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闽中十景图》与清初“榕村”士人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8 09:35
  《闽中十景图》由清代画家孙亿、梁亨、何弘、陈勉合绘。这套以古代闽中各地名胜实景为描绘题材的画作,视觉化地呈现了福建地域风貌和人文历史传统。《闽中十景图》绘于清政府收复台湾并归辖福建、闽地版图格局由此进入“十闽”阶段的历史背景下,画作十处景观的选择和组合方式,映射出清帝国政治、地域发展的时代动态。画中实景景观的选择、命名以及经典化图式的呈现,与明清时期闽中地方胜景文化的兴起、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展现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意涵。《闽中十景图》是为理学士人交游赠礼活动而订制的功能图画。对画作背景中闽地科举事件的考证,为我们揭示了一段清初的儒林往事。由此线索延展开来的,是一个以清初名臣李光地为中心的“榕村”士人群体网络。在他的引领下,“榕村”理学士人成为清代康熙时期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学术力量。在清初程朱理学复兴及清朝统治者构建道统、治统合一秩序的时代背景下,“榕村”士人政治、学术一体的发展模式也成为清初士人生涯的成功范例。《闽中十景图》题跋、相关士人别集诗文及史料笔记中的大量文献信息,为我们还原出一个更为真实而生动的清初士人生活世界:理学士人通过日常的鉴藏考据、交游雅集、诗文酬酢构建起一个精英社...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2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闽中十景图》与清初“榕村”士人研究


图1-2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故宫,图册,华山,实景


概括与总结下,对其所描绘实景“祌韵”的??进-步提炼与升华。迪过画作醜^实景的1_?■??对照,我们能够发现这些绘画普遍都具有一图1-4元代赵盂頫{鹊华秋色图》中鹊山、??定的实景依据或写实因素,但其形态结构和???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二,收录于《美术丛书》,台湾艺文印书馆1975年版,第26册,页151。???薛永年《陆治钱榖与后期吴派纪游图》,收录于故宫博物院编《吴门画派研宄》,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第48页。??-20-??

实景,艺术品格,师造化,追求精神


一應減?f??以山川为宗故能摩弄造化而游刃??图1?一3明代王履(华山图册>?之_?<仙掌峰》北京故宫博??涂辐[之?外者,贝!J又■身?在华--岳真.见;■仓??溟景中之文矣。”他认为王履的实??景山水画并不是对客观山水对象的忠实摹写,而是能够“揽实事实景而于华藻中”?,??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以主观的感悟、理解对实景内容进行艺术化取舍和加工。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观心态、感受、观察视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显然,实景山水虽是??描绘真实的地域之景且颇具地域特征,但在古人看来不需要成为全然写实的画作,??这也就意味着画家可以不拘泥于形似,充分发挥主观性,追求精神和自然的相通,??从而赋予画作“情境交融”的艺术品格。??事实上,很多被研宄者认为是实景山水,議響判鐵^轉??_緣_,漏m选《浮別娜、??赵孟類的《把华秋色图》、明代下?的《中??山图》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物欲的批判与超越——生活美学视域下的宋代士人鉴藏审美观念与实践[J]. 梁海,陈政.  江海学刊. 2017(01)
[2]清代学术思想史重思与清初朱子学的历史地位[J]. 方遥.  东南学术. 2016(06)
[3]“比德”自然审美观与其文化成因[J]. 杨东.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03)
[4]从“潇湘八景图”到“纪游图”——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关于画意转换的案例[J]. 姜永帅.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6(01)
[5]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绘画研究中“实景画”的反思[J]. 王薇.  荣宝斋. 2015(11)
[6]文学意境与景观空间的耦合研究——以重庆古代“八景”为例[J]. 杜春兰,王婧.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06)
[7]吴门派后期的纪游图[J]. 薛永年.  中华书画家. 2013(10)
[8]以九老会为首的怡老会社主题探论[J]. 罗惠缙.  江西社会科学. 2011(07)
[9]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及学科影响[J]. 周尚意.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1(04)
[10]清初程朱理学“复兴”标志论略[J]. 朱昌荣.  史学集刊. 2009(05)

博士论文
[1]吴门画派纪游图研究[D]. 关健.中央美术学院 2014

硕士论文
[1]先秦儒家师道研究[D]. 谢王彬.汕头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83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483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5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