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下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3 14:44
共享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三农问题”历来备受关注,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依然聚焦“三农”问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多学科综合分析法、例证分析法等方法助力研究共享发展下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的提升路径。共享发展理念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描绘的科学社会主义、从毛泽东到胡锦涛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共同富裕思想的探索与实践及西方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来源。共享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获得感”强调一种客观上实实在在的“得到”,包含“给”与“得”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共享发展提升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成就与挑战并存。究其原因,经济贫穷是农村弱势群获得感匮乏的首要原因;政治参与不足导致农村弱势群体政治领域缺少获得感;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缺位致使农村弱势群体文化领域欠缺获得感;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造成农村弱势群体社会领域缺失获得感和自然环境禀赋差引致农...
【文章来源】: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选题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共享发展与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的理论剖析
2.1 共享发展的理论溯源与基本内涵
2.1.1 共享发展的理论溯源
2.1.2 共享发展的基本内涵
2.2 农村弱势群体的概念界定与基本特征
2.2.1 弱势群体、农村弱势群体概念界定
2.2.2 农村弱势群体的主要构成与基本特征
2.3 共享发展下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的基本内涵与时代意义
2.3.1 共享发展下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的基本内涵
2.3.2 以共享发展提升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的时代意义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的现状与原因探究
3.1 十八大以来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取得的成就
3.1.1 农村弱势群体人口大幅减少
3.1.2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3.1.3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弱势群体增收步伐加快
3.1.4 扶贫开发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
3.2 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不足的具体表现
3.2.1 农村弱势群体经济领域获得感不足
3.2.2 农村弱势群体政治领域获得感缺失
3.2.3 农村弱势群体文化领域获得感欠缺
3.2.4 农村弱势群体社会领域获得感短缺
3.2.5 农村弱势群体生态领域获得感缺少
3.3 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不足的原因探究
3.3.1 经济贫穷是农村弱势群获得感匮乏的首要原因
3.3.2 政治参与不足导致农村弱势群体政治领域缺少获得感
3.3.3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缺位致使农村弱势群体文化领域欠缺获得感
3.3.4 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造成农村弱势群体社会领域缺失获得感
3.3.5 自然环境禀赋差引致农村弱势群体生态领域缺乏获得感
第四章 共享发展下提升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的实践路径
4.1 经济层面,优化财富分配、发展特色产业
4.1.1 优化社会财富分配,构建合理收入分配格局
4.1.2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
4.1.3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4.1.4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使农村弱势群体充分就业
4.2 政治层面,完善村民自治、健全社会法制
4.2.1 实现人大代表候选人的多元化和代表性
4.2.2 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确保农村弱势群体参与政治生活
4.2.3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4.3 文化层面,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培育乡村文化
4.3.1 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贫困地区教育质量
4.3.2 尽快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近入学制度
4.3.3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培育乡村文化
4.4 社会层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密织共享发展保障网
4.4.1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
4.4.2 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4.4.3 解决农村弱势群体住房问题
4.4.4 健全农村弱势群体救助体系
4.5 生态层面,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特殊地区异地搬迁
4.5.1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4.5.2 加强贫困村村容村貌整治
4.5.3 特殊地区实施异地搬迁工程
第五章 共享发展下提升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的未来指向
5.1 坚持人民主体共享取向,重视农村弱势群体主体作用的发挥
5.1.1 强化农村弱势群体脱贫的宣传教育
5.1.2 加强农村弱势群体自身能力建设
5.1.3 重视农村弱势群体主体作用的发挥
5.2 坚持发展均等化旨向,满足农村弱势群体多元获得感
5.2.1 构建共享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
5.2.2 精准匹配资源投入满足农村弱势群体需求
5.2.3 积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
5.3 坚持价值共享导向,构筑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的价值体系
5.3.1 贯彻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底线思维
5.3.2 坚持成果共享的利益导向
5.3.3 坚持反映民意的价值导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共享发展理念视域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研究[J]. 崔霞.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04)
[2]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弱势群体的增收路径[J]. 曾静. 农业经济. 2017(09)
[3]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与实践指向——《神圣家族》所反映的群众史观[J]. 李亚.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5)
[4]强化文化扶贫 助推全面小康[J]. 欧阳雪梅.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7(08)
[5]收入结构、收入不平等与农村家庭贫困[J]. 江克忠,刘生龙. 中国农村经济. 2017(08)
[6]走向共享发展:中国发展正义道路的出场逻辑[J]. 任平,吕鸣章. 南京社会科学. 2017(08)
[7]精准扶贫战略的现实困境与突破[J]. 王志立. 领导科学. 2017(23)
[8]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哲学向度及其现实指向[J]. 许海东,郑茸. 学术论坛. 2017(02)
[9]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创新[J]. 柳礼泉,汤素娥.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05)
[10]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多维特征分析[J]. 张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硕士论文
[1]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视野下的共享发展[D]. 吴越洋.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
[2]农村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现状研究[D]. 温志杰.成都理工大学 2015
[3]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 马艺铭.辽宁师范大学 2014
[4]我国农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研究[D]. 赵春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35491
【文章来源】: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选题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共享发展与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的理论剖析
2.1 共享发展的理论溯源与基本内涵
2.1.1 共享发展的理论溯源
2.1.2 共享发展的基本内涵
2.2 农村弱势群体的概念界定与基本特征
2.2.1 弱势群体、农村弱势群体概念界定
2.2.2 农村弱势群体的主要构成与基本特征
2.3 共享发展下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的基本内涵与时代意义
2.3.1 共享发展下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的基本内涵
2.3.2 以共享发展提升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的时代意义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的现状与原因探究
3.1 十八大以来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取得的成就
3.1.1 农村弱势群体人口大幅减少
3.1.2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3.1.3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弱势群体增收步伐加快
3.1.4 扶贫开发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
3.2 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不足的具体表现
3.2.1 农村弱势群体经济领域获得感不足
3.2.2 农村弱势群体政治领域获得感缺失
3.2.3 农村弱势群体文化领域获得感欠缺
3.2.4 农村弱势群体社会领域获得感短缺
3.2.5 农村弱势群体生态领域获得感缺少
3.3 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不足的原因探究
3.3.1 经济贫穷是农村弱势群获得感匮乏的首要原因
3.3.2 政治参与不足导致农村弱势群体政治领域缺少获得感
3.3.3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缺位致使农村弱势群体文化领域欠缺获得感
3.3.4 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造成农村弱势群体社会领域缺失获得感
3.3.5 自然环境禀赋差引致农村弱势群体生态领域缺乏获得感
第四章 共享发展下提升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的实践路径
4.1 经济层面,优化财富分配、发展特色产业
4.1.1 优化社会财富分配,构建合理收入分配格局
4.1.2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
4.1.3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4.1.4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使农村弱势群体充分就业
4.2 政治层面,完善村民自治、健全社会法制
4.2.1 实现人大代表候选人的多元化和代表性
4.2.2 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确保农村弱势群体参与政治生活
4.2.3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4.3 文化层面,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培育乡村文化
4.3.1 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贫困地区教育质量
4.3.2 尽快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近入学制度
4.3.3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培育乡村文化
4.4 社会层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密织共享发展保障网
4.4.1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
4.4.2 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4.4.3 解决农村弱势群体住房问题
4.4.4 健全农村弱势群体救助体系
4.5 生态层面,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特殊地区异地搬迁
4.5.1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4.5.2 加强贫困村村容村貌整治
4.5.3 特殊地区实施异地搬迁工程
第五章 共享发展下提升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的未来指向
5.1 坚持人民主体共享取向,重视农村弱势群体主体作用的发挥
5.1.1 强化农村弱势群体脱贫的宣传教育
5.1.2 加强农村弱势群体自身能力建设
5.1.3 重视农村弱势群体主体作用的发挥
5.2 坚持发展均等化旨向,满足农村弱势群体多元获得感
5.2.1 构建共享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
5.2.2 精准匹配资源投入满足农村弱势群体需求
5.2.3 积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
5.3 坚持价值共享导向,构筑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的价值体系
5.3.1 贯彻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底线思维
5.3.2 坚持成果共享的利益导向
5.3.3 坚持反映民意的价值导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共享发展理念视域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研究[J]. 崔霞.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04)
[2]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弱势群体的增收路径[J]. 曾静. 农业经济. 2017(09)
[3]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与实践指向——《神圣家族》所反映的群众史观[J]. 李亚.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5)
[4]强化文化扶贫 助推全面小康[J]. 欧阳雪梅.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7(08)
[5]收入结构、收入不平等与农村家庭贫困[J]. 江克忠,刘生龙. 中国农村经济. 2017(08)
[6]走向共享发展:中国发展正义道路的出场逻辑[J]. 任平,吕鸣章. 南京社会科学. 2017(08)
[7]精准扶贫战略的现实困境与突破[J]. 王志立. 领导科学. 2017(23)
[8]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哲学向度及其现实指向[J]. 许海东,郑茸. 学术论坛. 2017(02)
[9]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创新[J]. 柳礼泉,汤素娥.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05)
[10]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多维特征分析[J]. 张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硕士论文
[1]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视野下的共享发展[D]. 吴越洋.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
[2]农村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现状研究[D]. 温志杰.成都理工大学 2015
[3]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 马艺铭.辽宁师范大学 2014
[4]我国农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研究[D]. 赵春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35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135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