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4 14:09
互联网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它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我国网民数量的急剧上升,互联网对我国政治生活的影响正愈加深刻,特别是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接近与契合,使得互联网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须臾不能离开的重要条件。当前,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电子政务、网络问政和网络舆情,正日益成为政府顺应民意、提高政治自觉的有效工具;也越来越成为公民知情,以及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重要渠道。由此可见,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毋庸置疑。只有正确认识互联网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才能够深入挖掘出互联网对民主政治有利影响的潜能,从而加快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步伐;也才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过程中,准确把握其信息化的新趋势,为我国民主政治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开辟出一条新路径。从内容结构上看,本文由导论、五章正文和结论这七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影响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本论文的创...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2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互联网产生和发展开启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代
第一节 大众媒介与政治关系的理论概括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大众媒介与政治关系的论述
二、 大众媒介对政治的依附性
三、 大众媒介对政治的能动性
第二节 互联网对政治生活的渗透与影响
一、 互联网对政治体制的深远影响
二、 互联网对政府管理的深远影响
三、 互联网对政治文化的深远影响
四、 互联网能推动全球化的发展,对国际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节 互联网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契合
一、 互联网具有推动民主发展的作用
二、 互联网在西方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现实功能
三、 互联网时代打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局面
第三章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创造新条件
第一节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先进的技术基础
一、 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弥补了政治生活的某些缺憾
二、 互联网的便捷性特征实现了简便及时的政治传播
三、 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营造了自由平等的政治空间
四、 互联网的互动性特征架起了双向沟通的政治桥梁
第二节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
一、 互联网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 电子商务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活与物质条件
第三节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营造有利的文化环境
一、 互联网催生网络政治文化
二、 网络政治文化具有新特质
三、 网络政治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第四章 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的新渠道
第一节 电子政务的基本形式
一、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
二、 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
三、 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第二节 电子政务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联系
一、 公民知情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前提
二、 电子政务是网络时代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必然选择
三、 电子政务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双向互动
第三节 电子政务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一、 电子政务能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利,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条件
二、 电子政务能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为民主政治建设增加动力
三、 电子政务能加强政府与公民联系,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第五章 网络问政:政府问政于民与公民参政的新途径
第一节 网络问政的基本形式
一、 政府部门的网络热线
二、 通过互联网进行民意调查
三、 政府网站的政务论坛
四、 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
第二节 网络问政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联系
一、 公民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 网络问政构建政府与公民双向问政的新格局
三、 网络问政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双向互动
第三节 网络问政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一、 网络问政能提升公民政治参与度,拓展民主实践范围
二、 网络问政能扩展公共话语空间,培育公民社会
三、 网络问政能促进官民直接对话,化解社会矛盾
四、 网络问政能创新政府执政方式,改进公共决策
第六章 网络舆情:政府科学行政与公民监督的新形式
第一节 网络舆情形成的主要载体
一、 电子邮件(Email)
二、 即时通讯(IM)
三、 电子公告板(BBS)
四、 博客(Blog)
五、 微博(Micro Blog)
第二节 网络舆情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联系
一、 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网络舆情是网络时代促进社会民主监督的新生力量
三、 网络舆情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双向互动
第三节 网络舆情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一、 利用网络舆情可以加强民主监督效力,防止权力滥用
二、 利用网络舆情可以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三、 利用网络舆情可以鼓舞民心凝聚民力,夯实共产党执政基础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民主政治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条件
第二节 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双重影响
第三节 民主政治信息化是互联网推动民主政治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问政的常态化与制度化建设[J]. 敖翔. 重庆社会科学. 2012(02)
[2]论“网络民主”在我国民主进程上的积极作用[J]. 戴平安. 湖北社会科学. 2012(02)
[3]论网络民主的现实与超现实[J]. 李玲. 求索. 2012(01)
[4]网络民主热的冷思考[J]. 郭小安.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1(06)
[5]网络民主的可能性及在中国发展的现实困境[J]. 严利华. 湖北社会科学. 2011(11)
[6]网络问政视野下网民意识的培养[J]. 李晓红,高华雷. 求实. 2011(10)
[7]上海政务微博影响力调查[J]. 张志安,贾佳. 科学发展. 2011(09)
[8]国外网络民主研究述评[J]. 郭小安,虞崇胜. 新视野. 2011(05)
[9]推进我国网络民主政治的多视角分析[J]. 王艳.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1(03)
[10]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从社会主体到国家意识——公民社会组织发展及其对意识形态构建的影响[J]. 葛道顺. 江苏社会科学. 2011(03)
硕士论文
[1]网络的民主功能及其制度建构[D]. 赵胜根.吉林大学 2010
[2]和谐社会和民主政府视野下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研究[D]. 章婷.中国地质大学 2010
[3]论网络政治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D]. 马新颖.中共中央党校 2009
[4]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民主研究[D]. 曹明香.江西师范大学 2009
[5]当代网络民主研究[D]. 刁雷.西南大学 2009
[6]论网络民主及其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影响[D]. 刘志鹏.东北师范大学 2009
[7]“网络民主”与中国民主发展[D]. 韩志磊.首都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60134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2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互联网产生和发展开启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代
第一节 大众媒介与政治关系的理论概括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大众媒介与政治关系的论述
二、 大众媒介对政治的依附性
三、 大众媒介对政治的能动性
第二节 互联网对政治生活的渗透与影响
一、 互联网对政治体制的深远影响
二、 互联网对政府管理的深远影响
三、 互联网对政治文化的深远影响
四、 互联网能推动全球化的发展,对国际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节 互联网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契合
一、 互联网具有推动民主发展的作用
二、 互联网在西方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现实功能
三、 互联网时代打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局面
第三章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创造新条件
第一节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先进的技术基础
一、 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弥补了政治生活的某些缺憾
二、 互联网的便捷性特征实现了简便及时的政治传播
三、 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营造了自由平等的政治空间
四、 互联网的互动性特征架起了双向沟通的政治桥梁
第二节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
一、 互联网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 电子商务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活与物质条件
第三节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营造有利的文化环境
一、 互联网催生网络政治文化
二、 网络政治文化具有新特质
三、 网络政治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第四章 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的新渠道
第一节 电子政务的基本形式
一、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
二、 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
三、 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第二节 电子政务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联系
一、 公民知情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前提
二、 电子政务是网络时代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必然选择
三、 电子政务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双向互动
第三节 电子政务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一、 电子政务能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利,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条件
二、 电子政务能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为民主政治建设增加动力
三、 电子政务能加强政府与公民联系,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第五章 网络问政:政府问政于民与公民参政的新途径
第一节 网络问政的基本形式
一、 政府部门的网络热线
二、 通过互联网进行民意调查
三、 政府网站的政务论坛
四、 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
第二节 网络问政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联系
一、 公民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 网络问政构建政府与公民双向问政的新格局
三、 网络问政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双向互动
第三节 网络问政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一、 网络问政能提升公民政治参与度,拓展民主实践范围
二、 网络问政能扩展公共话语空间,培育公民社会
三、 网络问政能促进官民直接对话,化解社会矛盾
四、 网络问政能创新政府执政方式,改进公共决策
第六章 网络舆情:政府科学行政与公民监督的新形式
第一节 网络舆情形成的主要载体
一、 电子邮件(Email)
二、 即时通讯(IM)
三、 电子公告板(BBS)
四、 博客(Blog)
五、 微博(Micro Blog)
第二节 网络舆情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联系
一、 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网络舆情是网络时代促进社会民主监督的新生力量
三、 网络舆情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双向互动
第三节 网络舆情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一、 利用网络舆情可以加强民主监督效力,防止权力滥用
二、 利用网络舆情可以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三、 利用网络舆情可以鼓舞民心凝聚民力,夯实共产党执政基础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民主政治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条件
第二节 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双重影响
第三节 民主政治信息化是互联网推动民主政治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问政的常态化与制度化建设[J]. 敖翔. 重庆社会科学. 2012(02)
[2]论“网络民主”在我国民主进程上的积极作用[J]. 戴平安. 湖北社会科学. 2012(02)
[3]论网络民主的现实与超现实[J]. 李玲. 求索. 2012(01)
[4]网络民主热的冷思考[J]. 郭小安.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1(06)
[5]网络民主的可能性及在中国发展的现实困境[J]. 严利华. 湖北社会科学. 2011(11)
[6]网络问政视野下网民意识的培养[J]. 李晓红,高华雷. 求实. 2011(10)
[7]上海政务微博影响力调查[J]. 张志安,贾佳. 科学发展. 2011(09)
[8]国外网络民主研究述评[J]. 郭小安,虞崇胜. 新视野. 2011(05)
[9]推进我国网络民主政治的多视角分析[J]. 王艳.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1(03)
[10]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从社会主体到国家意识——公民社会组织发展及其对意识形态构建的影响[J]. 葛道顺. 江苏社会科学. 2011(03)
硕士论文
[1]网络的民主功能及其制度建构[D]. 赵胜根.吉林大学 2010
[2]和谐社会和民主政府视野下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研究[D]. 章婷.中国地质大学 2010
[3]论网络政治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D]. 马新颖.中共中央党校 2009
[4]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民主研究[D]. 曹明香.江西师范大学 2009
[5]当代网络民主研究[D]. 刁雷.西南大学 2009
[6]论网络民主及其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影响[D]. 刘志鹏.东北师范大学 2009
[7]“网络民主”与中国民主发展[D]. 韩志磊.首都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601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360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