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7 15:54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组织和制度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它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包含但不等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虽然目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具体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方面,目前几乎没有专门、系统的研究成果。而党的十八大以来,再三强调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在上述背景下,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问题,对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此,论文围绕选题综合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结构功能分析等方法,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有关基本理论、价值功能、历史演进、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构建和完善协商民主领导组织机构、积极推进协商民主思想文化建设和推动协商民主实践发展,回应和解决目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来实现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稳步、健康、快速发展。...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6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价及展望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重点与难点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相关问题概述
2.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和实践形式
2.1.1 协商民主的内涵
2.1.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
2.1.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
2.2 制度化的内涵和价值
2.2.1 制度
2.2.2 制度化
2.2.3 制度化的价值
2.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内涵和发展层次
2.3.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内涵
2.3.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发展层次
第3章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价值
3.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价值体系
3.1.1 价值及其分类
3.1.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价值体系的构成
3.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目的价值
3.2.1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2 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3.2.3 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3.2.4 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
3.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内在价值
3.3.1 导向性价值
3.3.2 渐进性价值
3.3.3 实践性价值
3.3.4 全局性价值
3.4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外在价值
3.4.1 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3.4.2 有利于保持政治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
3.4.3 有助于促进协商文化成长和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第4章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历程
4.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奠基
4.1.1 协商民主专门组织机构初步建立
4.1.2 协商民主制度初步确立
4.1.3 协商思想文化孕育
4.1.4 协商民主实践健康起步
4.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自发起步
4.2.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初步确立
4.2.2 政协的调整发展
4.2.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文化初步形成
4.2.4 社会主义协商实践初步展开
4.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局部自觉快速发展
4.3.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文化深入发展
4.3.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发展和完善
4.3.3 政协的发展成熟
4.3.4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4.4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全面快速发展
4.4.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及其制度化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4.4.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成果显著
4.4.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快速有序发展
4.5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的经验启示
4.5.1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5.2 协调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四个层面的建设
4.5.3 协商民主制度化与社会主义建设息息相关
第5章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现实考量
5.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比较优势
5.1.1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5.1.2 政协协商制度化的典型示范
5.1.3 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实践
5.1.4 良好的国内外环境
5.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存在的问题
5.2.1 协商民主制度有待建立健全
5.2.2 协商民主组织亟待构建完善
5.2.3 协商民主思想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5.2.4 协商民主实践发展亟需推进
5.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5.3.1 程序机制建设相对滞后
5.3.2 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
5.3.3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发展水平的影响
第6章 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对策
6.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要放在突出位置
6.1.1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做好协商民主顶层设计
6.1.2 加强和完善实体制度建设,确保协商民主制度完善
6.1.3 加快程序制度建设,筑牢协商民主制度基础
6.2 重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领导组织机构建设
6.2.1 加强和改善政协机关建设
6.2.2 建立健全基层协商组织机构
6.3 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文化建设
6.3.1 创造协商民主思想文化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
6.3.2 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6.3.3 着力培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
6.4 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发展
6.4.1 推动协商民主实践发展的总要求
6.4.2 健全协商渠道,丰富协商形式
6.4.3 重视协商主体队伍建设
6.4.4 严控协商过程和协商成果转化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特点与价值[J]. 宋连胜,董文静.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8(02)
[2]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基本依据——基于人民政协职能演变的思考[J]. 杨东曙,刘学军. 科学社会主义. 2018(02)
[3]协商民主制度化:民主创新与协商体系[J]. 格雷汉姆·史密斯,薛晓婧,郎友兴.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4]中国农村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构路径探析[J]. 谷玉辉,朱哲.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7 (06)
[5]中国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议题与挑战[J]. 谈火生,于晓虹.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6)
[6]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实践困境与推进路径[J]. 曲延春,陈浩彬. 农村经济. 2017(10)
[7]中国城市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决定因素:基于36个城市的定量分析[J]. 吴进进,何包钢. 政治学研究. 2017(04)
[8]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路径与前景[J]. 陈家刚. 河南社会科学. 2017(08)
[9]双周协商座谈会: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制度创新[J]. 谈火生.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02)
[10]协商民主:制度设计及实践探索[J]. 陈家刚.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01)
博士论文
[1]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问题研究[D]. 范会勋.中共中央党校 2014
[2]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研究[D]. 高勇泽.辽宁师范大学 2010
[3]国家推动与社会发育:生长在中国乡村的协商民主实践[D]. 陈朋.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当代中国民主协商研究[D]. 孙存良.中国人民大学 2008
[5]中国形态协商民主的成长[D]. 袁峰.复旦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28088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6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价及展望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重点与难点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相关问题概述
2.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和实践形式
2.1.1 协商民主的内涵
2.1.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
2.1.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
2.2 制度化的内涵和价值
2.2.1 制度
2.2.2 制度化
2.2.3 制度化的价值
2.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内涵和发展层次
2.3.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内涵
2.3.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发展层次
第3章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价值
3.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价值体系
3.1.1 价值及其分类
3.1.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价值体系的构成
3.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目的价值
3.2.1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2 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3.2.3 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3.2.4 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
3.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内在价值
3.3.1 导向性价值
3.3.2 渐进性价值
3.3.3 实践性价值
3.3.4 全局性价值
3.4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外在价值
3.4.1 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3.4.2 有利于保持政治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
3.4.3 有助于促进协商文化成长和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第4章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历程
4.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奠基
4.1.1 协商民主专门组织机构初步建立
4.1.2 协商民主制度初步确立
4.1.3 协商思想文化孕育
4.1.4 协商民主实践健康起步
4.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自发起步
4.2.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初步确立
4.2.2 政协的调整发展
4.2.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文化初步形成
4.2.4 社会主义协商实践初步展开
4.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局部自觉快速发展
4.3.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文化深入发展
4.3.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发展和完善
4.3.3 政协的发展成熟
4.3.4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4.4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全面快速发展
4.4.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及其制度化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4.4.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成果显著
4.4.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快速有序发展
4.5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的经验启示
4.5.1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5.2 协调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四个层面的建设
4.5.3 协商民主制度化与社会主义建设息息相关
第5章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现实考量
5.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比较优势
5.1.1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5.1.2 政协协商制度化的典型示范
5.1.3 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实践
5.1.4 良好的国内外环境
5.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存在的问题
5.2.1 协商民主制度有待建立健全
5.2.2 协商民主组织亟待构建完善
5.2.3 协商民主思想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5.2.4 协商民主实践发展亟需推进
5.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5.3.1 程序机制建设相对滞后
5.3.2 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
5.3.3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发展水平的影响
第6章 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对策
6.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要放在突出位置
6.1.1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做好协商民主顶层设计
6.1.2 加强和完善实体制度建设,确保协商民主制度完善
6.1.3 加快程序制度建设,筑牢协商民主制度基础
6.2 重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领导组织机构建设
6.2.1 加强和改善政协机关建设
6.2.2 建立健全基层协商组织机构
6.3 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文化建设
6.3.1 创造协商民主思想文化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
6.3.2 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6.3.3 着力培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
6.4 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发展
6.4.1 推动协商民主实践发展的总要求
6.4.2 健全协商渠道,丰富协商形式
6.4.3 重视协商主体队伍建设
6.4.4 严控协商过程和协商成果转化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特点与价值[J]. 宋连胜,董文静.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8(02)
[2]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基本依据——基于人民政协职能演变的思考[J]. 杨东曙,刘学军. 科学社会主义. 2018(02)
[3]协商民主制度化:民主创新与协商体系[J]. 格雷汉姆·史密斯,薛晓婧,郎友兴.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4]中国农村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构路径探析[J]. 谷玉辉,朱哲.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7 (06)
[5]中国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议题与挑战[J]. 谈火生,于晓虹.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6)
[6]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实践困境与推进路径[J]. 曲延春,陈浩彬. 农村经济. 2017(10)
[7]中国城市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决定因素:基于36个城市的定量分析[J]. 吴进进,何包钢. 政治学研究. 2017(04)
[8]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路径与前景[J]. 陈家刚. 河南社会科学. 2017(08)
[9]双周协商座谈会: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制度创新[J]. 谈火生.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02)
[10]协商民主:制度设计及实践探索[J]. 陈家刚.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01)
博士论文
[1]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问题研究[D]. 范会勋.中共中央党校 2014
[2]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研究[D]. 高勇泽.辽宁师范大学 2010
[3]国家推动与社会发育:生长在中国乡村的协商民主实践[D]. 陈朋.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当代中国民主协商研究[D]. 孙存良.中国人民大学 2008
[5]中国形态协商民主的成长[D]. 袁峰.复旦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28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328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