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1 17:55
  模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不仅培植了抗日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而且在乡村社会管理、民生建设、文化生活和社会规范中均注入新内容,基本上展开了一次完整的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试验,其内容在与原有乡村社会本色的交织互动中或急或缓地改变着华北这片土地与土地上的民众,创造着一个新社会。根据地乡村的社会改造与建设是在中共领导的革命中的改革,亦为新中国成立后全方位大规模的社会改造与改革积累了经验教训。本文以中共党史与乡村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运用详实的史料阐释了中共领导根据地乡村社会改革和建设的历程以及根据地乡村社会变化的“实相”,力求展现历史发展过程中鲜活、真实、曲折而丰富的内涵。论文以回顾抗战前夕的晋察冀乡村社会状况为起点,从自然条件、政治生态、农民生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勾勒了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展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对晋察冀根据地乡村社会管理、民生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社会规范进行了历史考察。在根据地传统的乡村管理中,中共这一现代政党组织的全新介入,使乡村社会管理发生了质变。中共作为外来组织力量通过推行新的方针政策、改造乡村政权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而实现了国家意识向乡村的渗透。根据地乡村议行合一的行政体...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2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抗战前夕的晋察冀乡村社会
    一、自然条件
    二、政治生态
    三、农民生活
    四、社会文化
第二章 晋察冀根据地乡村社会管理
    一、乡村政治环境的改变:中共介入乡村社会管理
        (一)党初步下沉乡村和党员大量发展
        (二)党的整顿与初步巩固
        (三)党组织与党员的纯洁化
        (四)整党整风与党的一元化领导
    二、乡村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乡村行政组织的重构
        (一)新行政机构的建立:村公所与村民代表大会
        (二)村级行政机构的持续改造
    三、乡村社会领导层中的新兵:底层农民的崛起
        (一)乡村领袖的成分:“贫农”与“贫农+中农”结构
        (二)乡村领袖的成长:中共之助推
    四、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选举政治和新型社会组织
        (一)选举: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新型社会组织: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组织形式与保障
第三章 晋察冀根据地乡村民生建设
    一、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一)扩大耕地面积
        (二)兴修水利工程
        (三)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二、组织起来:促进生产
        (一)推进劳动互助
        (二)发起农业合作社运动
        (三)开展劳动竞赛运动
        (四)掀起大生产运动
    三、调整分配:改善农民生活
        (一)减租减息与交租交息政策的实施
        (二)坚持合理负担原则与实行统一累进税
    四、社会保障:托底贫困农民基本生活
        (一)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政策法规的制定
        (二)社会保障的实践活动
第四章 晋察冀根据地乡村思想文化建设
    一、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一)面向青少年的国民教育
        (二)面向成人的社会教育
        (三)乡村教育的特点
    二、报刊事业:开阔农民社会视野
    三、大众文艺活动:丰富农民文化娱乐生活
        (一)乡村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
        (二)街头诗的昙花一现:“冀中一日”
        (三)文化盛宴:艺术节
        (四)乡村文化文艺活动的特点
第五章 晋察冀根据地乡村社会规范建设
    一、社会道德规范的改造
        (一)改造二流子与“懒人”
        (二)禁烟禁毒
        (三)树立模范
    二、生活习俗规范的革新
        (一)更新卫生观念
        (二)改良卫生习惯
        (三)倡导中西医结合
        (四)开展妇婴卫生保健
    三、法律法制规范的重建
        (一)法规进村:农民法治意识加强
        (二)司法下乡:巡回审判与调解
        (三)法律法规对妇女权益的保障
    四、优良社会风气的养成
        (一)中共局部执政的优良作风
        (二)优良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
结语
    一、中共革命与乡村社会变革
    二、乡村社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
    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革命的理想人格:延安时期劳动英雄的生产逻辑[J]. 王建华.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6(05)
[2]华北及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女性英模的生活[J]. 张玮,王莹.  安徽史学. 2016(05)
[3]陕甘宁边区的抗属形象及其模范塑造[J]. 岳谦厚,王亚莉.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4]抗日战争中的中共县长[J]. 杨东.  党的文献. 2016(01)
[5]别开生面的中共根据地史研究——评丸田孝志《革命的礼仪——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与民俗》[J]. 刘世龙.  抗日战争研究. 2015(04)
[6]社会史视角下中共革命史研究的突破与反思[J]. 韩晓莉.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5(06)
[7]回望而以前行:引入早期的社会科学研究视角观察当代中国[J]. 裴宜理.  社会科学. 2015(11)
[8]从村长制度到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抗战初期晋察冀边区的村政建设[J]. 张同乐.  军事历史研究. 2015(03)
[9]村落教育价值与乡村治理秩序重构[J]. 朱启臻,梁栋.  人民论坛. 2015(14)
[10]中国共产党推动革命根据地移风易俗的历史经验和启示[J]. 郭云.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5(01)

博士论文
[1]中国抗日根据地社会保障研究[D]. 谭忠艳.吉林大学 2015
[2]革命根据地女性婚姻家庭财产权研究(1937-1949)[D]. 张婧.山西大学 2015
[3]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中共乡村党组织形态研究[D]. 刘树芳.中央民族大学 2013
[4]中共革命与华北乡村租佃关系的变迁[D]. 王倩.南开大学 2013
[5]革命与秩序[D]. 罗衍军.浙江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党员干部品德教育研究[D]. 高晓宇.河北师范大学 2015
[2]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对社会问题的治理及其历史经验研究[D]. 马顺岭.天津商业大学 2014
[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分析[D]. 朱润生.南京大学 2013
[4]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卫生宣传与教育研究[D]. 范文韬.安徽医科大学 2013
[5]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医疗卫生事业研究[D]. 侯永乐.河北大学 2011
[6]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冬学运动与社会变迁[D]. 张凤娟.河南大学 2010
[7]晋察冀边区的禁烟禁毒问题研究[D]. 尹红健.河北大学 2010
[8]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村政权研究[D]. 梁丽辉.河北大学 2009
[9]群众组织与抗日根据地关系研究[D]. 吴莉莉.辽宁师范大学 2009
[10]晋察冀群众文艺运动研究[D]. 张海城.福建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95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295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8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