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意象 ——杜威、罗素、萨特和哈贝马斯的中国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7 21:17
就像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常常思考“我是谁,从哪来,要到哪去?”一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和未来的探讨,也离不开它是什么,如何产生以及未来发展的考虑。本文从“西方”这一旁观者的视角出发,选择曾经来华访问的杜威、罗素、萨特和哈贝马斯四位思想家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总结他们对中国不同发展时期的认识和看法,评析他们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以期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中国在西方学者眼中形象的演变,以及中国道路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在论述过程中,本文以时间和逻辑两条主线展开,时间主线以杜威、罗素、萨特和哈贝马斯四位思想家的来华先后顺序展开,逻辑主线以中国道路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展开,主要以五四期间知识分子对中国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以及改革开放后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线索。随着东西方的变化和发展,虽然西方中国观不断变迁,但始终难以呈现出完整的中国形象,并受观察者自身综合背景影响而表现出不同倾向。由于时空背景的差异,杜威、罗素、萨特和哈贝马斯也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提出了看法和认识。杜威通过东西文明的对比来认识中国文化,由于难以契合中国实际,他寻求一个具有共同生活的社会的中国社...
【文章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26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内关于西方中国观的译介
(二) 西方中国观的总体性研究
(三) 对杜威、罗素、萨特和哈贝马斯的中国观之研究
1、杜威(John Dewey)
2、罗素(Bertrand Russell)
3、萨特(Jean-Paul Sartre)
4、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
四、研究方法、结构和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结构安排和主要论点
(三) 创新、难点与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以前西方中国观的起源、倾向和演变
第一节 西方中国观的起源
一、起源之一:以古代发明为代表的“东器西渐”
二、起源之二:传教士的口述、游记和经典著作的传播
三、起源之三:立足西方自身的思考
第二节 西方中国观的倾向
一、倾慕与好奇:中国是具有优越文明的“东方乌托邦”
二、批评与偏见:中国是发展停滞、落伍的“木乃伊”
三、理性与分析:中国是拥有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东方社会
第三节 西方中国观的演变
一、从模糊到清晰:一张永远不能完成的中国心理地图
二、从倾慕到批判:西方的兴起与东方的衰落
第二章 美国人杜威:一位实用主义者眼中的中国改造方案
第一节 从日本到中国:杜威和五四中国的意外邂逅
一、“五四”中国对杜威实用主义和教育理论的需求
二、从东京到上海:杜威来华缘起
三、26个月:杜威来华讲学概况
第二节 杜威中国文化观之评述
一、寻找个体:在东西文明的对比中理解中国文化
二、中国人怎么想?——基于儒道之说的分析
三、中国新文化的出路:东西文化的融合
第三节 杜威中国社会改造之方的评议
一、关于经济与社会改革的建议:寻求一个拥有共同生活的社会
二、改革的落脚点:教育的力量
三、雷声大雨点小:杜威社会改造之方在中国的影响
第四节 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影响
一、在解决问题中小步前进:一种哲学方法的提供
二、同与异:杜威和孙中山关于“知行”之辩的讨论
三、问题与主义之争:实用主义对胡适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
第三章 英国人罗素:对中国问题的观察和回答
第一节 从英国到中国:罗素来华缘起和概况
一、选择罗素的理由:罗素的左派身份及其社会改造思想
二、罗素来华的三大动力:寻找人类的未来、东方知识的渴望和爱情
三、10个月:罗素在华演讲概况
第二节 罗素的中国文化观及其影响
一、对中国人性格的分析:好学、讲理和宽容
二、文化的出路:集东西文化之长
三、东西文化之争与罗素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人到自由之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一、目标:建立一个独立自主、有序的政府
二、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以“俄国式”道路发展中国实业
三、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对罗素在华影响的评述
第四章 法国人萨特:和中国的两次对话
第一节 从法国到中国:萨特和波伏娃对中国的一次官方访问
一、中国为什么邀请萨特:作为国际统战对象获邀
二、访华缘起:两位左翼人士对共产主义新中国的神往
三、45天:萨特和波伏娃访华概述
第二节 萨特与波伏娃眼中的中国经济、文化与政治
一、对中国国情的总体判断:矛盾与挑战重重的过渡性国家
二、任务与挑战:两位法国文学家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观
三、社会主义新中国: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家
第三节 1960年代西方左翼视野中的新中国
一、“极权主义”统治下的中国: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学者的中国观研究
二、“毛主义”的乌托邦:“五月风暴”期间法国知识分子的中国观
第四节 1980年代萨特和中国的精神交往
一、萨特的第二次“访华”:对“萨特热”的分析
二、萨特的“自我选择”思想与人生观的讨论
三、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
第五章 德国人哈贝马斯:一次跨文化的对话
第一节 从法兰克福到中国:哈贝马斯的学术之旅
一、一种“必要的乌托邦”:苏东剧变后哈贝马斯对社会主义的反思
二、中国知识界的渴望:一波三折的邀约
三、15天:哈贝马斯访华概述
第二节 东西方的共同主题:人权与现代化
一、另当别论的问题:人权
二、未竟的事业:中国现代化的成就与挑战
三、阐述、综合与运用:哈贝马斯思想在中国的影响
第三节 21世纪的西方中国观:以“中国模式”的争论为视角
一、难以统一的定义:对“中国模式”的概括
二、榜样与威胁:“中国模式”对世界的影响
第六章 四位思想家的中国观评述
第一节 中国“是什么”:关注点的同与异
一、杜威和罗素:东西文化对比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观
二、萨特:苏联影响下的中国社会主义观
三、哈贝马斯: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观
第二节 中国“应该怎么样”:对中国发展的建议
一、革命、建设与改革背景下的中国观
二、中国道路的西方视角
结论 中国道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一、西方中国观的演变:中国道路的旁观者视角
二、理论的旅行:西方思想影响下的四场争论
三、今天和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味着什么
参考文献
附录1. 20世纪之前研究中国的西方著名人士和关注主题
附录2. 1979-2012年间国内学术界对哈贝马斯的研究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研究综述[J]. 王毅.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2]杜威来华与“五四”之后的教育界——以陶行知的杜威思想受容为中心[J]. 川尻文彦. 社会科学研究. 2009(06)
[3]“五月风暴”的真正遗产[J]. 熊培云. 南风窗. 2008(10)
[4]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是否意味着“中国模式”的必然终结?[J]. 托尼·安德烈阿尼,赵越. 国外理论动态. 2008(05)
[5]“后世俗社会”的批判理论——哈贝马斯与宗教[J]. 童世骏. 社会科学. 2008(01)
[6]杨端六与罗素——从罗素长沙讲学说起[J]. 陈友良. 史学月刊. 2007(05)
[7]杨端六和罗素来华讲学活动中的一段插曲[J]. 陈应年. 出版史料. 2006(01)
[8]西方的中国形象史:问题与领域[J]. 周宁. 东南学术. 2005(01)
[9]对法国“五月风暴”的再思考[J]. 郑春生. 世界历史. 2003(06)
[10]析杜威和罗素的中国近代化方案[J]. 杨逢银. 江淮论坛. 2002(04)
本文编号:3253623
【文章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26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内关于西方中国观的译介
(二) 西方中国观的总体性研究
(三) 对杜威、罗素、萨特和哈贝马斯的中国观之研究
1、杜威(John Dewey)
2、罗素(Bertrand Russell)
3、萨特(Jean-Paul Sartre)
4、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
四、研究方法、结构和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结构安排和主要论点
(三) 创新、难点与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以前西方中国观的起源、倾向和演变
第一节 西方中国观的起源
一、起源之一:以古代发明为代表的“东器西渐”
二、起源之二:传教士的口述、游记和经典著作的传播
三、起源之三:立足西方自身的思考
第二节 西方中国观的倾向
一、倾慕与好奇:中国是具有优越文明的“东方乌托邦”
二、批评与偏见:中国是发展停滞、落伍的“木乃伊”
三、理性与分析:中国是拥有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东方社会
第三节 西方中国观的演变
一、从模糊到清晰:一张永远不能完成的中国心理地图
二、从倾慕到批判:西方的兴起与东方的衰落
第二章 美国人杜威:一位实用主义者眼中的中国改造方案
第一节 从日本到中国:杜威和五四中国的意外邂逅
一、“五四”中国对杜威实用主义和教育理论的需求
二、从东京到上海:杜威来华缘起
三、26个月:杜威来华讲学概况
第二节 杜威中国文化观之评述
一、寻找个体:在东西文明的对比中理解中国文化
二、中国人怎么想?——基于儒道之说的分析
三、中国新文化的出路:东西文化的融合
第三节 杜威中国社会改造之方的评议
一、关于经济与社会改革的建议:寻求一个拥有共同生活的社会
二、改革的落脚点:教育的力量
三、雷声大雨点小:杜威社会改造之方在中国的影响
第四节 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影响
一、在解决问题中小步前进:一种哲学方法的提供
二、同与异:杜威和孙中山关于“知行”之辩的讨论
三、问题与主义之争:实用主义对胡适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
第三章 英国人罗素:对中国问题的观察和回答
第一节 从英国到中国:罗素来华缘起和概况
一、选择罗素的理由:罗素的左派身份及其社会改造思想
二、罗素来华的三大动力:寻找人类的未来、东方知识的渴望和爱情
三、10个月:罗素在华演讲概况
第二节 罗素的中国文化观及其影响
一、对中国人性格的分析:好学、讲理和宽容
二、文化的出路:集东西文化之长
三、东西文化之争与罗素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人到自由之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一、目标:建立一个独立自主、有序的政府
二、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以“俄国式”道路发展中国实业
三、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对罗素在华影响的评述
第四章 法国人萨特:和中国的两次对话
第一节 从法国到中国:萨特和波伏娃对中国的一次官方访问
一、中国为什么邀请萨特:作为国际统战对象获邀
二、访华缘起:两位左翼人士对共产主义新中国的神往
三、45天:萨特和波伏娃访华概述
第二节 萨特与波伏娃眼中的中国经济、文化与政治
一、对中国国情的总体判断:矛盾与挑战重重的过渡性国家
二、任务与挑战:两位法国文学家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观
三、社会主义新中国: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家
第三节 1960年代西方左翼视野中的新中国
一、“极权主义”统治下的中国: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学者的中国观研究
二、“毛主义”的乌托邦:“五月风暴”期间法国知识分子的中国观
第四节 1980年代萨特和中国的精神交往
一、萨特的第二次“访华”:对“萨特热”的分析
二、萨特的“自我选择”思想与人生观的讨论
三、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
第五章 德国人哈贝马斯:一次跨文化的对话
第一节 从法兰克福到中国:哈贝马斯的学术之旅
一、一种“必要的乌托邦”:苏东剧变后哈贝马斯对社会主义的反思
二、中国知识界的渴望:一波三折的邀约
三、15天:哈贝马斯访华概述
第二节 东西方的共同主题:人权与现代化
一、另当别论的问题:人权
二、未竟的事业:中国现代化的成就与挑战
三、阐述、综合与运用:哈贝马斯思想在中国的影响
第三节 21世纪的西方中国观:以“中国模式”的争论为视角
一、难以统一的定义:对“中国模式”的概括
二、榜样与威胁:“中国模式”对世界的影响
第六章 四位思想家的中国观评述
第一节 中国“是什么”:关注点的同与异
一、杜威和罗素:东西文化对比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观
二、萨特:苏联影响下的中国社会主义观
三、哈贝马斯: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观
第二节 中国“应该怎么样”:对中国发展的建议
一、革命、建设与改革背景下的中国观
二、中国道路的西方视角
结论 中国道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一、西方中国观的演变:中国道路的旁观者视角
二、理论的旅行:西方思想影响下的四场争论
三、今天和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味着什么
参考文献
附录1. 20世纪之前研究中国的西方著名人士和关注主题
附录2. 1979-2012年间国内学术界对哈贝马斯的研究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研究综述[J]. 王毅.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2]杜威来华与“五四”之后的教育界——以陶行知的杜威思想受容为中心[J]. 川尻文彦. 社会科学研究. 2009(06)
[3]“五月风暴”的真正遗产[J]. 熊培云. 南风窗. 2008(10)
[4]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是否意味着“中国模式”的必然终结?[J]. 托尼·安德烈阿尼,赵越. 国外理论动态. 2008(05)
[5]“后世俗社会”的批判理论——哈贝马斯与宗教[J]. 童世骏. 社会科学. 2008(01)
[6]杨端六与罗素——从罗素长沙讲学说起[J]. 陈友良. 史学月刊. 2007(05)
[7]杨端六和罗素来华讲学活动中的一段插曲[J]. 陈应年. 出版史料. 2006(01)
[8]西方的中国形象史:问题与领域[J]. 周宁. 东南学术. 2005(01)
[9]对法国“五月风暴”的再思考[J]. 郑春生. 世界历史. 2003(06)
[10]析杜威和罗素的中国近代化方案[J]. 杨逢银. 江淮论坛. 2002(04)
本文编号:3253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253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