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婺源“回皖运动”的传播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3 12:12
从中国政区边界演变的历史来看,由于过去政府的管理事项较为简单,未曾予以彻底整理,因此造成政区参差不齐和界线混淆不清等问题。自清末“新政”后,政府对辖区的治理日趋细密化。随着西方政治理念的涌入,这种情况延续至民国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政府在行政管理上试图走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西方道路,对过去时期“无序、被动、粗放型”的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方式进行变革,制定勘定行政区域界线的计划,’并颁布专门的法规。因此,民国时期,各省由于界线问题发生地方矛盾亦相应增多。历代以来,婺源均隶属安徽,“诚以婺源一县,以言历史,则与徽属各县同隶皖省千余载;以言地理,则与徽属各县同为黄山山脉之高原;以言文化,则与徽属各县同受朱熹汪戴诸先哲学说之熏陶;以言经济,则与徽属各县同为上质硗瘠,农事不兴,民多远步经商,以谋生计,盖婺源之与徽属各县,风尚从向,情感甚笃”。无论是地理、历史,还是经济、文化,婺源都与徽州一脉相承。1934年6月,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以“婺源僻远山陬,层峦叠嶂,匪数难除,为便利清剿”,议将婺源划为江西省管辖,提交行政院会议通过后,分饬皖赣两省政府。婺源划归江西省所辖的消息传出后,在徽州尤其是婺源县...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回皖运动的研究综述
二、社会运动传播过程的研究综述
三、回皖运动相关内容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核心问题
一、研究方法
二、核心问题
第一章 婺源及“回皖运动”简述
第一节 婺源:“地近婺水之源”
一、地理环境:“山川形便,而扞格难行也”
二、历史沿革:“千载属徽,犹未变焉”
三、文化教育:“十家之村,不废诵读尔”
第二节 回皖运动概况
一、“多方使然”:回皖运动之原因
二、“一波三折”:回皖运动之过程
第二章 “互动与博弈”:不同利益主体间的传播关系
第一节 中央政策的权威
一、首呈遭遇滑铁卢
二、复呈杳无音信
三、终呈同意派员查勘
第二节 省县政府的介入
一、婺源县政府:“妥协退让”
二、江西省政府:“漠然敷衍”
三、安徽省政府:“有所作为”
第三节 关系网络的助推
一、同乡组织:“联结而为桑梓之地谋利”
二、县参议会:“议决而完成地方自治”
三、回皖运动委员会:“以民意为归而举全力部署”
第四节 基层民众的抗争
一、三次回皖大游行
二、会勘时期联合请愿
第三章 “媒介运用”:回皖运动的传播形式
第一节 报刊:文化精英的宣传利器
一、依托文化资本而“直接发言”
二、制造新闻事件而“间接发声”
第二节 公函及电文:行政官署的沟通渠道
一、公函:以书信为媒介的仪式化交流
二、电文:以电报为载体的即时化传播
第三节 会议及演讲:意见领袖的传递方式
一、会议:“设置议题而后集思广益也”
二、演讲:“国民识字少者,当利用演说”
第四节 标语及口号:基层民众的表达手段
一、标语:民众心愿的可视与留存
二、口号:集体心声的祈盼与呐喊
第四章 “回皖运动”的传播效果
第一节 传递信息:舆论场的形成
一、社会问题的集合
二、舆论场域的互动
第二节 协调社会:阶层的全面抵抗
一、知识分子的努力
二、底层民众的反抗
第三节 传承文化:徽文化的再延续
一、文化联结与文化认同
二、文化消解与文化断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共生的实际形态研究——以岩镇为中心[J]. 祝虻.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2]传媒与历史[J]. 陈仲丹.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7(06)
[3]世间宁有公言?从“萍水相逢”悲剧到新记《大公报》的新生——以林白水的办报与言论为中心[J]. 曹立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4]“歌以咏政”:作为舆论机制的先秦歌谣及其政治传播功能[J]. 潘祥辉.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7(06)
[5]历史记忆、宗族边界与族群分层——明清徽州宗族认同研究[J]. 祝虻.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6]报刊亭:被赋权的文化符号对城市空间权力的争夺史(1949~2015)[J]. 李凌达. 中国出版. 2015(22)
[7]评近代上海的会馆(公所)、同乡会[J]. 郭绪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8]赋权,还是去权?——一个藏族村庄中的传播、权力与社会身份[J]. 陈静静,曹云雯,张云霄.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08)
[9]近代宁波旅沪同乡会社会保障功能研究(1921-1949)[J]. 宋珍珍.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3(04)
[10]社会媒体与社会运动[J]. 琼尼·琼斯,陈后亮. 国外理论动态. 2012(08)
硕士论文
[1]近代报刊媒体与慈善组织关系研究[D]. 周彤.山东师范大学 2017
[2]抗战时期安徽国统区报刊舆论宣传研究[D]. 祝杰.安徽大学 2017
[3]近代国家权力渗透下的徽州宗族教化[D]. 王梦宇.浙江师范大学 2016
[4]乡籍文化与关系网络:无锡旅泸同乡会研究(1924-1954)[D]. 黄莉慧.华中师范大学 2016
[5]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二重变奏[D]. 刘永广.上海师范大学 2015
[6]报端已觉韶光换,只道当时是寻常[D]. 李明星.安徽大学 2015
[7]权力的转移:20世纪20年代美国传播研究的兴起[D]. 吴越.南京大学 2013
[8]《徽州日报》与民国时期徽州女性研究[D]. 胡娟.安徽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40407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回皖运动的研究综述
二、社会运动传播过程的研究综述
三、回皖运动相关内容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核心问题
一、研究方法
二、核心问题
第一章 婺源及“回皖运动”简述
第一节 婺源:“地近婺水之源”
一、地理环境:“山川形便,而扞格难行也”
二、历史沿革:“千载属徽,犹未变焉”
三、文化教育:“十家之村,不废诵读尔”
第二节 回皖运动概况
一、“多方使然”:回皖运动之原因
二、“一波三折”:回皖运动之过程
第二章 “互动与博弈”:不同利益主体间的传播关系
第一节 中央政策的权威
一、首呈遭遇滑铁卢
二、复呈杳无音信
三、终呈同意派员查勘
第二节 省县政府的介入
一、婺源县政府:“妥协退让”
二、江西省政府:“漠然敷衍”
三、安徽省政府:“有所作为”
第三节 关系网络的助推
一、同乡组织:“联结而为桑梓之地谋利”
二、县参议会:“议决而完成地方自治”
三、回皖运动委员会:“以民意为归而举全力部署”
第四节 基层民众的抗争
一、三次回皖大游行
二、会勘时期联合请愿
第三章 “媒介运用”:回皖运动的传播形式
第一节 报刊:文化精英的宣传利器
一、依托文化资本而“直接发言”
二、制造新闻事件而“间接发声”
第二节 公函及电文:行政官署的沟通渠道
一、公函:以书信为媒介的仪式化交流
二、电文:以电报为载体的即时化传播
第三节 会议及演讲:意见领袖的传递方式
一、会议:“设置议题而后集思广益也”
二、演讲:“国民识字少者,当利用演说”
第四节 标语及口号:基层民众的表达手段
一、标语:民众心愿的可视与留存
二、口号:集体心声的祈盼与呐喊
第四章 “回皖运动”的传播效果
第一节 传递信息:舆论场的形成
一、社会问题的集合
二、舆论场域的互动
第二节 协调社会:阶层的全面抵抗
一、知识分子的努力
二、底层民众的反抗
第三节 传承文化:徽文化的再延续
一、文化联结与文化认同
二、文化消解与文化断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共生的实际形态研究——以岩镇为中心[J]. 祝虻.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2]传媒与历史[J]. 陈仲丹.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7(06)
[3]世间宁有公言?从“萍水相逢”悲剧到新记《大公报》的新生——以林白水的办报与言论为中心[J]. 曹立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4]“歌以咏政”:作为舆论机制的先秦歌谣及其政治传播功能[J]. 潘祥辉.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7(06)
[5]历史记忆、宗族边界与族群分层——明清徽州宗族认同研究[J]. 祝虻.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6]报刊亭:被赋权的文化符号对城市空间权力的争夺史(1949~2015)[J]. 李凌达. 中国出版. 2015(22)
[7]评近代上海的会馆(公所)、同乡会[J]. 郭绪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8]赋权,还是去权?——一个藏族村庄中的传播、权力与社会身份[J]. 陈静静,曹云雯,张云霄.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08)
[9]近代宁波旅沪同乡会社会保障功能研究(1921-1949)[J]. 宋珍珍.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3(04)
[10]社会媒体与社会运动[J]. 琼尼·琼斯,陈后亮. 国外理论动态. 2012(08)
硕士论文
[1]近代报刊媒体与慈善组织关系研究[D]. 周彤.山东师范大学 2017
[2]抗战时期安徽国统区报刊舆论宣传研究[D]. 祝杰.安徽大学 2017
[3]近代国家权力渗透下的徽州宗族教化[D]. 王梦宇.浙江师范大学 2016
[4]乡籍文化与关系网络:无锡旅泸同乡会研究(1924-1954)[D]. 黄莉慧.华中师范大学 2016
[5]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二重变奏[D]. 刘永广.上海师范大学 2015
[6]报端已觉韶光换,只道当时是寻常[D]. 李明星.安徽大学 2015
[7]权力的转移:20世纪20年代美国传播研究的兴起[D]. 吴越.南京大学 2013
[8]《徽州日报》与民国时期徽州女性研究[D]. 胡娟.安徽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40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340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