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8 19:04
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指基于意识形态认同,而赋予掌握意识形态发明权、话语权、解释权的团体组织或个人的一种领导地位。1945年中国共产党的七大后,毛泽东实现了行政权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合一。部分学者认为,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毛泽东满足“个人野心”与权力追求的结果。然而,权力与阴谋无法产生真正的秩序与认同,同时孙中山与蒋介石也是类似于“两权合一”的人物,这一历史的共相背后显然应该有着更为深刻的逻辑。1911年的辛亥革命以武力的方式结束了封建帝制,开启了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序幕。但由于辛亥革命是在支撑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尚不充分的条件下爆发的,这导致革命后的民主秩序创建与支撑主体之间存有一种结构性矛盾。这种结构性矛盾在现实中集中表现为南与北、新与旧围绕权力核心的政争。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北洋军阀都无法完成革命后政治整合和秩序重建的重任,导致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新、旧势力都不具有被广泛认同的、奠基在合法性基础上的权威。民国初年的权威缺失既是意识形态的,也是政治的。应对这种共时性危机,通常需要一种威权政治,借助兼具权力与权威的魅力型领袖的力量,突破束缚、重建社会秩序,并为现代化的演...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和研究意义
一、时间的界定
二、关注对象的界定
三、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民国初年的政治整合困境、权威再造的逻辑与进程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权威真空与政治整合困境
一、民国初年的政争与政治整合困境
二、权威真空:民国初年政治整合乱象背后的根源
第二节 民国初年重建权威的努力与实践
一、构建法理型权威的努力与实践
二、重塑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的努力与实践
第三节 整合与近代中国社会权威重建的内在理路
一、整合的性质——民主同质性整合
二、整合的主体与方式——政党与意识形态
三、政党领袖权威与意识形态的共生关系及近代史境中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基础
第四节 国民党领袖权威塑造的得失与近代中国社会领袖权威塑造的再出发
一、作为镜像与规制的国民党领袖的权威塑造
二、近代中国社会权威重建的再出发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背景
第一节 民族主义成为时代共识
一、民族主义
二、近代中国语境中的民族主义
三、抗战前期的民族主义思潮与运动
第二节 以宪政为核心的民主建国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一、国民政府战时体制的建立
二、国民政府权力的无序运行与国家能力的不足
三、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 党外意识形态的论争
一、日本与南京汪伪政权的奴化教育
二、国民党专制独裁的意识形态宣传
三、第三方势力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诘难
第四节 党内路线的分歧与党员队伍的扩大
一、党内路线的分歧
二、党员队伍的急剧扩大
第四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资源与主体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资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二、列宁、斯大林的意识形态理论
三、党内早期领导人与文化工作者的文化(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四、传统文化与历史记忆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
一、知识分子群体
二、党的干部群体
第五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挑战的创造性回应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表述与实践标准连接起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外在形式、内在本质的统一
一、毛泽东新话语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论基础——《实践论》与《矛盾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首要路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释中国实际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评判标准:实践
第二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关理论对民族、阶级矛盾的回应
一、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抗战到底的态度
二、《论持久战》科学说明了抗战的前途与方向
三、抗日战争胜利实现的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抗战的战略方针:游击战
五、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关理论的意义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国主张指明了民族国家的前途
一、新民主主义政治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
第四节 群众路线与人民主权的实现
一、人民主权实现的两种路径
二、卢梭“公意”理论的实践困境与马克思的“社会共和国”解决方案
三、毛泽东与群众路线的形成
四、群众路线对卢梭“公意”学说的回应及其时代意义
第五节 以农民和小知识分子为主体建党的有效实现路径——思想建党
一、以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建党的理论困境
二、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结构性转换与思想建党的实现
三、思想建党的核心内容
四、毛泽东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思想建党学说的价值与意义
第六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导权实现的具体路径及其角色功能
第一节 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路径
一、整风运动
二、宣传教育机构、书刊杂志出版的调整与组织宣传
三、编写党史
四、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教育:仪式与象征
第二节 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形成及其角色功能
一、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确立与毛泽东超凡魅力型领袖的形成
二、毛泽东超凡魅力型领袖的表现形式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核心功能
第七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及演化的历史逻辑、机制、局限与影响
第一节 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及演化的历史逻辑影响机制与局限
一、国家意志对领袖形成的限定
二、社会结构对领袖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的规制
三、政党自身对领袖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的影响
第二节 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的意义与影响
一、积极意义
二、消极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503445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和研究意义
一、时间的界定
二、关注对象的界定
三、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民国初年的政治整合困境、权威再造的逻辑与进程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权威真空与政治整合困境
一、民国初年的政争与政治整合困境
二、权威真空:民国初年政治整合乱象背后的根源
第二节 民国初年重建权威的努力与实践
一、构建法理型权威的努力与实践
二、重塑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的努力与实践
第三节 整合与近代中国社会权威重建的内在理路
一、整合的性质——民主同质性整合
二、整合的主体与方式——政党与意识形态
三、政党领袖权威与意识形态的共生关系及近代史境中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基础
第四节 国民党领袖权威塑造的得失与近代中国社会领袖权威塑造的再出发
一、作为镜像与规制的国民党领袖的权威塑造
二、近代中国社会权威重建的再出发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背景
第一节 民族主义成为时代共识
一、民族主义
二、近代中国语境中的民族主义
三、抗战前期的民族主义思潮与运动
第二节 以宪政为核心的民主建国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一、国民政府战时体制的建立
二、国民政府权力的无序运行与国家能力的不足
三、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 党外意识形态的论争
一、日本与南京汪伪政权的奴化教育
二、国民党专制独裁的意识形态宣传
三、第三方势力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诘难
第四节 党内路线的分歧与党员队伍的扩大
一、党内路线的分歧
二、党员队伍的急剧扩大
第四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资源与主体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资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二、列宁、斯大林的意识形态理论
三、党内早期领导人与文化工作者的文化(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四、传统文化与历史记忆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
一、知识分子群体
二、党的干部群体
第五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挑战的创造性回应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表述与实践标准连接起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外在形式、内在本质的统一
一、毛泽东新话语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论基础——《实践论》与《矛盾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首要路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释中国实际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评判标准:实践
第二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关理论对民族、阶级矛盾的回应
一、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抗战到底的态度
二、《论持久战》科学说明了抗战的前途与方向
三、抗日战争胜利实现的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抗战的战略方针:游击战
五、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关理论的意义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国主张指明了民族国家的前途
一、新民主主义政治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
第四节 群众路线与人民主权的实现
一、人民主权实现的两种路径
二、卢梭“公意”理论的实践困境与马克思的“社会共和国”解决方案
三、毛泽东与群众路线的形成
四、群众路线对卢梭“公意”学说的回应及其时代意义
第五节 以农民和小知识分子为主体建党的有效实现路径——思想建党
一、以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建党的理论困境
二、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结构性转换与思想建党的实现
三、思想建党的核心内容
四、毛泽东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思想建党学说的价值与意义
第六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导权实现的具体路径及其角色功能
第一节 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路径
一、整风运动
二、宣传教育机构、书刊杂志出版的调整与组织宣传
三、编写党史
四、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教育:仪式与象征
第二节 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形成及其角色功能
一、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确立与毛泽东超凡魅力型领袖的形成
二、毛泽东超凡魅力型领袖的表现形式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核心功能
第七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及演化的历史逻辑、机制、局限与影响
第一节 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及演化的历史逻辑影响机制与局限
一、国家意志对领袖形成的限定
二、社会结构对领袖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的规制
三、政党自身对领袖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的影响
第二节 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的意义与影响
一、积极意义
二、消极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503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503445.html