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4 02:01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是其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历程开始并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研究是上承清朝末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研究和下启新中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研究的关键性、重要性研究内容。对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进行深度、整体的系统研究,全面考察变迁历程、分析政策影响因素、揭示教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寻求其与我国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政策领域的渊源性密切联系,以史鉴今,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科学、具体和深入的了解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研究的整体、系统内容,同时也是对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这个研究领域成果的充实,将会对教育史学科体系尤其是民国时期教育研究体系的完美构建,也会对推动我们当前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科学发展、完善与超越储存着智慧、启迪着思绪,表现出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具有十分深远的借鉴性和引导性的影响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教育学、政策学等相关理论,共分为六部分内容试图对民国时期38年时间内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变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主要是...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三) 相关文献综述
(四) 研究价值
(五) 研究方法
一、 民国前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发轫与渐进(1912—1926)
(一) 发轫阶段(1912—1916)
1. 民初农村基础教育方针的提出
2. “壬子·癸丑学制”的颁行
3. 县市级教育行政制度的改革
4. 《强迫教育办法》和《整理教育方案》的拟定
5. 封建复古教育思潮的回溯
(二) 渐进阶段(1917—1926)
1. 《全国教育计划书》的公布
2. 地方教育行政制度的改革
3. 白话文和国语的推行
4. “壬戌学制”(1922 年新学制)的颁行
5. 个案研究: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实施概况
6. 义务教育相关政策的议决
二、 民国中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改革与发展(1927—1936)
(一) 改革阶段(1927—1931)
1. 基础教育行政组织的演变
2. 三民主义基础教育宗旨的推行
3. 《实施三民主义乡村教育案》的颁行
4. 《乡村小学充实儿童学额办法》的实施
(二) 发展阶段(1932—1936)
1. 初等教育制度政策的发展
2. 国民义务教育体系的完善
3. 个案研究:广西省、江苏省基础教育政策实施概况
三、 民国后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调整与拓展(1937—1949)
(一) 调整阶段(1937—1944)
1. 战时农村基础教育政策方针的确立
2. 各项训育制度的施行
3. “新县制”下《国民教育实施纲领》的订定
4. 国民基础教育的各项规定
(二) 拓展阶段(1945—1949)
1. 《全国实施国民教育第二次五年计划》的推行
2. 国民基础教育的其他规定
四、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及根本特征
(一) 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
1. 国际环境因素
2. 国内环境因素
(二) 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路径
1. 改革学制系统
2. 重视义务教育
3. 强化政治目的
(三) 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1. 农村基础教育政策框架体系日趋完善
2. 始终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放在首要战略地位
3. 规范、法治的科学化发展过程
4. 模仿、探索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五、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现实启示
(一) 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1. 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经费投入
2. 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灵活变通
(二) 确保农村基础教育政策体系科学化
(三) 强调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制定本土化
(四) 提高国民接受基础教育参与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062363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三) 相关文献综述
(四) 研究价值
(五) 研究方法
一、 民国前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发轫与渐进(1912—1926)
(一) 发轫阶段(1912—1916)
1. 民初农村基础教育方针的提出
2. “壬子·癸丑学制”的颁行
3. 县市级教育行政制度的改革
4. 《强迫教育办法》和《整理教育方案》的拟定
5. 封建复古教育思潮的回溯
(二) 渐进阶段(1917—1926)
1. 《全国教育计划书》的公布
2. 地方教育行政制度的改革
3. 白话文和国语的推行
4. “壬戌学制”(1922 年新学制)的颁行
5. 个案研究: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实施概况
6. 义务教育相关政策的议决
二、 民国中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改革与发展(1927—1936)
(一) 改革阶段(1927—1931)
1. 基础教育行政组织的演变
2. 三民主义基础教育宗旨的推行
3. 《实施三民主义乡村教育案》的颁行
4. 《乡村小学充实儿童学额办法》的实施
(二) 发展阶段(1932—1936)
1. 初等教育制度政策的发展
2. 国民义务教育体系的完善
3. 个案研究:广西省、江苏省基础教育政策实施概况
三、 民国后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调整与拓展(1937—1949)
(一) 调整阶段(1937—1944)
1. 战时农村基础教育政策方针的确立
2. 各项训育制度的施行
3. “新县制”下《国民教育实施纲领》的订定
4. 国民基础教育的各项规定
(二) 拓展阶段(1945—1949)
1. 《全国实施国民教育第二次五年计划》的推行
2. 国民基础教育的其他规定
四、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及根本特征
(一) 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
1. 国际环境因素
2. 国内环境因素
(二) 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路径
1. 改革学制系统
2. 重视义务教育
3. 强化政治目的
(三) 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1. 农村基础教育政策框架体系日趋完善
2. 始终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放在首要战略地位
3. 规范、法治的科学化发展过程
4. 模仿、探索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五、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现实启示
(一) 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1. 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经费投入
2. 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灵活变通
(二) 确保农村基础教育政策体系科学化
(三) 强调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制定本土化
(四) 提高国民接受基础教育参与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062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062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