下而上关注民生公共服务的技术条件
2.3.4 互联网对民生公共服务的治理作用
第三章 我国互联网信息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信息社会整体发展状况分析
3.2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信息社会发展分析
3.3 我国各省份信息社会发展分析
第四章 互联网改善地方民生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地方财政民生回应的影响机制
4.1 问题提出
4.2 地方政府财政民生回应的衡量
4.3 变量说明和数据描述
4.4 实证检验
4.5 稳健性检验
4.6 互联网对地方公共服务水平的间接影响机制检验
4.7 互联网发展对东中西三个区域政府财政回应检验
第五章 互联网改善地方民生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腐败的影响机制
5.1 问题提出
5.2 信息通信能力指数构建
5.2.1 信息通信能力指数构建的理论基础
5.2.2 数据标准化计算
5.2.3 指数权重确定
5.2.4 指数合成
5.2.5 信息通信能力指数分析
5.3 互联网和制度环境影响腐败治理的实证分析
5.3.1 变量选取
5.3.2 PVAR模型检验
5.3.3 脉冲响应图分析
5.3.4 方差分解表分析
5.4 腐败与地方民生发展-基于互联网和制度环境的实证分析
5.4.1 模型设定
5.4.2 数据来源
5.4.3 模型估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互联网改善地方民生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居民关注的影响机制
6.1 问题提出
6.2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6.2.1 实证研究方法
6.3 数据说明与数据处理
6.4 变量说明
6.4.1 因变量说明
6.4.2 核心解释变量
6.4.3 控制变量
6.5 实证结果分析
6.6 内生性处理-基于工具变量的因果关系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众诉求对地区环境治理的门槛效应研究[J]. 邓彦龙,王旻. 生态经济. 2017(12)
[2]地方政府预算是以收定支吗?——一个结构性因果关系理论假说[J]. 郭婧,贾俊雪. 经济研究. 2017(10)
[3]地方税收竞争、企业利润与门槛效应[J]. 唐飞鹏. 中国工业经济. 2017(07)
[4]互联网使用会影响公众对医生的信任吗?——基于数据CSS2013的实证分析[J]. 朱博文,罗教讲. 江苏社会科学. 2017(03)
[5]互联网使用对公民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基于CGSS2010数据的工具变量分析[J]. 施灿业. 江淮论坛. 2017(02)
[6]网络舆情是否影响股市行情? 基于新浪微博大数据的ARDL模型边限分析[J]. 陈云松,严飞. 社会. 2017(02)
[7]互联网使用对政治机构信任的影响研究:民主政治的环境因素[J]. 游宇,王正绪,余莎.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7(01)
[8]当代青年的互联网使用与社会信任——基于CGSS2013数据的实证研究[J]. 赵晓航,李建新. 青年研究. 2017(01)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联网传播状况调查报告(2016)[J]. 张洪忠,苏世兰,侯振武,马思源,张永芝,梁天屹,刘竹凌,闫佳琦,王静秋,刘婧媛,田立鹏.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6(06)
[10]顺应互联网时代网民需求的政府统计服务策略选择——基于百度指数的统计数据搜索情况分析[J]. 卢川川. 中国统计. 2016(12)
博士论文
[1]我国互联网上公民话语力量与政府权力的博弈[D]. 胡颖.南京师范大学 2016
[2]中国环境治理中的多元主体交互影响机制及实证研究[D]. 金培振.湖南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基于网络问政的政府回应机制优化研究[D]. 吴旭刚.湘潭大学 2017
[2]当代中国公众诉求与政府回应互动机制研究[D]. 郑斌.上海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37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037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